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答」磨蹭拖延需要催,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2020-11-05 春華選課

專注機構課程測評

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

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家做作業就得看著,否則就是動畫遊戲一整天。

平時連吃飯、睡覺、上學都沒準時過,大人不催就別指望孩子能自覺做好。

其實,這是孩子缺乏自律能力的表現。

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能自我管理,發自內心地、主動地去完成某件事。

《象與騎象人》一書說,「真正的自律,是積極主動地自我實現。」

而做到長期積極主動行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想大人自己有多久沒看完一本書了,說好的健身減肥計劃還沒開始就沒下文了。

01
人為什麼無法做到自律?

學習、健身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且短期很難看到效果或得到回報。

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驅動下,人們會選擇去做那些能及時給自己帶來快樂和獎勵的事情,比如吃零食、刷手機。

人們其實高估了自己的自控能力,大量實驗證明,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面臨著很多比學習更大的誘惑:桌子上的零食、手機裡的遊戲、遊樂場裡的玩具等。

他們需要反覆抵禦其他誘惑,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學習上。
而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都無法做到長期堅持。很多人以為校園裡寫滿計劃表的學霸,靠的是強大的自制力,其實他們主要得益於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體系。

當自律成為一種習慣,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毫不費力了。學習就像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自動去刷牙一樣自然簡單。

孩子在學校裡,能養成很多好習慣。比如每天按照時間表,規律地上課、吃飯、自習和睡覺。
但是這些好習慣,等回到家裡,就很容易崩塌,因為沒了那個學習氛圍。

好習慣的觸發,需要時間、地點或場景。

02
如何幫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孩子在學習時想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合理的,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平衡欲望和目標的方法。

在權衡利弊之間,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引導孩子犧牲短期的利益,去爭取長遠的利益;捨棄短暫單薄的快樂,去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

家長如何做,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1. 制定規則

對於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於家庭規則的建立。

小時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是常有的事情。

家長要用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語言,溫柔而堅持的態度,幫孩子制定規則。

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行為都需要一定的邊界,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很重要。

2、及時獎勵

好習慣難以養成,是因為短期獲得的獎勵不夠明顯。

比如學口語、練寫字,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有些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精神獎勵,而有些孩子則需要家長人為地給予他們獎勵。

比如,在孩子達成一個學習小目標之後,可以滿足他一個願望。

3、培養獨立的能力

很多家長都意識到,不管父母的力量有多強大,都不如孩子自己有能力有目標重要。

自律的前提是,有強烈的動機,內心對於做成某件事情有強烈的渴望。

學習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希望他們怎麼樣,他們就能做到。
孩子擅長或喜歡什麼,學習感受如何,其實比大人的意見更重要。
尊重並相信孩子的選擇,比如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決定自己吃多少飯等,從小事開始建立起孩子自己的掌控感,培養他們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一個能逐漸擺脫對父母依賴的孩子,更容易養成自律的習慣,更清楚自己目前和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03
家長的心態

要想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別的孩子可以學習一整天,你的孩子只能堅持兩小時。

《積極心理學》中建議:對於一般人,一個月能建立一到兩個習慣就很不錯了。

家長對孩子不能期望太高,也要允許孩子失敗和休息。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苛責。

其次,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好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言傳身教。
張伯苓任南開大學校長時,有一次看見一個學生手指被燻得焦黃,便指著他說:「你看,把手指燻得那麼黃,吸菸對青年人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

但這位學生反唇相譏:「你不也吸菸嗎?怎麼說我呢?」

當下張伯苓將自己所存呂宋菸全數拿出來,當眾銷毀,並表示再不吸菸,果真如此,張伯苓再沒吸過煙。

這樣的對話場景,也很容易出現在家庭中。
試想一個通宵打遊戲的大人,反覆對孩子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麼就知道玩」。

這樣的「言教」,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牴觸。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自律都是為了擁有更廣闊的人生,去追求更有價值的自由。

做一個自律的成年人,孩子也更容易養成好習慣。

作者簡介:

