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現實主義能有多樂觀

2020-12-11 騰訊網

中秋國慶撞到了一起,家·國同慶的場景,十九年才有一次。

兩個節日強強聯合,也讓整個檔期內《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成了最應景、也最具情懷的一部。

《我和我的家鄉》(下文簡稱《家鄉》)延續了去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下文簡稱《祖國》)的創作模式,依然是一部由多位導演各自拍成主題相近的短片,然後組合成一部長片的形式。

各短片分別是(依影片中出現時間順序):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閆非&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每部短片長度25分鐘左右,全片片長135分鐘。

與《祖國》沉鬱厚重的歷史正劇相比,《家鄉》更偏向現代喜劇,歷史包袱較小,態度更加歡樂輕盈。相對的,題材的選擇比較狹窄,五部短片在大結構上非常相似,都是由城市「回歸」鄉村的路線。

《家鄉》各短片整體上都是立足當代,從醫療、旅遊、教育、扶貧等角度,展示當今的城鄉差異與社會進步。因為是主旋律命題作文+商業喜劇的格局,使得全片都洋溢著一種極為樂觀的現實主義氣息,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一切誤會都可以消弭,每一滴眼淚終將擦去,每一顆心靈都像金子一樣閃光。

文丨木啞

作為一部短片集來說,《家鄉》並沒有背負「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重擔,創作概念看起來比《祖國》要限定更少,更加平民化的姿態也更有發揮空間,而實際上,它視角卻更加單一,創作的難度也更大。

《祖國》面對的是70年的歷史,並有針對性地去講述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每一個時間段,每一段的故事核心都無法更改,開國大典、香港回歸、國慶閱兵等等是必須要描述的對象。

但《祖國》外部形式的類型風格可以自由選擇,管虎的強情節技術流、陳凱歌的蒼涼正劇、徐崢寧浩的市民喜感、張一白的愛情悲劇……時間軸上的每一個點都是固定,但導演可以在各個圓點上刷上不同的顏色。

《家鄉》則正好相反,五部短片描繪的基本是時間軸上的同一個點——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經濟發展、時代劇烈轉型的當下,而且,刷上的顏色也都差不多——都是積極正面的喜劇風格。

在這種風格下,創作者其實只剩下了一種選擇,就是在喜劇類型上儘量深挖,並儘量拓展每個故事的地域化差異。

因此你會看到,寧浩打造經典的「身份互換」式荒誕喜劇,陳思誠拿出一貫擅長的「探案」式懸念喜劇,徐崢努力營造笑中帶淚、「真人秀」式的喜劇,鄧超一路胡攪蠻纏、醜態百出的公路喜劇,開心麻花利用地域錯位製造夫妻「異地戀」的浪漫喜劇。

故事發生的地理環境,也橫跨了中原、江南、黔貴、東北與西北。

這樣的處理,一方面是正面反映當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要求,另一方面,各位都拍出過高票房喜劇電影的導演,都儘量靠近了他們最能把控的喜劇風格。

總體來看,五部短片的質量依然良莠不齊,但也因以上的原因,出現了一些共同的問題。

主要矛盾:善意的謊言

首先,內容的蘊意都比較淺近。因為必須作出正能量的表達,導致「喜劇」的真正核心「諷刺」無從發揮,甚至都找不到可以諷刺的對象。主要矛盾的製造點,幾乎都是「誤會」或善意的謊言。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五部短片雖然在影像構成和劇作傾向上有著風格化的差異,但情節的核心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所謂的「騙子」喜劇。

《北京好人》中張北京欺騙醫院為表舅爭取社保。

《天上掉下個UFO》中黃大寶聯合村長與大款欺騙電視臺,隱瞞UFO的真相。

《最後一課》中兒子與全村人一起製造假象欺騙原鄉村教師的父親,希望他能恢復記憶。

《回鄉之路》中喬樹林欺騙老同學,裝成有錢人希望贏得商務合作。

《神筆馬亮》中丈夫馬亮更是使出百般計策裝作去俄羅斯留學,向妻子隱瞞下鄉當支書的事實。

而每一個的「欺騙」都有非常正當的理由,也存在著不涉及道德批判和是非觀念的善意與愛意。片中的每一個「騙子」,也都超越了個人私利,為了幫助他人(家鄉的親人)或者其他群體(家鄉本身),不得已而做出的「欺騙」。

這樣就造成了全片在基本的情感轉折上如出一轍,都是:發生矛盾-開始欺騙-發現真相-誤會消除。導演們似乎沒有時間,也沒有意願去打破這個套路。甚至等不到把懸念(誤會和欺騙產生的矛盾)留在最後一刻來打破,其中幾部短片都是中途就開始戳穿謊言的泡泡,努力在後面堆積和解與諒解的情感,生怕抒情的力量不夠到位。

