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機構課程測評
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
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家做作業就得看著,否則就是動畫遊戲一整天。
平時連吃飯、睡覺、上學都沒準時過,大人不催就別指望孩子能自覺做好。
其實,這是孩子缺乏自律能力的表現。
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能自我管理,發自內心地、主動地去完成某件事。
《象與騎象人》一書說,「真正的自律,是積極主動地自我實現。」
而做到長期積極主動行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想大人自己有多久沒看完一本書了,說好的健身減肥計劃還沒開始就沒下文了。
01
人為什麼無法做到自律?
學習、健身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且短期很難看到效果或得到回報。
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驅動下,人們會選擇去做那些能及時給自己帶來快樂和獎勵的事情,比如吃零食、刷手機。
人們其實高估了自己的自控能力,大量實驗證明,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面臨著很多比學習更大的誘惑:桌子上的零食、手機裡的遊戲、遊樂場裡的玩具等。
他們需要反覆抵禦其他誘惑,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學習上。
而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都無法做到長期堅持。很多人以為校園裡寫滿計劃表的學霸,靠的是強大的自制力,其實他們主要得益於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體系。
當自律成為一種習慣,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毫不費力了。學習就像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自動去刷牙一樣自然簡單。
孩子在學校裡,能養成很多好習慣。比如每天按照時間表,規律地上課、吃飯、自習和睡覺。
但是這些好習慣,等回到家裡,就很容易崩塌,因為沒了那個學習氛圍。
好習慣的觸發,需要時間、地點或場景。
02
如何幫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孩子在學習時想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合理的,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平衡欲望和目標的方法。
在權衡利弊之間,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引導孩子犧牲短期的利益,去爭取長遠的利益;捨棄短暫單薄的快樂,去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
家長如何做,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1. 制定規則
對於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於家庭規則的建立。
小時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是常有的事情。
家長要用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語言,溫柔而堅持的態度,幫孩子制定規則。
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行為都需要一定的邊界,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很重要。
2、及時獎勵
好習慣難以養成,是因為短期獲得的獎勵不夠明顯。
比如學口語、練寫字,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有些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精神獎勵,而有些孩子則需要家長人為地給予他們獎勵。
比如,在孩子達成一個學習小目標之後,可以滿足他一個願望。
3、培養獨立的能力
很多家長都意識到,不管父母的力量有多強大,都不如孩子自己有能力有目標重要。
自律的前提是,有強烈的動機,內心對於做成某件事情有強烈的渴望。
學習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希望他們怎麼樣,他們就能做到。
孩子擅長或喜歡什麼,學習感受如何,其實比大人的意見更重要。
尊重並相信孩子的選擇,比如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決定自己吃多少飯等,從小事開始建立起孩子自己的掌控感,培養他們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一個能逐漸擺脫對父母依賴的孩子,更容易養成自律的習慣,更清楚自己目前和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03
家長的心態
要想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別的孩子可以學習一整天,你的孩子只能堅持兩小時。
《積極心理學》中建議:對於一般人,一個月能建立一到兩個習慣就很不錯了。
家長對孩子不能期望太高,也要允許孩子失敗和休息。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苛責。
其次,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好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言傳身教。
張伯苓任南開大學校長時,有一次看見一個學生手指被燻得焦黃,便指著他說:「你看,把手指燻得那麼黃,吸菸對青年人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
但這位學生反唇相譏:「你不也吸菸嗎?怎麼說我呢?」
當下張伯苓將自己所存呂宋菸全數拿出來,當眾銷毀,並表示再不吸菸,果真如此,張伯苓再沒吸過煙。
這樣的對話場景,也很容易出現在家庭中。
試想一個通宵打遊戲的大人,反覆對孩子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麼就知道玩」。
這樣的「言教」,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牴觸。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自律都是為了擁有更廣闊的人生,去追求更有價值的自由。
做一個自律的成年人,孩子也更容易養成好習慣。
作者簡介:
春華選課說(ID:chunhuaxks),一個服務家長的第三方機構課程評測平臺,站在家長的角度,多維度、公平公正、對比評測各大機構課程,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安排試聽和一對一試聽分析,讓家長少走彎路、明白報課、不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