趙野田、張豔紅: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2021-02-14 思政學者

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確立以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什麼的問題,一直存在不同觀點的論爭。儘管人們的觀點多種多樣,但大體可以概括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以人為客體」;二是「以教育環境、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等因素為客體」。實際上,上述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認識是不準確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雖然其觀點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但其問題或錯誤的性質和根源是相同的,即以錯誤的教育客體概念為依據,選擇和判斷「誰(或什麼)」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指向的具象中確定教育客體。這也是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問題上長期陷入誤區與困惑的癥結所在。

客體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主體實踐活動指向的對象,對此人們鮮有異議。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對象」的外延理解為「物質」「現象」「事物」或「東西」等具體、直觀、表象的客觀實在。同時,人們也習慣用「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一最經典和最權威的表述來規範和指導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認識。在更多情況下,人們只從外延層面機械地理解這裡的客體概念———「客體」是人以外的「自然」,或者是「我」以外的人。進而,要麼極其尷尬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人」的主張,要麼不得不到人以外的事物中尋覓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要麼無奈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認知不能套用馬克思的主客體理論。

人既有社會性一面,也有自然性一面。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1]P519。人也是客觀的物質存在,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必然是人自己的認識活動的客體,也必然是某些實踐活動的客體。「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講到物質生產時說的一句話。但我們不應當由此推論,人的其他實踐活動的客體也是「自然」或不是「自然」。另外,對於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客體是相對於認識和精神實踐活動的主體而言的,與物質生產活動的客體顯然是不同的,我們既不能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是自然,也不能簡單地說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人,更不能武斷地說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主體沒有客體。

將「人」即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這仍然是目前普遍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的活動,受教育者是人,教育的「產品」也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這似乎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實際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在理論上其邏輯難以成立,在實踐上已表現出諸多弊端。

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固然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主旨的社會實踐活動,但不能由此推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人。一方面,在「教育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主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個命題裡,「人的發展」的重心在「發展」,強調的是人的「發展」。之所以用「人的」來限定「發展」,在於強調教育要使人發展,而不是使物或動物發展。至於教育要發展人的什麼,那正是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另一方面,人的發展只能是自主性的,作為客體的人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在教育活動中,人只能成為主體,而不能充當客體。這絕不是為了「安頓受教育者的能動性」①。人一旦成為客體,就被剝離了主體的自我創造的能力,人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把人當作客體的教育,最多只能是對動物的訓練。

人們難以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人」的思維定式,其實質是對客體概念缺乏徹底的理解,沒有形成科學的認知,其最大的認識障礙和誤區是將「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等同於「教育客體」。

「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與「教育客體」是既密切相關又根本不同的概念。「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具有相同的意蘊,是相對於「教育者」而言的,而「教育客體」是相對於教育主體而言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使人成為人的活動」。這種表述的確有正確性和科學性的一面,即它在陳述和尊重一種事實———教育活動直接指向的是人,不是動物,更不是無生命的物。人們滿足於此,也就局限於此,並由此出發走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認識的誤區和教育實踐的窘境。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或「使人成為人的活動」,其根本或關鍵不在於「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是「誰」,而在於「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什麼」,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發展「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的「什麼」。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指教育主體「塑造」「改造」「創造」的對象(此「對象」與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不是一回事。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為現實的具體的直觀的生命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所指的對象為隱性的抽象的存在,這種存在是發生在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身上而進入教育主體實踐活動領域並與之發生聯繫的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一個人可以成為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但絕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改造」「創造」的「對象」,這至少因為任何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從「物質」到「精神」兩方面「塑造」「改造」「創造」出一個人來。人的「出生」是產婦和接生婆的事,人的疾病防治是醫療衛生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事,這是普遍性的簡單的事實。一個人可以成為兩種或多種不同教育(或學校、家庭、社會、自我,或學科、專業、課程)的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我們只能說這些不同的教育的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是相同的,但我們絕不能說這些不同的教育的客體是相同的。換句話說,不同的教育可能面對同一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即同一個人),但不同的教育一定面對不同的教育客體(即使其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是同一個人)。

