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篇】◆如何聽懂北方方言?

2021-02-19 普通話測試psc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官話方言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遊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範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複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蕩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複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範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範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衝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黴"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瀋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佔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裡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慄"(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儘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捲",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捲",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範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虛的實的,都能和" 個 "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 同學"等合乎規範的叫法,而在某些場合, "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裡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裡,表被動的詞在官話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還可以用"給"(他給人罵了)、"受"(小張受人欺負)、"讓"(老鼠讓貓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場)等。

⑧官話方言疑問句有兩類不同的格式。一類是北方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一樣,有"是什麼?""好嗎?""是不是?"等句式;另一類是西南官話(雲南、貴州)及江淮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不一樣,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標準普通話
傳遞正能量,完成中國夢!

標準普通話 每天更新普通話知識、資料,個人學習、成長,企業發展、戰略、營銷等最新最頂級智慧,為您奉上有思想深度的營養饕餮大餐。

關注久了會發現您已經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QQ:2088812132 夏老師

2015協議保障班報名啦,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廣東較難聽懂的一種方言,屬閩南語系一支,是廣東省四大方言之一
    這種比較難被聽懂的方言就是雷州話。由於廣東的城市歷史發展比較悠久,在古代也深受許多其它地域語言的綜合影響,所以從很多方面說,這種方言其實也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從語言的演變下看,每一種方言的語音和語調等都有很多的區別,而這也是令當地人感到很有歸屬感的地方,畢竟鄉音的改變是非常難的。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可見,各省投票的內容根本不是選擇哪種方言,而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如何進行逐字略微的修正,最後修正的結果,仍然是「什九(90%)以上與北京音不期而暗合」。這次確立的讀音標準,被稱為老國音。16老國音區分尖團音表意更準,如「箭」與「劍」,入聲字則便於學習詩詞音韻。而後面的兩次會議,乾脆壓根沒有按省投票。
  • 為何南方人容易聽懂北方話,反過來卻很難?小學生身上找到答案
    在全國各地旅遊的朋友,遇到的最大難題應該就是語言問題,如何聽明白別人說什麼,怎樣跟其他人交流,是一件不太輕鬆的事情。不少遊客表示,南方人容易聽懂北方人說話,但是反過來卻很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問問小學生的話,或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 安徽較難聽懂的方言,以吳語為主,至今保存一整套中古全濁聲母
    一個地域中方言的形成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僅與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城市的發展歷史有關,也深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因為隨著我國地域間的人口流動加速,很多北方的人也會進入南方,相反,南方的人也會去北方定居,從而在地域文化上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很不一樣的發展趨勢,這也是一個地方中很不同的地方。
  • 江蘇較難聽懂的一種地域方言,保留了日母鼻音讀法,有34個韻母
    城市中方言的發展是比較有特色的,尤其是從很多方面上看,很多地域文化就很豐富,如今在我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其實也有不少方言是屬於漸漸消失的了,伴隨著當地人說的話越來越少,也導致了很多方言顯得岌岌可危了,所以這也需要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只有是如此的發展,很多方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旅遊保護和傳承
  •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 江蘇難被聽懂的一種地域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字讀音,屬吳語方言