描繪對象:家鄉何處

其次,劇作思路上的單一也造成場景的單調和理想化。為了表現「家鄉」——基本都是指農村——現在的全面脫貧和舊貌換新顏的美好生活,有幾部短片都不約而同地將視線瞄準到了以旅遊開發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富裕鄉村或小鎮,好像中國農村除了靠美麗山水就沒有別的致富之路一樣。

只有《回鄉之路》選擇了靠農林業脫貧的西北農村,而且仍處於開拓市場的「發展中」階段。而《北京好人》選擇了醫保這個更小的切口,並沒有刻意去描繪家鄉風貌。

談到江南就是旅遊風景區,談到西北,就是沙塵暴水土流失。某種程度上,這種家鄉地域的選擇,也能從側面印證出這些生活在大城市、偶爾去風景區遊玩的諸位大導演們,在真正面對「城鄉差異」這個時代大課題面前,眼界還是過於狹小,與某些現實生活已經開始脫節。

這種脫節還表現在導演們面對「城鄉」話題時的本位主義:電視臺下鄉探案,企業家從國外歸鄉為父親尋根,直播帶貨的明星回鄉參加校友會,畫家下鄉做村幹部支援建設。就是說,生活在城市的導演們,多數只能拍「從城到鄉」的故事,沒有「從鄉到城」的概念,更沒有「始終在鄉」的選擇。

視角都是城市人的發散視角,也有一種從高到低的俯視態度。城市很好,只是回到了家鄉,發現家鄉變化很大,沒有想像中那麼差。而且,通常是城市人拯救或援助了家鄉,並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了某種滿足和情感的補全。

短片分述

《祖國》是7部短片(共155分鐘),《家鄉》是5部(共135分鐘),後者每個短片的長度更長些,故事也更完整。

銜接每部短片之間的「過場」,《家鄉》使用了手機屏幕分屏的形式來轉場,相比《祖國》用筆在紙上寫信的方式,明顯增加了科技含量和新時代的氣質。

前文已說過,影片的質量其實良莠不齊,並沒有保持在一個相當的水平線上。但和《祖國》對標,《家鄉》中各短片的質量差距,並沒有《祖國》中各段差距那麼大。

筆者個人的《家鄉》短片水準排序是:

《北京好人》>《神筆馬亮》>《最後一課》>《天上掉下個UFO》>《回鄉之路》。

具體認知肯定會有所爭議,但總體上,《好人》和《馬亮》屬於第一梯隊,後三部屬於第二梯隊。

《北京好人》

導演:寧浩 主演:葛優、張佔義等

寧浩還是很穩,作為同時參與了《家鄉》與《祖國》兩位導演之一(另一位是徐崢,正好是兩位擅長拍喜劇的導演),也是《家鄉》的總導演,他將《祖國》中張北京的故事加以延續,依然以這個北京大爺的形象為中心,講述他的一段「冒險」生活。

《北京好人》有一種經典荒誕喜劇的結構,兩個主人公一個狡黠世故,一個淳樸憨直,互換身份時種種錯位製造出不斷的笑料,從中甚至能看出馮小剛、甚至卓別林的影子。

它的優點在於人物塑造上,在日常生活中,張北京依然是個有點小氣、喜歡鑽空子的投機分子,他的正直和善良埋藏在心底,不到心裡實在過不去的那一關,不會輕易展露。而片中他種種貌似與體制為敵的種種「惡」行,都有一種不屈不撓的、混不吝的生命力。而後慨然解囊的釋然,又是另一種瀟灑的古風俠氣。最後,知道了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源於自己的無知和對當今農村現狀的隔膜,完全是一次白費功夫。狡黠的小人物又重新出現了,再次興致勃勃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回本」之路。

整個的故事和人物性格走向都比較完整清晰,也沒有刻意將之推上道德的制高點,小人物就是小人物,除了知曉家鄉變好了(從側面輕巧地帶出了影片主題),他還是那個他,能不吃虧最好,人味十足。

《天上掉下個UFO》

導演:陳思誠 主演:黃渤、王寶強、劉昊然、王硯輝、王迅等

陳思誠這部短片基本是「《唐人街探案》+《瘋狂的外星人》」的合體,充滿著東拼西湊的華麗的山寨感,這和他一貫的導演風格一致。在故事情節的鋪陳中,使用了不少非常影迷化的橋段,比如司空見慣的老牛破車,以及成龍式的大球滾落等等。

