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用少數民族語言,雲南「五用」工作法打造邊疆普法新亮點

2021-01-09 中國長安網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進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九河白族鄉北高寨村,一下子就被這個村寨無處不在的法治元素和濃厚的法治宣傳氛圍深深吸引。

掃黑除惡宣傳標語、平安法治宣傳漫畫、憲法知識節選……在村寨主要路口牆體和普法櫥窗中,該村用文字+漫畫的方式共同闡述了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

民族語言普法群眾喜聞樂見

在村法治文化廣場,一場由玉龍縣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和村幹部群眾自導自演的普法宣傳文藝活動正在上演,他們身著白族、納西族、彝族等不同民族服飾,用漢語+少數民族語言傳唱憲法、宣講法治,現場吸引許多村民駐足觀看……每到精彩之處,臺下便響起陣陣掌聲。

「演的都是身邊的事,所以警示意義非常大。」現場一名白族觀眾說,聽著白族語言倍感親切,也讓自己從這些法治節目中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為了更好地開展普法工作,我們針對各少數民族的不同語言,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扶貧政策翻譯、編印成民族文字送到村寨裡進行宣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雲南省司法廳副廳長齊金嶺介紹,把法律常識編成一些讓群眾能夠看得懂、喜愛看的普法劇、小品、歌舞等文藝節目,定期到民族貧困地區的村寨演出,群眾在看演出的同時就懂得了法律知識。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該縣建成2660米長的「法治文化一條街」,組織「彝漢」雙語普法隊伍深入彝族地區開展普法,給邊遠山區的群眾送去了法治的光芒。牟定縣普法先鋒紅色「鐵軍」穿著「左腳舞之鄉法律宣傳志願者」的紅馬褂上街下鄉開展法治宣傳,富有彝族特色的紅馬褂成了普法工作隊的「制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雙語普法宣傳隊來了。姚安縣把法律法規融入記錄彝族歷史社會變遷的「梅噶」傳唱,法治的基因深深紮根於民族傳承。祿豐縣組織開展法治文藝巡演,利用大視頻在戶外播放法治宣傳片,一個個深入淺出宣傳法治知識的小品、花燈,讓法治意識在笑聲中得以培養。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在41個寺廟中聘請200餘名僧侶擔任普法志願者,組成「僧侶普法隊」,對信教群眾進行普法宣傳教育;保山市和騰衝市針對當地邊民、少數民族群眾多的情況,集中組織開展「法治走邊關」活動,重點推行「雙語」普法;臨滄市組織開展「法治電影進邊境」活動,到邊境一線的村寨播放「雙語」法治電影千餘場……

各地還組建民間法治文藝表演隊伍,通過表演法治小品、二人轉、快板、山歌等節目,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方言、民族語言、民族文化表現出來。

據統計,目前,雲南全省共有5000餘支法治文藝演出隊伍活躍在民族村寨。

「五用工作法」成為普法法寶

「法治宣傳教育是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做好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幹部群眾的普法工作尤為重要。」雲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商小雲說,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全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16個跨境民族、15個特有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1590萬,佔全省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建有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民族自治地方共78個縣市,佔全省總面積的70%以上。少數民族多、民族語言文字多、民族文化差異大,如何加強少數民族普法宣傳,一直是困擾雲南普法主管部門的難點和瓶頸。

針對這一癥結,雲南司法行政部門逐步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民族地區法治宣傳的工作方法,就是「五用工作法」,即:用民族幹部宣講法治、用民族語言傳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詮釋法治、用民族節慶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體現法治。

「『五用工作法』充分發揮了民族幹部地熟、人熟、情況熟、語言通、情感認同度高的優勢,目前已經成為雲南普法工作的一大法寶。」商小雲說,雲南省從一開始的「雙語」普法,到「六五」普法期間探索形成「五用工作法」,「七五」普法期間已在全省16個州市廣泛鋪開,全省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有了顯著提升。

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特色載體

記者了解到,雲南以「五用工作法」為載體,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法治宣傳教育,以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宗教教職人員等民族、宗教普法骨幹為抓手,深入運用「五用工作法」開展普法宣傳,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化「法治宣傳邊關行」「中國憲法邊疆行」「法治宣傳固邊防」等活動,積極動員少數民族群眾、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參與「全國百家網站、微信公眾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和「民族政策法規知識有獎競答活動」,注重以「以案釋法」的方式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進行法治宣傳。

借力「法治宣傳邊關行」起步早基礎實的優勢,加快推動「中國憲法邊疆行」在雲南落細落實。目前,全省已組織憲法宣講3600餘場,開展各類形式的「憲法六進」活動近萬場。同時還深化了活動的內容,組織向全省所有村居(社區)贈送了省司法廳編印的15萬本《雲南百姓法治寶典》,向全省25個邊境縣贈送了10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通過不斷夯實『五用工作法』的運用基礎,加大對民族普法讀物的翻譯力度,組織用15種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了《農村法律普及讀本》等一批普法讀物。」齊金嶺說。

齊金嶺表示,通過行之有效的普法工作,雲南省民族地區呈現出家庭和美、民族和融、宗教和順、社會和諧、邊境和睦的可喜局面,全省先後有80個村被表彰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法治鄉村建設不斷推進,群眾法律意識、法治素養正不斷提升,刑事、民事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

