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局局長施文龍
文 | 宋豔紅
地處南上海遠郊的奉賢區,是上海唯一的「 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其中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奉賢區發展的重要引擎。
六年來,奉賢成功創建第一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範區」、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數位化學習先行區和國家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在2017年、2018年新一輪上海市小學、初中學生學業水平綠色指標評價中,連續得到市教委通報表揚;青溪中學作為全市唯一初中學校代表,參加全市初中生學業水平綠色指標評價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以奉賢中學為代表的區域高中教育質量躍居郊區前茅、全市前列。在2017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奉賢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全區學生綜合素質水平明顯提升,一大批奉賢學子在國際、國內一流賽事中摘金奪冠。2018年4月,上海市綜合督政數據顯示,奉賢老百姓和社會各界對奉賢教育的滿意率達95%。
大力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教育家》:施局長您好!上海市奉賢區為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是如何進行頂層設計的?
施文龍:上海市奉賢區為縱深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作為——
第一,緊抓城鄉教育民生,破解「 老小舊遠」難題。針對「二孩」政策以來,老百姓對0-3歲託育和3-6歲學前教育的需求擴大,加快街鎮幼兒園的規劃建設,推進託幼一體化工作和社會化託育點建設。學前教育以市級課題《創建區域幼兒園課程特色的推進機制研究》為引領,創新開展奉賢「活教育」研究,促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品牌發展。
第二,深化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以區域優質學校為核心、市中心城區優質資源為外援、成員學校組團的「1+1+X」教育集團和緊密型辦學資源聯盟,推進集團和聯盟內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和對集團內學校辦學績效評價考核的四個一體化,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優勢和品牌效應,快速提升新建學校、薄弱學校、鄉鎮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共組建了11個教育集團、10個緊密型辦學資源聯盟,集團化辦學100%覆蓋全區中小幼學校。探索聯合學校辦學模式,已組建3所聯合中學、1所聯合小學,實行聯合學校內全面一體化運作。
第三,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初中學校強校工程。積極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經費、「一場一館一池」、學校教育裝備配置、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師配置與收入等五項標準,實現本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基本設施和資源配置的標準化、均等化。根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的意見》,推進10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制定《奉賢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強勢資源導入、深度激活主體、注重軟硬兼施、實現聯動發展」工作定位, 創新「十大工作機制」,促進初中學校辦學品質整體提升。
第四,整合提升中職教育。實現區工業技術學校和奉賢中專的全面整合,優化專業設置,加強校企合作,提升辦學品質。奉賢中專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榮獲全國第五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
創新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家》: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近年來,奉賢區是如何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呢?
施文龍:推進奉賢教育的改革發展,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打響南上海教育品牌,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教育成為奉賢最強的軟實力,就必須創新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構建教師隊伍建設「3233」體系。全面構建市、區、校三級聯動,教師、幹部雙輪驅動,基礎、骨幹、名優梯次推進,聘用流動、培訓晉升、表彰激勵形成合力的「3233」教師隊伍建設體系。
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堅持師德為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總方向,進一步強化師德「五不準」底線思維,倡導師德「五表率」榜樣引領,建立常態化的師德教育宣傳、問題查處警示的機制。
創新「雙金字塔型」師幹訓工作機制。堅持面上培訓強基礎、突出重點育骨幹、區校兩級協同抓、研修研訓一體化、師訓幹訓兩手硬的原則,構建從基礎到骨幹、名優的「雙金字塔型」師幹訓工作體系。每年組織開展青年教師在南京師範大學進行為期2周的教育教學基礎素養「回爐」提升培訓。2016年成立奉賢教育發展專家委員會,聘請上海教育界知名專家及特級教師、特級校長62人為奉賢教育發展專家委員會成員,擔任區名優校(園)長、名優教師培養對象的導師,並為奉賢教育改革發展出謀劃策。
實施「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和「鄉鎮教師支持計劃」。2018年評選區名校長、名教師、優秀骨幹校長、優秀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共計816名,自此每年投入專項人才資金超過1000萬元。成立特級校長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特級教師工作室和名教師工作室共計56個,實現學段、學科全覆蓋,全面加大對名優和骨幹教師的培養激勵力度。大幅度增加鄉鎮教師津貼,每年投入專項人才資金超過3000萬元,穩定了鄉鎮教師隊伍,形成了城鄉教師的合理有序流動機制。
推進全員崗位聘任。2019年在全區教育系統全面實施全員崗位聘任,進一步推進區內教育人力資源的有序流動、有效整合、科學配置,進一步增強幹部教師的崗位責任意識,進一步激發乾部教師的主動作為活力,全面優化全區教育人力資源配置,全面激活全區教職員工,真正實現「優聘」,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讓優秀的人教育出更優秀的人。市教委領導在奉賢召開的全市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現場會對此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通過全員崗位聘任,對提升教師的崗位意識、明確角色定位等都有助益,「教師還是這些教師,隊伍已不是那支隊伍」。
完善現代教育綜合治理體系
《教育家》:回顧奉賢區近六年來的教育綜合改革實踐,您認為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區域借鑑呢?