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但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絕不是「人」以外的物或現象。那麼,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餘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
    [19] 顯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幸就是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得到客體的認同,沒有使客體成長為同質的主體。而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客體的認同,主體和客體必須是同一個階級的人,主體本身還必須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成為能夠鼓舞和推動客體前進的人。列寧曾經在《致卡普裡學校學員們》的信中指出:「在任何學校裡,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麼來決定呢?
  • 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涵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1] (P9),是聯繫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中介,是實現教育目標、任務的形式和手段,屬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範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又不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基於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教育工作開展環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時代要求和特徵進行深度考量。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十分適用於當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推進該方法的實踐創新更有助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
  • 張豔紅女士追悼會暨張豔紅人本素質教育基金會啟動儀式
    下午2點30分,來自全國各地的伏羲家人自發前來參加張豔紅媽媽的追悼會,大家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永遠的張媽媽。張豔紅媽媽逝世後,伏羲教育基金會、伏羲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全國各地兄弟伏羲學校及張豔紅生前親朋好友紛紛發來唁電、或敬送花圈,對張豔紅媽媽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變遷與整合
    摘 要:網絡的流行與普及,新型的信息傳播與信息接受機制形成,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發生變遷:一是教育主體思想傳播與交流的非中心化;二是教育客體情感人格的「異化」;三是教育環境中社會意識的多元化。網絡的流行與普及,高校青年學生學習與生活方式已經由傳統模式向網絡化模式轉變,行為的轉變逐漸形成思想、觀念的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學生行為、觀念的轉變下,其教育主體、教育客體以及教育環境等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形成了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相異的變遷。
  • 陳萬柏: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涵和特徵
    這些形式就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概括地說,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如開會、談話、理論學習、管理工作、文化建設、大眾傳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教育者正是藉助這些活動形式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並與其進行雙邊互動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 【思政講理】強化正向關係迭代:大數據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
    同時,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的過程中乃至整個數位化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又會產生海量的行為數據,教育客體生產出來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與重要支撐,教育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採集、大數據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技術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與行為分析,發現其內在的相關性與規律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預測性。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是承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目標、過程,包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和環體要素,通過具有一定規模和相對穩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指的是如何實現主客體之間實踐過程的橋梁和紐帶。
  • 「思政講理」強化正向關係迭代:大數據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實踐指向
    同時,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的過程中乃至整個數位化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又會產生海量的行為數據,教育客體生產出來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與重要支撐,教育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採集、大數據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技術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與行為分析,發現其內在的相關性與規律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預測性。二是教育客體呈現出雙向引導的基本特徵。
  • 淺談溝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過程是溝通的過程,成功的溝通可以使主客體在認識上產生認同,情感上發生共鳴,思想上實現升華,達到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表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於工作者和工作對象之間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一、溝通及溝通過程所謂溝通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文字、形態、眼神、手勢等手段來進行的信息交流。
  •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與重塑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地位由主導轉向平等  傳統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憑藉教育資源的佔有獲得話語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輿論導向。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可以通過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精準傳遞給明確的受教育者,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有效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處於主導地位。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相較於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表現為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其中,權威性是其身份屬性,意識形態性是其政治屬性,而超越性則是其價值屬性。既有「教師主體」說、「學生主體」說[1]191、「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說[2]337、「教師—學生」互為主體的「主體際」說[3](也稱之為「主體間性」說[4]359),也有把客體、介體、環體等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一概稱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泛主體」說,等等,不一而足,究竟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是邏輯推演出來的,更不是他人強行賦予的,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決定的。
  • 日常生活維度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三重邏輯生成
    關鍵詞: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生成; 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1],如何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科學內涵和探尋親和力的生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所面對的基礎理論問題之一。
  • 教育解析:人本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梳理,針對現實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幾大困境,從人本主義視角出發提出了完善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採用貼近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並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 增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來源:解放軍報內容提要網絡時代探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知網用網,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自覺用跨界思維審視問題、探尋對策,切實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創新的維度
    因此,把握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變遷,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需要以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複雜性為邏輯前提,以複雜性理論為邏輯框架,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碎片化探索向內容、載體、話語的系統化創新轉變。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打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如何培養具有世界視野、高素質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組織要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領導,切實增強黨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決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高質量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 貫徹落實「五位一體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等五個方面的要求,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位一體化」教育模式,是指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 豔紅頌 ——獻給為人本素質教育新長徵犧牲的張豔紅
    2017年3月31日晨約6點半,佛源伏羲家校張豔紅遭遇車禍遇難。4月2日,全體師生護送豔紅的靈柩返回故鄉湖南益陽桃江縣。
  • 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
    第五條 總政治部主管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全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工作。總政治部宣傳部歸口承辦全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業務工作。    各級政治機關主管本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級司令、後勤(聯勤)、裝備機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單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