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舊事》:得到父愛的女孩,有多與眾不同?

2020-12-19 碧讀好書

文|乘月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言,每一個女童在精神深處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父親有仰慕感情,他把這種情感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

讀過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朋友都知道,這本書以作者童年時期在北京的生活為原型,用純善的兒童視角,描述了一連串溫情與離別如歌謠般動人的故事,在整本書中,有一個貫穿主人公小英子精神世界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父親。

英子/本文圖來自《城南舊事》同名電影

父親的去世,是林海音一生難抹平的悲痛記憶。甚至在為文的多年之間,一直不敢寫及父親。

後來她說:「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在《城南舊事》裡,林海音還原了一個記憶中的父親,也塑造了一個被父愛包圍的女孩——英子。

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卻擁有十足的父愛,這樣的姑娘,到底有多與眾不同?

1

遇到事情,第一個想到的是父親

多年前,讀到過這樣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一個男子向自己的朋友抱怨兒子太黏媽,有什麼事情只知道喊「媽」,從來不把他這個當爹的放在眼裡。沒過多久,男子出車禍了,當朋友趕到時,發現他已經半昏過去,此時,嘴裡正微弱地喊著:「媽……」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角色缺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守寡式家庭」,造成了孩子習養成遇到事情就喊「媽」的習慣,前段日子甚至還出了一個新詞叫「媽到成功」,意思是只要喊媽媽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

但是在《城南舊事》裡,小英子卻是一個「遇事就喊爸」的女孩。

生病不舒服了,要找爸爸抱著睡。

在外面受了委屈了,想先獲得爸爸的安慰。

心裡頭有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小想法,也最先想說給爸爸聽。

小學畢業典禮,一心想讓爸爸來參加,因為「沒有爸爸,心裡會不踏實。」

英子媽媽說:「英子讓她爸給慣壞了。」

為什麼小英子遇到事情都會先想到爸爸呢?

在原文裡,林海音給我們揭示了答案,當小英子經歷了「惠安館」事件之後,大病初癒,心中有萬千委屈不知從何說起,只是想哭,於是大喊「爸爸」。然而媽媽和宋媽都不懂得她到底在想什麼。

她心中想的是:「爸爸,爸爸,你是男人,你應當幫助我啊!我是為了這個才喊爸爸的!」

在英子的眼裡,爸爸是男人,應有男人的理智與擔當,也應「懂得我」。

當我們說:「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時,往往只注意到了男性在家庭經濟上的作用,而忽視了他們對於孩子心靈成長的作用。對於大多數女孩來說,父親是她們最早接觸到的男性,父親身上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特點影響著她們對異性的看法,父親能否給予足夠的陪伴,也決定著她們心中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女孩在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向父親求助,也證明在她的眼裡,父親是值得被信任的。

2

父親的規矩是假的,愛才是真的

北京人愛講規矩,這是老一輩的傳統。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家庭,最不缺的,也是規矩。但是做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常常忘了一件事,愛與規矩,到底哪個重要?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提及,教育孩子應該:「放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城南舊事》裡,小英子的父親本也是一個強調規矩的父親。常常這樣教育她「喝湯不要喝出聲,窣窣窣窣,最不是女孩家相,舀湯時,也不要把碗碰得叮叮噹噹響……」

英子聽完這些,安靜了一會兒,可隨後因為心急踢球,就「喝湯出了聲,舀湯碰了碗」,父親也並沒有說些什麼。

規矩是假的,愛是真的。

很多父親不能夠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全然是在於放不下當父親的架子。以為父親的威嚴靠的是板起臉與惡狠狠的懲罰建立起來的,其實全然相反。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林徽因只有六七歲的時候,就常常以平等的語氣與她書信來往,這讓林徽因從小樹立了一種自尊觀念,也同時拉近了父女間的關係。

在小英子眼裡,父親也是個平易近人,熱愛生活的男人,每天回家都快樂地抱起自己的孩子,邊哼著歌邊澆花。父親的花養得好,院子裡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秋天到了他還要買很多菊花。在書中,林海音寫到:「陳家的伯伯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才生了一堆女兒!」

雖然英子一犯錯誤,媽媽就喊著:「回頭讓你爸揍你。」但其實英子唯一一次被爸爸打,就是因為上學賴床。在英子父親的眼裡,明知是錯的驕縱不可以被助長,但出於天性的好動頑皮都是可以被原諒的。這在舊社會的「父親們」裡,英子的父親已經算是寬容的做派了。

父親對英子天性的保護,讓英子作為兒童的善於提問、敢於質疑、敏於洞察一切的靈氣得以保存。父親對於英子學習問題上的嚴厲,讓英子養成了勤奮好學,堅持早起的習慣。

慈威並濟,是明智的父親都有的共同特點,尤其在教育女兒上,更需要把握好尺度。

黃磊在談及對多多的教育時,曾說,在許多事情上,沒有必要限制孩子,更沒必要以恐嚇的方式給孩子立太多規矩。他常常把事情的結果告訴女兒,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女兒,讓女兒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父愛。

