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衛星,本領越來越強(科技視點)

2020-12-16 人民網

  高分七號衛星拍攝的北京首都機場真彩色融合正射影像。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供圖

  核心閱讀

  2019年12月10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分七號衛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這不僅是高分七號的首次亮相,也標誌著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的建設重點將轉入應用階段。

  從高分一號到高分七號,「高分家族」的規模不斷壯大,本領也越來越強。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高分一號高分寬幅、高分二號亞米全色、高分三號1米雷達、高分四號同步凝視、高分五號高光譜觀測、高分六號陸地應急監測、高分七號亞米立體測繪等7顆民用高分衛星。

  「高分家族」不僅構建起我國自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應用上也遍及國土測繪、農業、林業、環保等領域。太空中的「天眼」,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面提升現代化管理手段,高分數據已在20個行業、31個區域得到廣泛應用

  進入2019年12月,又一個防火季來臨。雲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場李家大山瞭望塔的護林員陳華聽到一個好消息:今後的夜間值班,他再也不用每隔一小時就上塔觀測一次。「聽說天上有顆衛星替咱守著,晚上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

  接替陳華上「夜班」的衛星就是高分衛星。雲南省軍民融合發展研究院空間信息中心主任李雁介紹,高分衛星實時傳回的三維立體影像數據,為林場的日常工作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數據支撐。「高分衛星圖像標有經緯度等數據,配合瞭望塔安裝的監控設備,如果有火情,我們可以在衛星圖像上第一時間精確定位著火點,比過去人工報點更快、更準。」海口林場場長陳金龍說。

  在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信息中心主任張武看來,高分衛星給林業管理帶來的最大改變,是現代化管理手段的提升。「林業管護、森林防火等不再依靠傳統的人海戰術了,林業管理能力變強了,森林資源調查更高效,甚至林業執法水平也大大提升。」

  「多虧了高分衛星,草原確權才能進行得這麼順利!」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塔子鄉,遼闊的草原一望無垠,遠處的雪山巍峨聳立。

  甘孜州草原工作站副站長馬濤站在草場邊,掏出平板電腦,用手指在高分衛星遙感應用軟體中簡單標註三個坐標點,衛星應用軟體便會自動測算出這片草場的位置、面積等信息。

  馬濤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州裡也搞過一次草場面積測量,塔子鄉的草原面積有480平方公裡,高原草場地形起伏,每一道山梁都得騎馬上去確認坐標點。

  2015年,塔子鄉開展草原確權登記試點工作,要求精確到經緯度,工作量比之前更大了,但有了高分衛星提供的數據,各家的草場面積很快就確定了,牧民們都很認可。

  高分專項四川數據與應用中心主任汪士中表示,四川省超過一半面積為高原山地,地域遼闊。高分衛星能夠提供準確及時的遙感測繪等相關地理信息數據,為政府科學管理、評估和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撐。

  國防科工局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介紹,高分專項實施9年來,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重點突破了一系列技術瓶頸,推動我國遙感衛星技術跨上新的臺階。

  童旭東說,在數據的應用上,高分專項數據已替代了接近80%的國內進口衛星遙感數據。高分專項實施前,僅有國土、林業、測繪等8個行業和少數區域開展遙感衛星應用,現在高分專項數據已在20個行業、31個區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

  從防災減災到高原湖泊水質改善,高分應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在很多人看來,高分衛星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在天上運轉的衛星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高分工程不僅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它還是一項民生工程,比如說在生態保護、應急救災、農業、水利等方面的應用,都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國防科工局高分專項工程副總師趙文波說。

  以高分七號為例,大到「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規劃、雄安新區的建設、冬奧會場館的選址,小到住宅小區、學校、公園的選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測繪數據作為決策依據,而這都有賴於高分七號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測繪數據產品。「就拿手機上使用的導航地圖來說,高分七號將大幅提升我國地圖的精度,以後大家出行導航就會更精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高分七號衛星總設計師曹海翊介紹。