最開始,陳思誠試圖將影片打造成一個懸疑故事,主要探究「UFO」的出現是不是一場吸引旅遊經濟的商業詐騙?但影片未過半,這個懸念已被他自己完全消解掉了。開頭嘴硬的黃渤主動自首,其後又開始擔心事件曝光後的經濟損失,與村長開始欺瞞電視臺,騙了沒幾場戲,謊言又被揭穿。故事又轉向了因山區地理限制的愛情故事,最後焦點又落到了只有發展高科技建設家鄉才能完成愛情的達成,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來靠近主題。

整個情節和情緒七扭八歪,匆匆忙忙,缺乏一貫性和基本立場,全靠鬧劇式的動作喜劇場面來撐場面,角色標籤化嚴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最後一課》

導演:徐崢 主演:範偉、徐崢、張譯等

這部短片被稱為全片最好哭的一段,也是全片攝影風格最強烈的一部。

劇本的構思其實還是相當有野心的,試圖通過一個失憶的老人的心理層面,來映照過去與現在家鄉的巨大變化,用尋找過去的方式來尋找自我(內心的故鄉)。過去無法復現,正證明了當初的希望實際已經變成現實。

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場鬧劇式的布景打造,後半段則進入到意識流的時空轉換當中。攝影師曹鬱功不可沒,前半段有很多運鏡設計極為巧妙的長鏡頭,在改造舊校舍的場景中來回穿梭,後半段則在過去與現在的平行剪切中,製造了如夢似幻的效果。

我覺得遺憾的一是前後兩段的割裂之感非常嚴重,二是整體的節奏太滿了,密集臺詞的語速和眾多的人物讓整個氛圍變得極其嘈雜和混亂。而這種填鴨式的信息灌輸,使得全片除了範偉,所有的角色都成了非常扁平的工具人。

《回鄉之路》

導演:鄧超、俞白眉 主演:鄧超、閆妮、王子文等

接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最後一課》之後,反倒讓《回鄉之路》擁有了一種平和樸實的氣質。穩定的線性敘事和公路片的常規格式,表面上是一個猥瑣油膩的假大款,想盡辦法醜態百出地吸引曾經的老同學來投資生意。其後反轉為一個農民企業家付出一切為家鄉建設鞠躬盡瘁的勵志故事。

《回鄉之路》實際上是《家鄉》中主題最正面的主旋律電影,但也是其中最單薄的一部。片中主要矛盾在於離鄉成名的主播明星與在鄉打拼的企業家之間,互相認知偏差產生的喜劇效果。可惜所有的橋段都比較陳舊,有種隔靴搔癢的無趣。

而最後反轉時,懸念的揭示又採用了一個最不戲劇化的方式——讓一個學生在講臺上將主人公的真實身份和經歷從頭到尾的講了出來,配以閃回的畫面解讀。這種過於直白的煽情和毫不掩飾的「上價值」,令整個短片的劇作結構非常洩氣。如此一來,相信閆妮飾演的明星主播即使沒有之前與鄧超的相遇,看到這樣聲淚俱下的感人事跡,也會出手資助的,這讓前半段所有矛盾衝突產生出的情感和觀念的對撞,變得非常蒼白、空洞和沒有意義。

《神筆馬亮》

導演:閆非、彭大魔 主演:沈騰、馬麗等

從完成度上來說,《神筆馬亮》可能是《家鄉》中最好的一部,喜劇效果也最突出。

開心麻花在小劇場上磨練出的經驗和技巧,在這種小品式的、短小精悍的作品中表現出了更大的優勢。把故事重心落在「悍妻弱夫」的「妻管炎」矛盾上,憑藉分隔兩地、用手機視頻對話這種新型交流方式,製造了一系列非常緊湊又荒唐的搞笑事件。小屏幕的狹窄視野,網絡的通暢程度,都成為笑料的來源,非常貼近生活,又極具想像力。

唯一的不足在於,開心麻花的作品常常有極強的現實諷喻,但這一部裡基本上沒有發揮空間,導致人物關係上的真實感也打了折扣。畫家當村支書這種事情,本來是一種戲劇化的想像,但一旦缺乏諷刺的主體,全片就產生了一種不接地氣的夢幻感。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THE END-

