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501辦公室的大門,靠牆的三面柜子上滿滿地碼放著卷宗,居中一張巨大的白色圓桌旁或坐或站著八九個年輕人。他們或聚精會神地對著電腦快速地敲打鍵盤,或一手拿著電話、另一手翻動著材料,或兩三個人正小聲地討論著什麼。
這些身處法院
卻沒有穿制服的年輕人是誰?
又在忙碌些什麼?
事情還要從2018年的夏天說起
2018年7月,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調整基層法院智慧財產權案件、行政案件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管轄的公告》,徐匯法院智慧財產權審判庭(以下簡稱「知產庭」)集中管轄的範圍在原有徐匯、松江、金山3個區的基礎上,新增了長寧、閔行、奉賢3個區,共管轄6個區的一審智慧財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應集中管轄範圍的調整,上海各法院之間的人員也進行了流轉。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的原知產庭進行拆解,主要人員來到徐匯法院,三家法院的知產人共同組成了一個目前擁有21名法官的大家庭。
雖然管轄範圍擴大了,但人手也增加了,似乎照常收案結案就可以了。然而收案數據卻明確地顯示,近兩年徐匯法院受理的知產案件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上海徐匯法院知產庭副庭長王貞就一起商標權侵權糾紛指導一位調解助理。(攝影:何忠婷
從閔行法院過來的知產庭副庭長王貞解釋了知產案件井噴的原因,主要是近兩年新的電商平臺湧現,加之知產權利人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及平臺早期入駐商家良莠不齊等因素,導致系列糾紛層出不窮。
王貞說:
「就拿今年來說,每個月新收的知產案件都在1000件以上,分到我們庭21個法官手上,真可謂忙得『飛起』。」
考慮到知產案件
雙方當事人矛盾相對緩和
調解成功率高的特點
徐匯法院從2019年開始
探索有效開展知產案件多元解紛的途徑
事實上,作為上海法院首批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之一,徐匯法院很早就開始了對於緩解人案矛盾、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探索。
2018年前後
徐匯法院加快推進審判輔助事務社會化工作,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分解訴訟輔助事務,形成了以包括調解員、送達員、協執員和志願者等在內的「八員一者」為主體的社會化訴訟輔助人員隊伍,充分運用市場化、社會化機制為審判工作減負增效。
同時,多年來徐匯法院在多元糾紛化解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9年
徐匯法院成立秦玲妹巡迴調解工作室,並於2018年升級為「甘棠樹下」社區法官工作室。徐匯法院的社區法官們長期深入社區園區一線,積極開展基層巡迴調解和法律服務工作,繼承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許斌,徐匯法院立案庭庭長,也是「八員一者」審判輔助事務社會化集中管理模式的早期倡議者之一。在與知產庭的討論會上,許斌就向院黨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知產調解領域也可以借鑑「八員一者」模式和徐匯法院多年來積累的多元糾紛化解經驗,引入知產專業調解員為知產審判工作減負。
2019年3月
徐匯法院依託特邀調解工作機制,首次引入知產調解專業人員。
2020年4月
徐匯法院藉助「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建設推進時機,進一步充實人員,將原有的調解隊伍從1組2人擴充至5組10人,每組均由「1名調解員+1名調解助理」組成,規模化的知產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初現雛形。
在人數增加的同時,這支知產調解團隊的人員資質配置也向「豪華版」升級。調解員明確為持有律師執照、具備一定的智慧財產權調解經驗的律師,調解助理則要求擁有法律專業學歷或學位、具備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這樣的優質專業團隊為知產案件調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501辦公室的玻璃牆面,用記號筆密密麻麻地寫了半面牆的字,標出了「調解崗」「助理崗」和「輔助崗」三類崗位,每個分類下包括負責人員、當日數據、崗位職責等內容。這些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 知產調解團隊負責人王臨宇。(攝影:何忠婷)