    這種比較讓遊客難以被聽懂的方言就是常州話。江蘇各個城市的方言文化各有特色,每一個城市都在大力保護本地的城市語言文化,畢竟在悠久的城市歷史上,它們也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從而深深地打上了本地城市的烙印,所以常州話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在對很多外地人看來,這個城市的方言同樣卻難以被聽懂。
  • 方言城市很難聽懂,外國人聽了很難分辨,外國人很困惑
    現在我國的規模還是很大的,每個城市的語言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我們在交流時使用方言,只有當我們與其他城市人交流時,我們才會選擇使用普通話,雖然有些人喜歡隨時說普通話不太熟悉,但我們要說的是城市,這是中國方言中最難聽懂的,聽了這句話,我感到很困惑,有你的家鄉嗎?
  • 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你能聽懂幾個?
    第三:粵語粵語的發音鏗鏘有力,音調詼諧,給人感覺好似在唱歌,但能聽懂粵語,對非本土人還是難度極大的,有很多詞彙發音和普通話差別非常大。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雷州話發音和泰語非常類似,本地人會說雷州話的大多都能聽懂泰國話。
  • 山西較難聽懂的方言,是晉語區聲調最多的方言之一,完整保留入聲
    山西方言山西境內的語言文化在我國本身就比較突出,從它們的城市經濟增速上看,很多城市都取得了較好的發展,而且與過去相比,城市之間的文化也在對外展示,從而讓許多遊客感到很有地域魅力,語言文化是一個省份很有辨識性的地方,而山西方言的發展卻也是其中之一
  • 福建閩南語很難聽懂,它的源頭可能在北方,和日語的某些讀音相似
    福建閩南語很難聽懂,它的源頭可能在北方,因為兩次移民潮而形成。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中國是個一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講著各式各樣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地理區分導致人們說話的時候發音和音色都各不相同。就比如在福建,雖然大家都說閩南語,但是你走出自己的村莊就可能聽不懂鄰村人說的話。閩南語對於外地人來說本來就很難聽懂,沒想到本地人也有這樣的困惑,看來難度還真是非常大呀!
  • 北方方言詞彙錄:這些存在於北方的方言詞彙,您能明白啥意思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些古代章回小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那就是在這些小說中,出現的一些方言詞彙大多都是北方的,南方的那些方言極為少。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寫的人是北方人,這固然是一個原因,但並不是全部原因。真實的原因是古代政權中心大多都在北方,而北方官話自然會成為其口頭和書面語言,這些那時候的北方官話經過演變,到了現代有很多變成了某地的方言,所以我們才會在古代小說中看到那麼多有趣的方言詞彙。今天,咱們接著說北方方言詞彙。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不是溫州話
    需要注意的是「可懂度」這個概念並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有可能某種方言對於一個地區的人來說,聽懂80%-90%都沒有問題,但另外一個地區的人聽起來可能就完全像是在聽天書。因此,在研究哪種方言最難懂之前,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共同語言作為共通標準。
  • 【輕鬆一刻】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你能聽懂幾個?
    第三:粵語粵語的發音鏗鏘有力,音調詼諧,給人感覺好似在唱歌,但能聽懂粵語,對非本土人還是難度極大的,有很多詞彙發音和普通話差別非常大。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雷州話發音和泰語非常類似,本地人會說雷州話的大多都能聽懂泰國話。(一)  有個阿婆到雜貨店去,問小姐說:阿你家甘五火爐?  小姐說:你要烤身體的還是烤肉用的?
  • 小米官方:你希望小愛同學能聽懂哪些方言?
    鑑於此,能夠「聽懂」漢語方言的語音助手就顯得「格外優秀」,就比如「小愛同學」。目前小愛同學已經支持說部分地區的方言了,比如東北話、河南話、陝西話、天津話等,具體開啟方法是設置→小愛同學→小愛實驗室→方言識別開啟。不過由於支持的方言較少,許多喜歡小愛同學的用戶表示不開心,紛紛表示希望小愛同學可以支持說更多地區的方言。
  • 哪裡的方言被認為是正宗古漢語,北方方言還是閩南話,別弄錯了
    眾所周知中國國家境內有很多的民族,根據統計,中國境內有80多種方言,並且其中的61種,被人們看作是主要方言,而什麼語言說的人最多呢?那肯定還是漢語。只不過到底哪個省份的人,他們的方言才是最為傳統的古漢語呢。到底哪個地方的方言才是傳統的古代漢語,其實大家都猜錯了。
  • 外教vs.母語環境教學,哪個能讓孩子聽懂英語?
    而人機互動教學往往也最具性價比。那麼,教學效果是否和價格成正比呢?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最完美的教學方式,只有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外教一對一固然高端大氣,但並不適合每個孩子。人人都知道要想學好英語,最好能有「語言環境」。家長們往往把外教一對一等同於語言環境,這是大錯而特錯的。
  • 四川「最難聽懂」的城市方言,一個是樂山話,一個是在瀘州的縣中
    ,但實際上,四川有很多城市方言不同,他們也很難聽懂,所以介紹四川最難聽懂的三種城市方言。3.樂山語,樂山是四川一個地級城市,也是四川發展不太好的城市,全國最有名的是擁有樂山大佛,另外,也有利於城市旅遊業的發展,而且,即使是樂山人說的樂山語也很難聽懂,因為有地區特色,所以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著古代五音的方言,所以遊客很難聽懂。
  • 北方方言中那些有意思的詞:這些詞看似很土,卻有一定的傳承意義
    北方方言咱們也說了好幾期了,有字有詞,今天咱們接著說詞彙。說到詞,我們總是能想到那些高大上的,對於一些方言中出現的詞,我們在正式的交流場合總是羞於說出口。其實這也能理解,有時候我們說了別人不一定能聽懂,造成了交流困難,為了方便交流,在公眾場合,還是要講大眾都能聽明白的普通話詞彙。
  • 福建很難聽懂的一種方言,使用人口500萬,保留了大量的上古漢語
    福建地域中的方言是非常濃厚的,像是廣為人知的客家話,在全國都是知名的難被聽懂,但在對不少遊客來說,卻有很多知名度高的其它方言,它們在歷史演變中雖然不是很有名氣,但畢竟是世世代代在延續發展,也經過了很多年的積累,所以在對不少遊客來說,其方言文化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從而顯得比較有文化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