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曉風: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雖然年逾七旬,手拄拐杖,講話也輕聲溫和,但若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張曉風果如詩人余光中所道:「柔婉中帶剛勁」。這位像風一般灑脫清朗、靈魂充滿力量的女子,其文字曾經為無數讀者的心靈築起「像風一樣飄遠的夢」。近年來她更是身體力行投身環保運動,為文疾呼,她認為,「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有才華的人還會繼續寫作,然而眼前這塊溼地不去爭取,就要馬上被埋起來了,故推廣環保比創作更迫在眉睫,但兩者同時也是共存的。」近日,在專程攜帶父親之相關黃埔物件參加「驚濤偉岸——黃埔軍校90周年致敬展」之前,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在深圳歡樂海岸布展現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8歲隨母親一起赴臺,後畢業於東吳大學。36歲時,被臺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贊其「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余光中曾將其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行道樹》、《有些人》、《我喜歡》、《只因為年輕啊》等作品被選入大陸各種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教材。

  「追求學問,這是最基礎的」

  張曉風的父親為黃埔七期,而她的舅舅也同樣出身黃埔軍校。雖然有著軍人家庭背景,但在張曉風看來,其實家庭氛圍瀰漫著文人氣息。「我父親參與戰爭,但不是那種帶兵的官,他多半做的是參謀工作,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智囊』,所以他還是比較接近文人氣質的。」張曉風回憶道,父親剛去世的時候,她不太敢翻他的東西,因為心情上沒有辦法承受。「現在父親已經去世十多年,我再來看他東西的時候,就覺得他其實是蠻文人氣的。倘若要說自幼家庭給予我的最大影響,便是『承擔』二字。在一個重大事情來臨的時候,要承擔,我就從我父親身上學會這點,所以我就不會去躲避責任。」

  8歲時,張曉風隨母親一起赴中國臺灣,曾先後就讀於北一女中和屏東女中,最後畢業於東吳大學。談及幼年經歷,張曉風還回憶了自己第一次寫的作文。「作文題目是《信》,那時候信是很稀少的東西,一般人家是沒有的。我記得我家唯一收到的一封信是舅舅寫給媽媽的。舅舅是軍人,當時年輕耍酷,自己做了一件酷酷的軍裝,在國共戰爭中他就給俘虜了,被誤認為是一位軍銜很高的軍官。抓去很長時間,沒有音訊,現在信來了,媽媽急得哭。以我當時的識字程度,根本無法把這件事情寫清楚,自己也不知道寫了些什麼,結果老師瞄了一眼就撕掉了。後來相繼轉學到柳州,最後從廣州上船到臺灣,才算真正穩定下來,開始自己的學業。」

  張曉風表示,其父非常注重讀書文化。「父親說,中國無論多麼窮,做父母的無論如何一定會讓小孩讀書,他覺得這就是這個民族最了不起的地方。換言之,追求學問,這是最基礎的。」在她看來,童年真正的啟蒙是讀許多課外書。「由於當時大家都窮,書不多,逮到什麼就讀什麼。到臺灣後,快樂的是不再逃難了,不再轉學了,可以定下來聽故事或看故事了,連收音機裡廣播的小說也愛聽。所以,我想說的是,上課固然重要,可是,身邊很多的小事,許多雜七雜八的閱讀都各有意義。」

  「一寸山河,

  就是我的一寸肉」

  「我自己給我這種臺灣人取了個名字,叫『一代半』。不是第一代,不叫第二代,因為我不是在臺灣出生的,而是在浙江金華。我弟弟妹妹則是在臺灣生的,他們才是『第二代」。所以我說我是『一代半』的臺灣人。」在張曉風看來,「一代半」的臺灣人跟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有一點點不一樣。「因為對故鄉有點記憶,我是有鄉愁的,但是我的鄉愁基本上一半是地理的,一半是歷史的。在臺灣,比如有很多人會說好懷念某個地方好吃的東西,因為他們是上一代的人,對那些東西都比較記得,可是我其實不太記得那些東西,反而是在讀詩詞歌賦的時候,書中提到某個地方,這種歷史地點就會引起我的聯想。」

  鄉愁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想像裡。有了鄉愁,就有尋找。「最近我去粵北走了一趟,從唐朝開始,如果所有的廣東人要去中原,一定會走這條路,包括六祖慧能當年也走過。所以為了體驗這條古時候的路,我就慢慢地爬上丹霞山,其實很辛苦。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宗教的旅程,是哲學的旅程,也是情人的旅程,因為《牡丹亭》裡頭的男主角柳夢梅就是廣東人,他要翻過山到江西,去尋找那一段愛情。」

  然而,不同於余光中等臺灣作家對「鄉愁」的執著迷戀,張曉風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解。「各人的鄉愁表現方法不一樣,比如對臺灣,我比較注重的是臺灣的生態環境,而不是在乎鄉土文學。」