相關焦點

  • 「十三五」雲南民族工作亮點點擊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成果豐碩
    記者從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民語委辦)獲悉,「十三五」期間,省民語委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典籍翻譯出版成效顯著。其中,搶救保護和翻譯出版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內涵的《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9部800萬字,編纂完成《雲南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10卷1200萬字,產生積極反響。
  • 【跨境民族】法國的邊疆少數民族及其「自我管理」模式
    【摘要】法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傳統區域在法國大革命以後被拆分並改,體現民族稱謂的地名長時間銷聲匿跡。到第三共和國時期,少數民族語言也在法語的統治性、排他性權威下幾近消失。在全國各地反抗巴黎集權的普遍抗爭中,法國政府最終於20世紀80年代啟動地方分權改革,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道,由此獲得了憲法承認的、有限的「自我管理」權利。
  • 挑戰競賽中的少數民族青年們——第九屆「挑戰杯」雲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側記
    自考上雲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起,所有的學費、生活費都靠自己,三年間,唐海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業比賽、視頻比賽等,去年還獲得了國家級勵志獎學金。今年上半年,唐海生主動回到富邦鄉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入戶走訪、幫駐村工作隊做拉祜語翻譯工作、慰問困難群眾、輔導留守兒童做作業、積極參與抗疫工作……「雖然我參與扶貧工作時間很短,但我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很想為家鄉做些什麼。」
  • 論中國少數民族擁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力
    第三十七條規定, 「……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 (班級) 和其他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 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
  • 36噸雲南紅河少數民族群眾自發捐贈蔬果乘火車奔赴武漢
    36噸雲南紅河少數民族群眾自發捐贈蔬果乘火車奔赴武漢 2020-02-07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省已將十七大報告翻譯成五種少數民族語言
    為讓邊疆各族人民學習好黨的十七大精神,雲南人民廣播電臺民族廣播組織力量,迅速將十七大報告翻譯成西雙版納傣語、德宏傣語、景頗語、傈僳語和拉祜語等五種少數民族語言,錄音光碟已經開始通過各渠道,陸續發送到雲南邊疆各少數民族群眾手中。
  • 2020年雲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編輯出版學(民漢雙語)專業招生簡章
    1.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是什麼樣的專業?答: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屬於「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代碼:050104。「編輯出版學」專業屬於」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代碼:050305。2.往年錄取分數是多少?
  •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記錄的倫理問題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記錄的倫理缺失主要表現在:觸犯族群文化敏感和行為禁忌,對語言社區資源缺乏珍惜,忽視發音人和說話人的智慧財產權,語言報告中洩露和傳播語言族群個人和群體隱私信息,未經許可採用暗訪、暗記、偷錄和偷拍獲取語言材料,不當支付酬金等等。當前應儘快建立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記錄的倫理準則,推動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的健康發展。
  • 雲南出臺文件 要求為小學階段少數民族學生設置雙語教學
    原標題:雲南出臺文件 要求為小學階段少數民族學生設置雙語教學   雲南網訊(記者 念新洪)9月22日,記者從雲南省人大常委會獲悉,《雲南省少數民族教育促進條例》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10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頒布施行,結束了我省在民族教育方面無法可依的現狀,標誌著民族教育工作進入到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 黃行:中國語言多樣性與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規劃
    黃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本體及語言規劃研究。兼任社科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語文》雜誌主編、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黃行研究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語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呈多樣化發展,但由於推普政策及信息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使用活力正顯著下降。
  • 用民族語言傳遞共和國最美之聲
    人民大會堂四樓的同聲傳譯室,是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幾代同聲傳譯工作人員的工作場所。在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圖紙上,那個小小的房間就已經確定,離黨中央、國務院最近的位置,留給了民族語文翻譯工作者。坐在會場中的少數民族代表委員,在這裡,用本民族語言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履行代表委員的職責。
  •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2019年03月30日 10: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志香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邊疆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迅速凸顯出來
  •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定義,及語言文字的作用
    符號為傳播-定的信息而用,不用於傳播目的的自然標誌(如動物的蹤跡,自然現象,人的某些動作)則算不上符號。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就是藉助於符號才得以形成的。各種符號系統中,語言是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複雜的符號系統。民族語言在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55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表現得非常複雜。
  • 雲南民族大學2021年法律碩士研究生招生目錄
    在這裡,科教園法碩老師為大家整理了雲南民族大學2021年法律碩士研究生考試的最新招生信息,僅供備考法律碩士同學們參考。 一、雲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簡介 雲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始建於1987年。自2007年獨立建制為法學院以來,雲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取得了快速發展。
  • 雲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心靈訴說
    人民網昆明12月20日電 (李發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為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雲南省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進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 【共有家園】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解讀
    早在20 世紀50 年代,國家為了制定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遠景規劃,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確立了幫助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進文字的基本任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了7 個工作隊共700 多人分赴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調查語言。
  • 民建中央關於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問題提案
    教育始終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尤其應當予以重視。由於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落後於沿海和內地,導致邊境地區教育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並且差距還在逐步擴大。這對於我國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經濟發展、人才培養都極為不利。
  • 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實證研究
    最後,就普通話推廣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均衡性這一難題,提出兼顧普通話推廣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分類施策」模式。本研究可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扶貧實施方案以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政策的完善提供決策參考,進而切實發揮語言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
  • 國家民委:辯證認識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關係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於5月17日舉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國家通用文字語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發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丹珠昂奔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統一地去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    第一,憲法裡有這樣兩條。
  • 解讀西南少數民族崇尚的色彩語言-「黑」
    朱淨宇、李家泉曾指出:「色彩在少數民族社會中是作為一種民族風俗習慣出現的,是歷史文化心理積澱的結果,並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全身浸透了普通語言和行為不便或不能表達的意義。」即在少數民族中,人們對於各種各樣的色彩有著自己的約定,他們往往通過色彩來傳遞著各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