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備考的過程中基本是全題型去備考,然而俗語與原則對應、俗語與俗語對應也是常考的一種類型,故為方便記憶,特此做以整理,便於大家學習!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及古語名言整理典籍: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該原則遵循的是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即教書育人。
相關古語名言
1.赫爾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2.「文以載道」的意思是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體現了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該原則遵循了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側重於理論上解釋知識,實際中運用知識,強調知識的學以致用。
相關古語名言
1.施用累能。
2.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3.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4.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5.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力行近乎仁。
8.烏申斯基: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思想。
9.劉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見之」。
教師應該儘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直觀教學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大類。
該原則遵循了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強調提高學生感知能力,通過清晰的表象傳遞知識,事物的具體感知。
相關古語名言
1.荀子:故聞而未見,雖博必謬;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2.誇美紐斯:
(1)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因而提倡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
(2)應該儘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眼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
3.烏申斯基:兒童是依靠形狀、顏色、聲音進行思維的。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該原則遵循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規律,強調引起學生主動思考。
相關古語名言
1.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之教,喻也。
3.蘇格拉底:產婆術(問答法)。
4.朱熹:開其意,達其辭。
5.第斯多惠: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教會學生發現真理。
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序」,包括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發展之順序、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和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是這四種順序的有機結合。
該原則遵循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強調知識與學生發展的順序。
相關古語名言
1.《學記》:不陵節而施;學不躐等;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2.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孔子:欲速則不達。
4.孟子:盈科而後進;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
7.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8.揠苗助長。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該原則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指導學生及時複習,掌握知識。
相關古語名言
1.孔子: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
2.烏申斯基:複習是學習之母。
3.學習不能像將水灑在米篩上。
4.學貫時習,須是心心念念在上,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該原則體現了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強調教學要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可過「度」。
相關古語名言
1.《學記》: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2.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
3.王守仁:隨人分限所及。
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該原則遵循了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
相關名言古語
1.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2.朱熹:聖賢施教,各因其材。
3.孔子: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5.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6.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7.西鄰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樸,一子敏,一子蒙,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蒙者卜,僂者績,跛者紡,五子者皆不患於衣食焉。
8.「十個指頭有長短,山口樹木有高低」。
9.量體裁衣、對症下藥。
10.《論語》: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11.陶行知:用培育牡丹的土培育松樹會把松樹燒死,用培育松樹的土培育牡丹會把牡丹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