  近幾年來,張曉風創作比較少,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環保運動中。2010年5月,她為了捍衛一個舊兵工廠溼地,避免無節制地蓋大樓,著文疾呼,甚至提出「一寸山河,就是我的一寸肉」,最後還不惜犧牲形象「驚天一跪」。「家國很大,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做軍人,但我們要有一種集體精神,應該對社會負有責任,雖然去盡那個責任可能是吃虧的,不會獲得錢什麼好處,可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提倡環保可能會影響開發,沒開發就沒賺錢,可是如果過度開發的話,有時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那就沒辦法恢復了。儘管有人會覺得開發無關己事,一片很美麗的沼澤地用水泥蓋起了大樓,不見得會直接影響自己,但是從整個生態環境來說,這片沼澤沒有了,那片溼地沒有了,氣溫就會上升。地球是大家的,我們不能把子孫的生存環境盡數破壞。出於對人類共同的命運關懷,所以還是要為這個事情去奮鬥。」

  「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

  在張曉風的身上,對家訓「承擔」精神的踐行無處不見。除了作家、環保推廣者等身份外,她還有另一個重要頭銜,即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據了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集人是余光中,其聯盟宣言是反對臺灣地區高中國文的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反對文言文的比例由60%減為45%;反對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其自生自滅的選修。

  「大家都以為古代的東西很難,所以就拒絕學習,這是很可惜的。中華文化底蘊悠久而博大,事實上稍微解釋一下就能懂的。」張曉風說,「我覺得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因為學了英文後,有人可能大半輩子都不會去用它。」

  她認為,呼籲重視國學教育也是一種搶救。「像環境一樣,國學這麼好的東西,可我們都不重視。雖然現在海外成立了很多孔子學院,但我們有時候連自己文化裡頭有什麼好東西都不知道,又遑論如何教外國人呢!如今中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每況愈下,國學程度低,其實海峽兩岸都面臨一樣的困境。」

  然而,面對大陸當下出現的「國學熱」,張曉風同樣表現出了擔憂。「當然,我們都希望中國文化受到重視,可也有緊隨而來的問題出現,就像小孩子要給他們營養,是餵雞精還是什麼?這就涉及具體的方法問題。但我們起碼應該認識到,『國文教育的興衰,關乎國族文化慧命之存亡』。」記者 聶燦 魏沛娜

