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我覺得孩子根本不想管理好時間。
在家裡,這些話我經常說:
起床啦!
寫作業的時間是不是到了?
可以關電視了。
快點去洗澡!
快點上床睡覺!
你有沒有時間觀念?
直到我看了《合理安排時間--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這本書,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原來,孩子一直認為管理時間是大人的事,跟他沒關係。那麼,他為什麼要配合大人做事呢?於是,拖拉、磨蹭全部來了。
《合理安排時間》的作者高取志津香認為:為人父母,第一步要把孩子的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做時間真正的主人,孩子才有動力管好時間;第二步才是教孩子管理時間的技能。時間管理對有些大人來說都是難事,更何況孩子,因此家長要對孩子保持耐心,最關鍵的是培養孩子學習思考如何使用時間。
孩子不經學習,我們怎麼能指望他們突然長大,就能管理好時間呢?
有個素描老師曾經教我:孩子在家要試著畫實物,比如橡皮,鮮花,文具盒等等。因為畫畫是一種思考,孩子要考慮如何將立體的物體呈現在平面的紙上,而且還能看出立體感。如果孩子只會臨摹老師的作品,他永遠學不會思考,他只能模仿別人,不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同樣的道理,如果父母替代孩子安排時間,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管理時間,因而無法成為時間的主人。結果是,孩子在父母身邊時,表現尚可;一旦孩子離開父母,就可能把事情安排得一團糟。
孩子認識到時間是自己的,他才會對自己的時間負責。
有一位媽媽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們上小學,早上八點鐘必須出門,孩子們從來都不著急,拿書包,換鞋子,磨磨蹭蹭。「快點,要遲到了!」媽媽每天都說這句話,沒什麼效果。
終於有一天,這位媽媽感到厭煩了,她對孩子們說:「媽媽再也不會催你們快一點了。但是,媽媽每天早上8:00準時開車出門。知道了嗎?」
孩子回答得很乾脆:「知道了!」第二天早上,孩子們把昨天的話忘得一乾二淨,還是拖拖拉拉,不著急。媽媽沒有再催促,一到8:00就開車走了。
孩子們驚訝得張大嘴巴,傻傻地看著遠去的汽車,這一下他們明白怎麼回事兒了。第二天,媽媽什麼也沒說,孩子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準備工作,在8:00之前準備好一切,乖乖地等著出門。
行動勝於語言,這個媽媽知道說那麼多不如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孩子就會自然地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戒掉拖拉。
自從孩子上小學以來,我一直有意識地培養他管理時間的能力,比如列清單,分解任務等等。二年級和三年級暑假在我的陪同下,暑假一開始,孩子就會做好假期計劃,並且執行得很好。
四年級暑假,我工作上較忙,沒法陪孩子,只能提醒他自己安排好時間。我以為他基本具備了管理時間的能力。誰知道,直到開學前一天晚上,孩子還在書桌前埋頭補作業!
問題出在哪裡了?
我努力壓住火,跟孩子溝通。孩子很坦白,他告訴我:「我不想管理時間。」
我問他:「為什麼不想啊?你覺得管好時間和不管理時間,隨心所欲的做事有區別嗎?」
孩子說:「有區別,當我管理時間時,完成作業的速度快一些。」那我就不理解了,繼續問他:「那你為什麼不想管理時間呢?」
孩子回答我:「因為我覺得我最後都完成學習任務了,差別不大?」
這下子,我被問住了,好像差別是不大呀!
但轉念一想,我們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是希望他成年後能安排好工作與生活。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學習任務少,管與不管差別不大,但恰恰也是學習管理時間的最好時機。
史蒂芬·柯維說過:養成習慣要具備三要素,一意願,就是我想養成這個習慣;二知識,就是為什麼要養這個習慣;三技巧,就是如何做到的技術。
用習慣養成的三要素分析,家長真正要解決的是讓孩子願意管理時間,而不是管理時間的技術。
於是,我繼續引導孩子:「媽媽承認,對現在的你來說,管與不管時間差別不大。但是,到了初中,你要做的事情多了,那時候還沒有差別嗎?」
孩子愣住了,沒有回答。
這段聊天之後,我不敢說我啟發孩子找到了管理時間的意義,但我覺得孩子一定要找到管理時間的意義,這是他管理時間的動力。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讓孩子看得更遠,找到時間管理的意義。
當孩子知道他需要好好管理時間了,接下來父母要做的就是教他如何做。
1.列清單
你如何度過一天,就如何度過一生。
小學生每天很忙,各門功課的作業、補習班、興趣班等等。每一天都有必要列一個清單,羅列出所有要做的事。 否則,很有可能在睡覺之前,孩子會突然想起來有一件事沒做,讓人很抓狂。
列清單的時候要兼具娛樂與學習。那就意味著清單包含兩個部分:想做的和必須做的。
比如,做手工、看電視,這是想做的。
再比如,彈鋼琴、寫作業、洗澡、上繪畫課,這是必須做的。
一份只有必須做,沒有想做的清單,人生會少了很多樂趣。
一份只有想做,而沒有必須做的清單,沒法培養孩子能力,為他走向獨立做準備。
因此,想做的與必須做的事都要寫出來,寫全了。而且最好寫在不同顏色的便籤上,便於後面用來區分兩類事與排序。
2.排序
列出所有待辦事項之後,就是給事情排序。之前,我們在便籤上已經寫上了想做的事與必須做的事。下面,我們可以請孩子把他們歸為四類。
其中,緊急且重要的事情就是當天必須完成的事情,比如家庭作業,這些事要優先做。
還有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競選大隊委,很重要,但有一周時間準備。像這樣的事情最好把它分解掉,每天做一點。第一天梳理自己優點與特色,第二天做宣傳視頻,第三天寫出演講稿,第四條修改演講稿,第五天背誦,第六天模擬演示等等。
第三種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購買一個心儀的文具。
第四種是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比如看電視。
我們要鼓勵孩子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至於不重要的兩類事情,有時間可以做做,沒有時間的話只能放棄啦!這時候,家長和孩子可以移動便籤給事情排序。
特別要提出的是,關於事情的重要性,小孩和大人想法完全不同。大人覺得寫作業最重要,孩子會覺得做遊戲、看電視、會朋友最重要。如果孩子將這些事優先排序,大人不要急於否定他,而是要提出引導性的問題,比如:「哪件事先做更好啊?」「你的目標是想考第一,那麼應該先做哪件事呢?」
通過提問,慢慢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讓他對自己的時間做出思考,學會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
3.設置事情的起止時間
某一天,家裡突然要來客人了,我們能飛快地把衛生打掃好,東西收拾好。這是為什麼?因為有時間的壓力,這種壓力是任務完成的目標,它會推動我們快速完成任務。
因此,孩子做事也要設置起止時間,這樣能給孩子目標感。一旦截止時間確定,無形中效率就能提高。
《合理安排時間》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方法簡單易學。作者是一位媽媽,讀這本書時,我能看到一位媽媽的用心,她在乎的不僅是孩子的現在,更是孩子的未來。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果你希望在孩子走遠之前,有獨立地管理時間的能力,我推薦你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