施文龍:經驗,是經過實踐的真實經歷,更是實踐經歷後的體驗思考。總結六年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和成果,三個方面經驗值得分享。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系統推進。好的發展需要好的理念。2015年區教育綜合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從跨越走向品質轉型,確立建設「自然、活力、和潤」的南上海品質教育區的戰略目標並一以貫之、持續用力。近六年來,追求品質教育、打造南上海品質教育區的目標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僅在8000多奉賢教職員工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貫徹, 而且在政府部門、學生家長和社區百姓中日益成為共識,成為引領奉賢教育新一輪品質發展的共同願景。
目標引領很重要,但只有目標缺乏有效的推進機制,其最終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加強頂層設計,使我們的工作目標更明、思路更清;注重系統推進,使我們的各項機制創新形成合力矩陣,產生「1+1>2」的系統效能。
二是強化機制創新、激發主體活力。好的理念需要好的機制保障,機制創新是奉賢六年教育綜合改革的工作主線。比如:在立德樹人、整體育人方面,構建「賢文化」特色的區域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工作體系,新版《奉賢·賢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奉賢學子重走「紅色之路」和開啟「世界之窗」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人文行走」中學習成長,「名家進校園」創設學生和大師握手、與名家交流的機會,奉賢青少年「四院一團一部」引領奉賢學生社團蓬勃發展,「七彩成長」學生 活動節和十大校園達人評選成為學生多元成長的快樂舞臺,「和潤賢韻」年度學生匯報演 出和《奉賢青少年》雜誌展示學生成長風採,「人文課堂」教學改革追求有效教學,這些都已成為奉賢育人模式創新的有效機制。
強化機制創新、找到有效路徑,使我們更有效地激發教育主體活力,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活力、激發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活力、激發每一所學校的發展活力。
三是完善教育治理、做到有效落實。好的機制需要好的落實。在教育治理方面,新版《奉賢教育》、《奉賢教育科研》、奉賢教育網、奉賢教育微信公眾號,使奉賢教育宣傳、研究更有傳播力、專業性;「和潤新語」專欄集聚教育人和社會各界關心教育、討論教育的正能量;《奉賢教育工作簡報》讓教育行政的指令要求更全面、及時、有效地傳達到基層學校、校長、教師;建立對學校年度工作綜合評價考核的「和潤獎」和學生「七彩成長重要成果獎」,學生七彩成長滿意度、教師樂業育人滿意度和家長滿意度調研,形成了以人為本、業績導向的學校評價考核機制;面向基層學校的教育行政和服務工作的滿意度調研,充分體現了教育局機關和教育服務部門的服務意識;奉賢教育學會工作專業化、常態化,奉賢教育基金會每年度資金募集和支出大幅度增長,政社互補有力地支持奉賢教育創新發展;我們還建立奉賢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向社會發布機制,發起成立長三角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聯盟等,進一步促進奉賢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日趨完善的教育治理,使得奉賢教育的科學頂層設計和創新系統機制,通過有效的落實讓目標得以實現、讓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