相關焦點

  • 散文作家張曉風: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
    近日,在專程攜帶父親之相關黃埔物件參加「驚濤偉岸——黃埔軍校90周年致敬展」之前,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在深圳歡樂海岸布展現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8歲隨母親一起赴臺,後畢業於東吳大學。36歲時,被臺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贊其「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
  • 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湘陰傳道——她是那「最溫柔的一支筆」
    11月15日,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走進湘陰縣知源學校報告廳,作了一場以「張曉風講文化與讀書」為主題的講座。該校初中部師生、湘陰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縣作家協會成員等近1500人聽取講座。 張曉風從事國學教授及文學創作40餘年,被譽為近50年華語文學「最溫柔的一支筆」。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教科書,如《行道樹》《我喜歡》等。余光中先生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
  • 張曉風「驚天一跪」 動搖不了馬英九決心(圖)
    羅智強表示,張曉風四月初曾就二○二兵工廠沼澤及綠地保存寫信給馬英九,馬英九理解張曉風的關心與出發點,昨天實地了解後,還親自致電張曉風,說明相關狀況。  稍晚馬英九召集「府院黨」五人小組會議,指示「環境生態與國土發展等各面向,都要兼籌並顧」,並要求「行政院」邀集民間人士組成監督小組或委員會,監督開發計劃的執行,力求透明化,期盼相關作為能取信於民,並安排記者實地參訪。
  • 張曉風:選我的文章進教材,但出版社從沒付過我稿費
    這段話節選自臺灣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敬畏生命》,如果讓作者本人來答題,她會都能答對嗎?面對這個提問,張曉風只是笑著擺擺手,示意她從沒有要嘗試回答這些題目的意圖。「考試是我們自古以來說的『舉業』,我不認為那個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只是寫我要寫的東西,至於別人要拿它來做什麼,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在「進入」教材多年後,張曉風日前來到了北京,接受了《新京報》書評周刊的專訪。
  • 成年人的世界,懂,比愛更重要
    成年人的世界,懂,比愛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尋覓一個能與之交流的靈魂,進而化解生命的孤獨。成年人的世界,懂比愛更重要,和懂你的人在一起,那種心靈相通,頻率一致的默契,是愛的最高境界,你感念我的付出,我懂得你的好;你懂我的內心,你的世界我感同身受。原來,懂比愛重要,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 懂你的人最溫暖,懂比愛更重要,愛你不一定懂,懂你的人不需多言
    導語:懂你的人,最溫暖,懂比愛更重要,愛你不一定懂,可懂你的人,不需多言,只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便風輕雲淡,踏實心安。懂你的人,最溫暖,懂比愛更重要,在我心中,陪伴與懂得,比愛更重要,懂得讓人溫暖,陪伴讓人心安,這樣的感情,平淡而幸福;沒有試探, 沒有懷疑,沒有刻骨銘心,卻讓人難忘且感動。
  • 茂名英文網站上線運行, 讓世界更「懂」我們!
    茂名英文網站上線運行, 讓世界更「懂」我們!▲茂名英文網站首頁截圖這是茂名打造「濱海綠城•好心茂名」城市品牌和實現「建設產業實力雄厚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舉措。新上線的英文網站旨在助力茂名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助力茂名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
  • 「懂王」用英文怎麼說
    西夷米利堅大統領川寶寶作為宇宙國第一網紅因為無所不知,Nobody knows more about anything than I do 被國人親切的稱之為「懂王」。 但如何翻譯成英文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翻譯成 the king
  • 「華人世界最溫柔的一支筆」丨張曉風治癒系暖心散文來了
    張曉風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小學教材,本次系列散文的出版,凸顯作者「亦秀亦豪一健筆」。(新書實拍)「張曉風散文系列」共五本,分別為《他曾經幼小》《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聽到你唱了》《故事中的風沙與皮箱》《細細的潮音》,是張曉風半個多世紀散文創作生涯的集中體現,廣羅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閱讀欣賞和收藏價值。
  • 成龍被曝不懂英文鬧笑話:曾將菜單當重要文件
    因為成龍從小就在武術學校長大,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完全不懂說英文,這除了成為他事業上的一大障礙外,更為他帶來大小笑話一籮筐。  近年中國電影業發展神速,愛看電影的觀眾也越來越多。對於美國電影王國好萊塢來說,中國市場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為了打入中國市場,好萊塢電影開始大量起用華籍演員,不少華人演員都成了國際巨星。  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華人演員要闖入好萊塢絕非易事。
  • 看不懂英文?直接微信掃一掃就可以了
    看不懂英文?發布時間: 2018-05-25 14:30 看不懂英文
  • 醫務人員必須懂的處方英文!!
    藥學人員都懂的英文,這是處方中常見的外文縮寫及含義,在工作中,還有藥學職稱考試、執業藥師考試都會有。
  • 懂別人,是種欣喜;被人懂,是種幸福(深度好文)
    泉道(qd100900)——不同的格局,有趣的故事,千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張曉風:「椄」這個字
    「人活著」,最重要的事就是——「活著」。  這世上,學問之道雖有萬千,但經過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我忽然推翻自己以前的成見,從這一年開始,我認為,活著,才是硬道理。而要活著,第一要務就是吃喝。當然啦,陽光和空氣更重要——好在,那些東西,一般而言,老天爺都可以允許我們不勞而獲。
  • 孩子聽不懂英文,到底能不能翻譯?
    對習得最重要的是,需要足量的理解性輸入。換句話說,就算說的全是英語,但是孩子聽不懂,就等於噪音,白搭。英語教育市場混亂的時候,隨便找一個長著洋人面孔的就可以來教英語,確實課堂是全程說的英語(因為他也不會說中文啊),可是他如果講得孩子根本不理解,那肯定不如懂第二語言教育的外教,也不如懂教育的中教中英夾雜講。
  • 只有中國人才懂的2句英文,小學生都能秒懂,但外國人一臉懵
    下面這兩句英文真的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小學生都能秒懂,但外國人卻一臉懵!   不得不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就算是英文,我們都可以創作出自己的風格來,給大家的機智點讚!
  • DISC性格分析工具 懂比愛更重要
    四個英文字母代表了四種行為風格 D I S C。D代表Dominance 支配型,關注事情比較快 目標明確 關注結果I代表 influence, 影響型,關注 人比較快, 善於調動氛圍 風趣幽默,S 代表Steadiness ,穩健支持型 ,關注人比較慢 ,樂於配合 善於傾聽。
  • 張曉風推出散文集《於無色處見繁花》特別收錄《見字如面》《朗讀...
    有人說,讀張曉風的文章,總能讓人聯想到讀宋詞的感覺。近日,中國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推出散文集《於無色處見繁花》,由天地出版社於出版。這本書收錄了張曉風五十年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編者把它們分成四輯,每輯都有不同的主題。其中不乏張曉風學者的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以及《生命,以什麼單位衡量》、《只因為年輕啊》等散文。
  • 為什麼大神程式設計師都懂英文翻譯,而你卻不行?
    英語對程式設計師究竟有多麼重要,且聽小編一一道來。01變量名、文件名之殤如果你的變量名、文件名命名風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本文中的小猿那樣),那麼看你代碼的同行內心感受也恐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吧。
  • 張曉風散文名句精選
    《張曉風散文集》。這次暑假回來,毫不猶豫地又借了一本《張曉風散文精選集》,第一篇《傳說中的寶石》就電到了我。為什麼她總能從平凡小事中捕捉到靈感,娓娓繪出另一種風景來。文中她談到去韓國慶州土含山佛國寺觀日出。「石窟庵菩薩」的奇景是太陽可將菩薩額頭的寶石折射出萬道光華,可是寶石早就失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