公眾號文章推薦新規下,為了不錯過更多好文,請將「毒藥」設為「星標」。

文末點擊【在看】,一鍵三聯(點讚、分享、留言)。

謝謝!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能以小見大,但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假亂真」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想要著力展現的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和我家鄉的新面貌。恰逢2020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於是,《我和我的家鄉》這樣一部獻禮片,就在2020年國慶節,應時上映。影片上映以來,似乎無論從票房還是口碑甚至是輿論效果來看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在家鄉成長,回饋家鄉
    長假期間,《我和我的家鄉》脫穎而出票房8天突破18億,可謂雙豐收。我也去看電影了。有人說:「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盞明燈,照耀著我們奮發向上!」「有一種驕傲,叫『我是榆林人、我是佳縣人』。」……佳縣廣大幹部人們去榆林中國電影愛國者和汶頭電影城觀看在家鄉拍攝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他們都用「震撼」「自豪」來形容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熱愛。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最後一課」這個故事段承包了電影中淚點,範偉飾演的大部分輔助教師,對於一群孩子的未來,紮根已經荒蕪小山村多年了,我們能有多少毅力和信念?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偉大的人格,也可以看到他的毅力。
  • 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像是和《我和我的祖國》同系列的續篇,同句式的命名方式、同樣的單元式呈現、同樣的在國慶假期上映。截止今天上映11天,票房破21億。對於這部電影,雖然每個單元的評價不一,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
  • 我和我的家鄉//笑淚交織,此處心安
    最遙相呼應的非《我和我的家鄉》莫屬了,延續了去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五個故事組成一個長片的形式。《我和我的家鄉》豆瓣:7.4地區:中國01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作為影片的開場,小人物張北京(葛優飾),省吃儉用的存了些錢,想買輛新車入駐專車平臺,
  • 你和你的家鄉,我和我的家鄉
    十億票房背後,《我和我的家鄉》背後的憂傷這個國慶檔,票房數字很好看,動畫電影《姜子牙》和明星雲集的獻禮巨作《我和我的家鄉》都雙雙破了10億,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也即將破5億,因為疫情壓抑許久的觀影欲望,在這個國慶檔統統得到了釋放。
  • 我和我的家鄉結局是什麼意思 我和我的家鄉結局有彩蛋嗎含義解析
    網易娛樂 10 月 6 日報導 截止 10 月 5 日,《我和我的家鄉》累計總票房突破了 13 億元,在上映短短 5 天后實現了逆襲,超過《姜子牙》,成了 2020 國慶檔票房冠軍。據悉,10 月 1 日,《我和我的家鄉》和《姜子牙》兩部電影同時上映,《姜子牙》的排片佔比高達 36.4%,《我和我的家鄉》的排片佔比只有 33.6%;《姜子牙》的上座率高達 41.2%,《我和我的家鄉》的上座率只有 37%;《姜子牙》的單日票房高達 3.6 億,《我和我的家鄉》的單日票房只有 2.7 億。
  • 《我和我的家鄉》前傳,WEY與家鄉的共鳴
    國慶檔喜劇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單元已全部曝光,引發全網刷屏熱議,預告片《神筆馬亮》中,沈騰飾演的馬亮感慨「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的對白更是催人淚下,喚起無數人的思鄉情結。人離家鄉越遠,心離家鄉越近,大家為什麼會思念家鄉?飲水思源、葉落歸根,對中國人來說,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初印象,更是心中永遠的港灣。或許,正是因為對家鄉的無法割捨,才讓《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單元的主角用不同的方式建設著家鄉。
  • 我和我的家鄉——美食篇
    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憑藉著超高的票房儼然已經成為了假日人民觀影的首選,電影裡五個故事無一不是表達了建設家鄉的主旋律。主旋律雖然感人,但故事本身卻更優美,相信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看完影片都會懷念家鄉的美好。
  •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伴隨著電影片尾曲《我的祖國》音樂聲的響起,我坐在影院座位上久久不願離席。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是湖北省鄂州市,它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南岸,古代三國時期孫權曾經在這裡建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從《我和我的家鄉》看家鄉:這才是真實的中國!