春華選課說(ID:chunhuaxks),一個服務家長的第三方機構課程評測平臺,站在家長的角度,多維度、公平公正、對比評測各大機構課程,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安排試聽和一對一試聽分析,讓家長少走彎路、明白報課、不花冤枉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的拖延症屢教不改?父母「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你的孩子平時有拖延症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自己早早起床,為孩子做好早餐,打點好一切,可是孩子卻磨磨蹭蹭,穿衣服都要二十分鐘,而且自己「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本來自己精心算計好的時間,卻耽誤來耽誤去最後還差點遲到。
  • 孩子磨蹭只能靠催?身經百戰後我總結了這幾條建議……
    昨天愛人揶揄道: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改名叫「小崔」。我說為啥,他說因為從睜眼起床到閉眼睡覺,一直在催催催的路上。我聽了好無奈,凡事都要催,還不是因為有個事事都磨蹭的娃:起床要催、刷牙要催、吃飯也要催,連去上幼兒園都要催著不然鐵定會遲到。更別提寫作業、洗澡和穿衣服了。
  • 孩子磨蹭拖拉,家長越催越慢:3個方法改變孩子磨蹭的壞習慣
    這一句,很形象地描述出了家長在催孩子寫作業時的場面。孩子磨蹭是所有家長的痛,孫儷作為育兒典範也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曾經在微博上吐槽孩子吸收磨蹭:「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
  • 孩子總是磨蹭,父母"催催催"完全沒有用,該怎麼對付磨蹭的娃?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總會有某些時刻讓家長特別抓狂,如果現在統計一下最讓家長抓狂的某個瞬間,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回答是孩子磨蹭的時候。每當孩子磨磨蹭蹭不積極做事情的時候,家長都恨不得替他去做,這樣孩子也就不用再拖延了。孩子拖延時都會浪費大把的時間,而且還會連累父母,有些父母表示本來可以5分鐘就能做好的事兒,孩子硬是拖成了一個小時。
  • 上學起床總是磨蹭拖拉,為何越催反而越慢?不催不吼培養自律兒童
    最近收到一個父母的諮詢,他的孩子快4歲了,上幼兒園起床特別拖拉磨蹭。每天一大早就會上演「驚天地,泣鬼神」的「催娃」模式:叫第1遍,孩子紋絲不動;叫第2遍,孩子哼哼唧唧回應一聲;叫第3遍的時候,才不情願拖拉著身體起床,眯著眼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最近孩子拖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父母越是催孩子,他反而越來越慢。孩子是有拖延症嗎?為什麼他總是拖拉磨蹭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拖拉的那些事。
  • 孩子越來越磨蹭?因為總被催催催……父母做對這3件事就好了
    爸媽催得越多,孩子可能越磨蹭在一個育兒節目裡,一個6歲女孩的媽媽求助節目組,「控訴」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育兒師拜訪後,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一件事:家裡的表特別多。媽媽會不斷用手指著表,告訴孩子「現在幾點了,該做什麼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什麼?自律,就是自己約束自己。有一個名詞叫「慎獨」,是說在獨處的時候,也同樣嚴於「律己」。而不是有人監督時「真善美」,沒人監督就成了「假惡醜」。自律,使人不斷透視自我、剖析自我、約束自我。「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斷超越,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學會自律!
  • 「育兒」磨蹭的孩子,是我們一手培養出來的
    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一手催出來的。,一邊幫著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磨蹭拖延行為也不是一天養出的。,承擔後果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安排時間,養成自律、自我管理的習慣。很多家長試了幾天,發現完全沒用,就又回到催促的模式了。現實是,孩子習慣了被催促,一下子沒人管,磨蹭的情況確實可能會更嚴重。想要獲得長期的改變,家長必須要有預期、耐力和信心。每次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著急,我為啥要比他還著急?
  • 孩子越來越磨蹭?因為總被催催催......父母做對這3件事就好了
    比如,孩子正玩得開心,媽媽開始不斷提醒她,再玩5分鐘就要去寫作業。媽媽會不斷用手指著表,告訴孩子「現在幾點了,該做什麼了」。育兒師只觀察了一會兒,就直言不諱地說:「你把孩子的時間管理得井井有條,孩子就不可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何止吃飯催洗手,孩子每做一件事,似乎都需要老母親的催促。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無數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卻又成了「快點、快點」。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孩子,因為大部分家長只看到娃磨蹭的表層行為,並沒有真正了解背後的原因。
  • 「催催催,我就叫你們催張、催王吧」4歲半的小孩,第一次頂嘴了