3

得到父愛的女孩,都特別勇敢

王小波說,一個女孩子來到人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假如我是他的父親,我也別無所求了。

在小英子身上,有許多新女性的特點:敢於反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愛打抱不平。

當英子看到自己的朋友,唱花鼓戲的小女孩在商店被小夥計逗著玩時,英子有說不出的氣惱,於是插著腰問:「憑什麼?」

當母親一再阻攔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子交流時,英子卻能看出瘋女人的美麗和溫柔之處,並偷偷和她成為了朋友。

當自己的盜賊朋友被警察抓起來,宋媽讓英子長大寫書,寫小偷是多麼壞時,她想的是,「我不!我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在英子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傳統女孩必要的聽話、順從、溫文爾雅。

小英子的父親是怎樣教育她的呢?

文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父親病重時,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是想要鍛鍊英子的膽量,讓英子獨自把錢寄給在日本的叔叔。

英子有些膽怯,於是父親鼓勵她: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很多事,將來好幫著媽媽。」

「闖練,闖練,英子。」

當英子害怕上臺發言時,父親這樣對她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不同的。當強有力的父親以身作則,並給了你堅定的鼓勵時,這對於一個女孩兒來說,就是一種「來自強者的認可」。在一個孩子蛻變的節骨眼上,這種認可甚至比脈脈不舍的溫情更加重要。

即使後來「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能淡定對自己說一句:「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英子的勇敢,正是來自於父親的愛與鼓勵,被父親認可的女孩註定是與眾不同的。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進行過一項抽樣100例,為期50年的調查,調查的主題是:良好的父親教育,對於女兒的智力發展、情感形成以及身體健康有怎樣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63%的女孩,因為在童年時得到父親的關愛,長大後遇到挫折時心理自愈能力更強。69%的女孩,認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來自於父親的讚揚與鼓勵。

由此可見,一個合格的父親在女孩的成長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後來,林海音說:「父親的死,給我造成一種倔強,細細想來,這些性格何嘗不是承受於我那好強的父親呢?」

林海音

長大後的林海音生活興趣廣泛,在工作中勇挑重擔,對待親朋不計犧牲,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也正是受到了父親的正面影響而致。她雖為女性,卻有著獨特的眼光和理智的心態,回到臺灣後,不僅筆耕不輟地寫作,在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林海音正是那個從未以性別限制自己,傾盡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女人。我想,每當她遇到困難時,也許都會想起父親堅定地對她說:「女兒,不要怕」。

假如林海音的父親能夠看到她後來的成就,也會自豪地對自己說:「看到女兒得償所願,我這個做父親的,也別無他求了。」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