    國慶假期8天,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大熱,總票房突破18億,若能達到先期30.54億的預測票房,《我和我的家鄉》將擠進中國票房榜前10位。 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等導演們通過講述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在喜劇的外殼下對人性光芒的內核做了深層次的思考和表達。 這可能也是《我和我的家鄉》能夠做到讓觀眾笑中有淚的原因,每一單元都不是單純地為了刻意逗觀眾笑,而是通過一個個發生在個人身上的故事,在歡樂的氣氛中喚醒關於家鄉的情懷與記憶。
  • 《我和我的家鄉》的笑聲中,洋溢著暖暖的家鄉情、家鄉愛、家鄉恩
    每個人關於自己「家鄉的味道」,都會給出不同答案,可以是形象具體的,又或是抽象無形的,但不管它是一口甘甜的清水也好,或是空氣中瀰漫的氣息也好,那種味道是我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味道,而正在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就是一部可以讓不同觀眾,憶起自己家鄉味道的一部作品。
  • 草根評《我和我的家鄉》:陣容強大 有笑有淚
    十一黃金周,我準備去二刷《我和我的家鄉》,小夥伴們也一定要去哦@一位好小方 9分相比於祖國來說,家鄉比較沒有那麼嚴肅,最感人的單元應該是範偉的最後一課,很多觀眾都忍不住落淚了,最搞笑的單元應該是沈騰的神筆馬良,也都能看出來導演/主演團隊很強烈的個人風格。整體來說,可以講是有笑有淚,非常適合節日和家人一起觀看了。
  • 商貿版《我和我的家鄉》
    商貿版《我和我的家鄉》真的來了前段時間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熱映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越是長大 心裡那根思鄉的弦就越敏感也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小吃也許是一聲耳熟的鄉音…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商貿學子的家鄉「我的家鄉安徽有著非常出名的黃山景區、三河古鎮,每個假期都會有很多人來這裡旅遊,以前的這裡旅遊資源並不是很發達,但是現在旅遊業慢慢發展起來了,我為自己家鄉感到很驕傲。我真的很想念六安的蒿子粑粑和米餃,此時的六安已經零下幾度了,很期待湖南也會下雪。」
  • 《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的非現實之殤
    《我不是藥神》(後文簡稱《藥神》)是一部獲得市場成功的現實主義電影,其改編自陸勇的真實事件並輔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點綴,情節上模仿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且在影像風格上借鑑韓國現實主義電影如《熔爐》《辯護人》等。筆者著重將從鏡頭語言、美術風格及劇作情節三方面分析《藥神》的獨到之處。
  • 《我和我的家鄉》有歡樂,有感動,中國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
    國慶這幾天連續看了幾部不錯的影片,今天來說說《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一部影片5個故事,講述了中國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導演之多,演員之多是我目前看過電影裡最多的,其中有一些演員,我光看到人就想笑,但在這部影片裡卻讓我看到了更多的感動。
  • 《我和我的家鄉》的心理學隨想
    觀看《我和我的家鄉》之前,我會有無數的設想,它會以哪種展現形式出現,它會聚焦什麼問題…… 提到家鄉,每個人都會有ta的看法和記憶。記憶的味道、記憶的溫度等等在電影中娓娓道來。家鄉的記憶、家鄉的味道已經進入你的長時記憶,而不是在短時記憶中一帶而過,深埋潛意識的深海。「記憶的基本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再認和回憶是這場電影中屢屢運用的倒敘。
  • 《我和我的家鄉》爆火,關於家鄉,你能用一張照片介紹它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玩轉手機攝影,ID:wzsjs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如果要說今年國慶最火的一部電影,那肯定是《我和我的家鄉》。首映當天,票房就已經突破了兩億,創下今年電影票房的單日記錄!你們去看了嗎?
  • 我和我的家鄉 - 中國青年報
    編者的話對於家鄉的愛,很多人說不出口。對於家鄉的想念,很多時候都是離開家鄉之後,才在心中一點一點瀰漫開來,鄉愁的種子也隨之悄悄發芽。本期「五月」,把6位青年和自己家鄉的故事,講給你聽。土壇是家家必備的,我們那兒叫「酸水」罈子,老薑、紅蘿蔔、青花椒常年放在裡面,季節性的時蔬都可入壇,在炒菜時候放一點土壇酸水,炒出來的菜絕對是頂有味兒的。「黴豆腐」也是必備釀菜,黴豆腐其實就是一種腐乳,將豆腐切成方塊兒靜靜地讓其生黴,長出綠色的長毛,仿佛豆腐成了精。可是,你把這些「綠毛怪」在醬料裡面一滾,他們就變得老實,蘸料密封數月再開壇食用,能吃出時間感和獨特的壇味。
  • 《我和我的家鄉》爆笑感人,《最後一課》最好,UFO一趴最差
    文/馬慶雲 10月1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院線上映。這部電影作品當中的五個故事,攜帶的都是非常樸素的家鄉情感,尤其是經過學習讀書,最終離開家鄉者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又是以回歸家鄉、建設家鄉作為傳遞與升華方式的。該片最終呈現的氣質則是:家鄉富裕起來了,我們一代人的讀書使命也得到了完成。
  • 影感:我和我的家鄉「李靜」
    過完雙節,又逢今天是周末,孩子們休息一天,我便約摯友來家裡吃飯!飯罷,我們說起了國慶假期裡的電影,大家幾乎異口同聲,都認為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好看,雖然假期裡我們因為各自有工作沒有去看,但是看預告就覺得一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