    我們做家長的,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吧,哪一天我們催不動了,要怎麼辦?3我們得讓孩子這個主動輪發揮作用。先明確一點,磨蹭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❷對比式:「別人都走了啊,我剛看到樂樂走了,你看妞妞也走了」我觀察過捲兒聽到這句話時的反應,她會著急,但不是著急做她該做的事,而是真的跑到陽臺,看其他小朋友是不是從樓下經過。所以,這句也是無效催促。而且,拿孩子作對比,真的很傷人。❸威脅式:「你再磨蹭人家不讓進了啊」,類似的還有,「去晚了,老師批評你啊」。
  • 對付磨蹭的娃,催是下策,三步幫你培養「麻溜利索」的孩子
    孩子的哪個壞習慣最讓你抓狂?相信很多媽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磨蹭」!我一度懷疑,媽媽最終都難免變成一個嘮叨的女人,早晨要催孩子起床、起床後催孩子洗臉刷牙、刷完牙催孩子吃早餐。什麼是畏難情緒,就是說這個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就沒學會,想做作業也不會!開始會瞎寫矇混過關,但是發現這樣幹了一兩次就被家長發現,然後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罵,以至於以後編都不敢編了,還是選擇逃避吧,能拖多久是多久。
  • 父母越催催催,孩子越慢慢慢!孩子磨蹭?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但很多人會發現,孩子可不是家長能催動的,甚至是越催越磨蹭。這是怎麼回事呢?當孩子感覺自己的自我節奏被父母幹擾後,會觸發孩子的自我反抗機制:不聽家長的話,和家長反著來。 家長讓自己快,那就慢吧,於是孩子變得更加磨磨蹭蹭。然後家長又不斷地催,孩子更加叛逆磨蹭,陷入惡性循環。而且成年人和孩子的節奏是不一樣的,這有明顯的生理差別、智力認知差別。孩子很難達到成年人眼中的快。
  • 說再多也改不掉孩子磨蹭拖延?要治好孩子拖延症,只需父母別插手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永遠是在龜速行動著,而父母就不停地跟在父母身後對孩子進行催促。每一個孩子都在家長的催促聲音中,被貼上了&34;的標籤的,但是不管父母怎麼說孩子,都沒有改掉孩子磨蹭拖延的壞習慣,那麼拖延這個壞習慣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 孩子做事磨蹭?靠催不是辦法,這5個點改掉壞習慣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應當每天都糾結於明知不應該催,卻又忍不住催,催完又後悔的死循環裡,而是應當懂得如何去鼓勵孩子,培養他的時間觀念,讓他之後做事能夠更加高效且從容起來。孩子做事為什麼會磨蹭?日常生活中,孩子吃飯比我們慢、穿衣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並不是他們故意磨蹭,而是因為他們目前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程度而已。
  • 孩子做事總愛磨蹭,如何培養娃的時間觀念?家長要先找準3大原因
    孩子另一部分拖延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即使拖延,家長也不會做出什麼懲罰性的措施,這樣自己無論有沒有拖延都不會有所損害,所以在做事情時,就算已經知道拖延不好,但是因為沒有強制的束縛,還是會一直拖延下去。不僅可以改善孩子磨蹭的毛病,對孩子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如何才能培養娃的時間觀念?
  • 越催娃"越不上進",父母狠心做好這三點,孩子不自律不優秀都難
    或者是平時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果孩子還是拖延磨蹭,那麼他們此時的注意力一定是不集中的。因為當我們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孩子是一定有效率的,他們不會拖延磨蹭。那麼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鍛鍊。因此我們給孩子包辦一切,其實也是造成孩子做事情拖拉,不上進的原因之一。因為孩子自己操作的時候,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們不懂得如何做這些事情。因為這是以前他們從來沒有做過的。
  • 孩子磨蹭催不動,家長心急怎麼辦?
    No.1:從生活環境中讓孩子感受時間的存在 在生活環境中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是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基礎。家長不能夠給孩子準確的時間信息,孩子接受到這種模稜兩可的信息,自然也就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去做。那麼,我們不妨對照和孩子一起製作好的作息時間表,把催促的詞語都換成準確的時間語言,比如:明天早上7:00準時起床,8:00出發去遊樂園;現在距離上課時間還有30分鐘,如果在10分鐘之內沒有出門,你就會遲到。
  • 寫作業5分鐘磨蹭2小時?家長掌握"3部曲",輕鬆克服孩子拖延
    但是那些磨蹭拖延的孩子,不僅跟不上父母家教的節奏,更會耽誤自身的發展,不利於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偷懶、分心是每個孩子都可能發生的成長問題,差別就在於家長能否在關鍵期科學地矯正,而不是放任孩子自行發展。如果家長早點糾正,其實可以輕鬆地幫助磨蹭的孩子養成自律、高效的好習慣。要想徹底地根除孩子們的磨蹭、拖延,我們首先要知道背後的原因,才能&34;。
  •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讓孩子告別拖延,做事更有效率
    執筆:橙媽定稿:橙媽現在不少家長都抱怨,孩子在家做作業的時候很難集中精神,剛寫了沒有幾分鐘就跑去幹別的了。平時吃飯、睡覺、寫作業這些事情全都需要父母的催促,這些就是孩子不夠自律的表現。真正的自律,是積極主動地完成事情,而不是靠別人的監督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