相關焦點

  •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到底有多好?
    《城南舊事》能夠收錄小學語文課本,並非是偶然,無論是文筆、構思、立意,都足以證明它的優秀。從問世以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也有六十多年,翻拍成電影距今也有37年了,但這麼多年過去,《城南舊事》並未被時間埋沒,反而被一代代人翻閱,轉為心中共同的珍貴記憶。
  •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在一個夏天,導演吳貽弓一眼看中沈潔,並對沈潔的父親說:「有部女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沈潔能不能演這位女作家的童年呢?」。沈潔的父親雖然猶豫一會,但還是答應吳貽弓誠懇地請求。那部電影便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為經典的電影之一,改編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城南舊事》電影—導演·吳貽弓我們讀《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會感到剛硬的魯迅也有一股稚嫩的幽默;我們讀沈從文、讀冰心、讀林語堂的關於「童年」的文章,總能感到一種溫馨,一種親切;可是電影《城南舊事》裡傳遞出林海音的童年只是真實,只有真實
  • 《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銀河娛樂世界【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城南舊事》是1982年吳貽弓導演的第四代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珍,另一條線索是女孩。這個女孩的介紹是通過這個女孩來買醬油的。這個男人欺負她,而小子嬰則引領她成為好朋友。一方面,她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說秀珍的序言沒有接下來的話,另一方面她通過與女孩的友誼和她的故事發展了這個故事。
  • 重溫林海音《城南舊事》:我們從苦難中款款走來,心中向陽而開
    ——《城南舊事》很多人也許曾經讀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篇小說的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僅是看到了林海音的童年,仿佛也帶著自己回到了童年。《城南故事》和《小王子》一樣,是寫給大人看的童話書,是歷經世事的成年人再也回不去的曾經。
  • 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北京記憶:一碗豆汁兒喚回「城南舊事」的鄉愁
    這些人、這些事都被她一一寫進了《城南舊事》中,而書中的英子正是林海音自己,因為她的本名就叫林涵英。13歲以前的英子可以說是幸福的,每天上學,陪弟妹玩耍,陪愛花的父親打理花園,但是這一切都隨著父親因病去世所戛然而止了。
  • 《城南舊事》:一個小女孩眼中的舊北京
    比如說《城南舊事》這本書,確實是一部很好的記事作品,寫出了作者的很多情感,讓讀者很容易進入女主人公的世界。同時,這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時代作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眼中的舊北京裡,所發生的故事。《城南舊事》是林海音比較有名的作品之一,這本書也是很多的孩子喜歡看的,因為林海音在這本書裡,講述的是在自己在6歲的時候,隨著一家人從海外回到了祖國,居住在了北京的事情。
  • 城南舊事的劇情簡介?
    《城南舊事》是由臺灣作家林海音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與原著相比,電影版《城南舊事》進行了清潔的一些刪減,用一個臺灣小女孩的口吻來講了她成長過程中的三個故事,將人間煙火撒滿銀幕。林英子是住在北京城南胡同裡的一個小女孩,也是《城南舊事》的主角。
  • 《城南舊事》讀書報告
    《城南舊事》中的人物 李博仁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說。          《城南舊事》和《朝花夕拾》比較閱讀卜嘯宇讀完城南舊事,總覺得《城南舊事》與《朝花夕拾》有相同之處。
  • 匠心|《在胡同裡長大》:林海音的北平回憶
    本次推薦的圖書是林海音的《在胡同裡長大》,2011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林海音的散文集,也是一本她的回憶錄,其中前半部分主要收錄了她的一些關於北平的散文,用林海音自己的話說,這些文章是非常有「京」味兒的,讀起來生動有趣。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城南舊事》:我們都在寫滿人間百態的城南體會著平凡的滋味
    或許正是這種平凡讓林海音在眾多作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城市的標籤,寫滿人間百態的城南不僅有別人的故事,也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一、城南藏著童年的救贖最近《隱秘的角落》一劇大火,其中三個孩子的冷酷狡詐讓「兒童」這個詞變得更加複雜。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細膩、率真的文筆,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這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又是當時北京平民生活與民俗舊貌的寫真。
  • 《城南舊事》賞析
    同是李叔同填的詞,不知道為什麼和我們小時候唱的《送別》不同,但《城南舊事》的開頭就是抱笙加豎琴的《驪歌》……音樂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點染開去,翻開一張發舊、珍貴而無法重拍的老照片。僻巷的駝鈴、挑擔剃頭的情景,沿街的賣唱,井臺的打水,小學生放學的畫面,絲絲入扣,一路下來使人陷入無言的哀傷。
  • 余光中的一段城南舊事
    他們家高朋滿座,多是能言善道的北京人。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口鈍的南方人,一口含混的普通話張口便錯。用語當然也不地道,海音就常笑我把「什麼玩意兒」說成了「什麼玩意」。有一次我不服氣,說你們北方人「花兒鳥兒魚兒蟲兒」,我們南方人聽來只覺得「肉麻兒」。眾人大笑。那時候臺北的文人大半住在城南。
  • 講述關維興老北京風情插話背後故事 《城南舊事》裡的抒情詩
    在關維興心中,《城南舊事》之所以能夠感動許多讀者,關鍵在於寫實的表達,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誠與溫度,而他與林海音的交往,成就一部美圖美文的書,更像是他對《城南舊事》評價的註腳。1992年春,臺北格林出版社總編郝廣才來到北京,為林海音的成名小說《城南舊事》尋找插圖作者,52歲的關維興隨即進入了郝廣才的視野。
  • 想起了我之前買的《城南舊事》,讀庫做的珍藏版
    作者 |子元小猴子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嗜書日常# 今天看到書友關於《城南舊書》的動態,想起了我之前買的《城南舊事》,讀庫做的珍藏版,就按定價66元買的,書到了只有一個感覺,這錢花得值。後來偶然參加館配會,發現了福建少兒的一本《英子的故事》,內容可以和《城南舊事》互相補充。一個是小說,一個是紀實性的散文,不同文體,但筆端都流露出林海音的那種似有若無淡淡的鄉愁。《城南舊事》關維興的插圖細膩靈動。《英子的故事》徐素霞的插圖寫意粗放,風格各異。值得一提的是,徐素霞和林海音同為臺灣苗慄人。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舊事一場離別
    童年的鄉愁可以想像,遠去孤島的林海音,無限惆悵地憑海相望,那些不能釋懷的故土鄉愁,匯聚成一首如夢的碎片般的散文詩。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
  • 下面是一些對林海音的簡介內容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這個名字,會令人覺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裡見過一樣。當看完林海音簡介才會發現,原來是她讓我們看到了關於爸爸和花的故事,雖然在先秦驪歌已經出現,但人們真正接觸驪歌卻是通過讀林海音的文章。她的作品在我國初中小學的多版課本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