知產調解團隊負責人王臨宇介紹,原來,這是知產調解團隊的流水線和每日的「KPI」。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們在團隊內部的流程設計上費了不少心思。借鑑工業化流水線作業模式,根據調解工作目標設計工作流程,並將人員能力匹配相應模塊,各小組承擔「流水線」上的不同職責,實現規模化、批量化、專業化的案件調解模式。
▲ 徐匯法院501辦公室內,知產調解團隊在緊張地工作中。(攝影:何忠婷)
在接到委託調解的知產案件後,收案專員先將案件基本信息等進行登記並錄入調解團隊專用的智調調解系統,然後分流給各組的調解助理,開展聯繫當事人、了解雙方初步意向等工作。隨後通過系統分析證據材料、當事人態度、糾紛類別等,對案件進行分級,根據案件級別匹配相應調解員,案件正式進入調解階段。最後,另有專人負責後續案卷的移送工作,並附上包括前期爭議焦點、雙方調解方案等信息的調解情況反饋表。這樣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無疑讓案件管理更加井井有條,各環節銜接也更順暢。
▲ 調解助理正在使用智調調解系統。(攝影:張碩洋)
為了幫助這支10人的團隊更快地成長,徐匯法院在院黨組的高度重視下,對他們給予了大力支持。立案庭將知產調解團隊納入「八員一者」模式,在既往經驗的基礎上負責團隊的人員管理。
「除了嚴格審查資質合法性和履職中立性外,我們主要負責對駐院人員的日常管理與考核。」許斌回憶,「4月份以來,立案庭先後就保密審查、規章條例、設備使用等事務性工作對調解團隊展開了5次培訓。」知產庭則更加注重業務能力,通過集中培訓將調解要點、筆錄製作、對接流程等要求傳達給調解團隊,同時安排法官不定期進行指導、答疑和溝通。
▲知產調解團隊的成員們正在討論案件。(攝影:張碩洋)
調解員盧宗菊在進駐徐匯法院前,曾有過兩年多電商平臺法務工作經驗。4月以來,她經手的案件中有近一半都是涉某電商平臺的知產糾紛。
「這類案件主要有兩個難點,一是店家普遍認為自己只是進貨銷售,不覺得自己侵權了,二是原被告在賠償金額的心理預期上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盧宗菊介紹,「為此,我精心研究了徐匯法院此前類似案件的審理結果,並請教了知產庭多位法官,通過他們的不吝指導與翻看卷宗,我逐漸了解了他們的裁判思路,再用類案結果和法官經驗去進行普法釋法,效果就比較好,最終實現原被告達成和解,案結事了。」
▲ 在徐匯法院的調解室中,調解員盧宗菊向當事人解釋知產相關法律規定。(攝影:何忠婷)
除了在法官的幫助下
不斷積累調解經驗外
知產調解團隊也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
輔助案件辦理
例如,他們使用的智調調解系統就提供了一項非常實用的功能,可以經由運營商數據提供當事人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碼的撥打渠道。
調解助理王倩笑著說:
「許多案件的原告方提供的被告電話和地址都是有問題的,經常碰到打出去是空號或並非本人的情況。通過系統,可以直接找到有效的聯絡渠道,迅速找到當事人。現在,我們團隊的實際觸達率在90%以上,為後續的調解工作打開了通道。」
在多方助力下
這支知產調解團隊快速成長起來
自4月以來,
他們月均收到的委託調解案件
超過500件,
最終調解成功案件
超過200件,
剔除當事人拒絕調解、失聯等情況,
團隊整體調撤率接近60%。
除了清晰直白的數據展示,知產調解團隊的工作也收穫了來自徐匯法院知產庭幹警的肯定。知產庭庭長王利民與這支團隊日常接觸很多,因此他覺得自己很有發言權。「引入知產專業調解團隊,既可以將相對簡單的案件化解在調解階段,減少當事人的訴累,也能讓我們的法官更好地集中精力重點攻克難案繁案。」王利民中肯地談道,「此外,他們所做的確定雙方聯繫方式、電子送達、歸納無爭議事實等審前準備工作,在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後有效地減輕了後期審判團隊的工作量,提高了案件的辦理效率。」
除了知產調解外,這支團隊還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今年9月28日,徐匯法院舉辦先行調解工作推進會,「徐匯區先行調解示範點」揭牌。據悉,王臨宇所在的團隊也將同步承擔一定的先行調解工作。她表示:「今後,我們將繼續對內總結經驗教訓,對外積極學習請教,爭取更好地發揮團隊優勢,用足用好智能智慧系統,幫助推進先行調解工作,努力和法院一起將矛盾糾紛更好地治理在前端、化解在源頭。」
據悉,徐匯法院是上海法院系統為數不多引入知產調解專業團隊的法院之一,無論是從調解數據還是幹警口碑來看,都可以說徐匯法院此次對知產糾紛多元化解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徐匯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曹潔表示:「下一步,徐匯法院將繼續在知產案件多元化解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智慧法院成果,探索將特邀調解員納入上海移動微法院在線調解平臺,運用在線調解、微信調解等方式,助推知產調解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