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樣每晚洗澡都要人催。雖然我能理解他想繼續玩,不想睡覺的心情,也用了一些技巧說服他去洗澡,但每天這樣還是挺累人的。
於是,我買了一本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書——《合理安排時間》,花了一周實踐書裡的方法,別說,還真管用。
這本書的作者高取志津香是日本的兒童教育家,她還是一名記者的時候就非常關注兒童教育問題。後來她和美國的友人一同創立了非營利機構JAM網站,為孩子、父母和老師提供了很多溝通技巧和訓練方法。
作者本人也經常在報紙、雜誌、書籍上宣揚自己「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的理念。《合理安排時間》這本書就著重分享了如何在時間管理這個維度上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管理。
如果你家孩子做事也愛磨蹭、拖延,不妨試試書裡提到的訓練方法,既簡單又有效。
1、把時間和具體行動聯繫起來
孩子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人不同,想要加強孩子的時間意識,不妨把抽象的時間和具體的行動聯繫起來。
叫孩子起床時除了說「該起床了」,還可以加上具體時間「7點」,對他說「孩子,7點了,該起床了」。
晚上洗澡時你可以說,「7點半了,該洗澡了,8點就要關燈睡覺了。」
像這樣把具體時間加上,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就能慢慢建立起「幾點該幹什麼」的意識。
有很多家長會教孩子認識時鐘,作者建議除了看,還可以給孩子創造聲音信號,教他用聲音來感知時間。
比如我們小時候,一聽到放學鈴聲響起就會馬上收拾書包,準備回家。相比抽象的數字,孩子對聲音更敏感,更易由此建立起「時間感」。
參考作者的建議,我現在也在手機上給小樣設定了不同的鈴聲,鴨子叫是洗澡時間,海浪聲是睡覺時間,小鳥叫是起床時間。
試了一段時間,小樣已經對這幾種鈴聲形成了條件反射,默默接受了「什麼時間該幹什麼」的規定,比我催他要管用多了。
2、給時間分段
很多人都給自己或孩子列過計劃,之所以效果不好,大多是因為方法出了錯。
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列待辦事項(to do list),把要完成的任務一一寫下來,但我從來沒有給這些任務劃定過具體的時間段。
作者在書裡建議,一定要給時間畫一個框架,預先設定好「幾點到幾點是做什麼的時間」,這樣才會有緊迫感,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務。
比如孩子總是拖延不去洗澡/寫作業,如果規定7:00—7:15是洗澡/作業時間,孩子想著只有短短15分鐘,就有動力去做了。
又比如孩子玩玩具、看電視總是沒完沒了,不肯結束,我們也可以提前規定好3:00—3:30是遊戲/電視時間,參考書裡的方法做一個「時間指示板」,幫助孩子控制時間,快結束時再提醒孩子一次,慢慢的他就會有時間觀念了。
3、區分「想做」和「必須做」的事
其實別說是孩子,我們大人也總是先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玩遊戲、追劇),而把必須做的事拖到最後(寫作業、做家務、寫報告)。
想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要教他合理安排時間,學會區分想做和必須做的事。
作者在書裡建議,先讓孩子把想做和必須做的事都寫下來,每件事寫在一張便利貼上。然後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對這些事進行排序,最後把寫有任務的便利貼貼到時間軸上,決定每件事的起止時間。
這樣做能確保優先完成必須做的事(寫作業),中途穿插孩子想做的事(玩玩具)作為休息和調劑,至於那些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就可以捨棄不做了。
除了上面的3個技巧,作者在書裡還分享了很多實用的時間管理方法,包括如何安排早晨的時間,如何分步驟完成長期目標,如何提升專注力,如何用「任務金字塔」規劃暑期時間等,都非常實用和細緻。
甚至連「如何與孩子對話,孩子不配合時該怎樣說服他」都涵蓋到了,可謂是一本每位父母都需要,並且都能學以致用的書。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戳下方連結購買。
這套書一共3冊,共69元,除了《合理安排時間》這本,還包括《整理好身邊的物品》《正確的金錢觀》兩冊,都是孩子從小就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相信你和孩子讀完後會很有收穫。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