  冬日的洱海,湖光山色令遊客流連忘返。但在幾年前,雲南的滇池、洱海等湖泊由於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大量藻類匯集,藍藻水華暴發的現象時有發生。高分衛星的出現,為政府和科研人員治理高原湖泊藍藻水華問題提供了極大便利。

  「洱海面積256平方公裡,如果全靠人工取樣,要花一整天的時間。」上海交通大學洱海研究團隊研究員張震宇告訴記者,2015年,洱海治理引入高分衛星,藍藻水華在洱海全湖的分布情況盡入眼帘。同時,這些影像數據也為政府清除侵佔洱海灘涂的行為提供了執法依據。

  近年來,藉助高分衛星,以滇池和洱海為代表的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水質治理有了較大改善。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

  「作為地質災害的高發區,高分衛星數據在四川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施富強把高分衛星比作「千裡眼」,能對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潛在隱患進行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災害發生後,通過災前、災後高分衛星的影像對比,又可以直觀展示災害發生位置和災區建築物坍塌損毀情況,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事實上,除了應用於傳統的國土、測繪、環保等行業,高分專項的成果還大量應用於智慧農業、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新模式和新業態。

  「高分+」賦能各行各業,推動衛星遙感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高分專項的重點將轉向應用階段。「目前高分專項的成果廣泛覆蓋空間觀測、地理測繪、海洋氣候等多個領域,高分衛星的數據可以應用於各行各業,只有讓這些數據真正落地,高分專項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趙文波表示。

  走進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應急指揮中心,記者看到電子屏幕的立體地圖上,重點標出了地質隱患點、非煤礦山、危化企業、尾礦庫等風險隱患點。甘孜州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喜江鵬介紹,這套系統依託高分專項四川數據與應用中心提供的高分影像數據,再委託技術公司進行了個性化開發,將應急指揮、調度、應急處置、輔助決策、監測預警結合起來,大大提升了基層的應急指揮能力。「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高分數據,就要多花好多經費購買國外衛星的數據。但僅有了數據還不夠,必須要有技術公司進行二次開發,才能真正應用起來。」

  汪士中建議,高分數據的開發應用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及團隊,既要鼓勵、支持更多的企業進入高分應用領域,也要為他們獲取數據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同時對已經開發出的一些具有行業、區域性的共性產品,在推廣應用上也要打破部門、地域的界限,加強高分應用技術和產品共享,避免重複開發造成資源浪費。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一些用戶單位對高分數據獲取的便捷性、時效性提出了新期待,希望數據獲取的渠道更暢通,數據更新能更快。趙文波對此表示,今後將著力促進高分數據共享機制早日形成。

  據了解,為了讓高分數據更好地落地應用,國家航天局於2016年創建了高分專項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為雙創團隊尤其是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團隊提供軟體和數據支持,降低他們獲取高分數據資源的門檻和成本。同時,還採取了搭平臺、定標準、建體系、促聯盟等措施,進行空間信息全產業鏈布局,將「高分+」賦能各行各業。通過將高分科研項目工程化、產品化,拉長高分產業鏈條,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目前已形成各類專題產品400多個。我國也設立了以高分專項成果為基礎的衛星產業基金,有力促進了衛星遙感的產業化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3日 19 版)

(責編:曹昆)

相關焦點

  • 高分衛星,本領越來越強
    從高分一號到高分七號,「高分家族」的規模不斷壯大,本領也越來越強。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高分一號高分寬幅、高分二號亞米全色、高分三號1米雷達、高分四號同步凝視、高分五號高光譜觀測、高分六號陸地應急監測、高分七號亞米立體測繪等7顆民用高分衛星。「高分家族」不僅構建起我國自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應用上也遍及國土測繪、農業、林業、環保等領域。
  • 航天「十二五」收官:高分四號發射 同類型衛星中「視力最佳」
    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將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專項(高分專項)稱為創新工程、「天眼」工程和應用工程。通過系列高解析度衛星的發射,到2020年形成我國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  高分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實施。高分四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 我國高分五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是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於2010年批准啟動實施。自立項實施以來,高分專項始終堅持創 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取得了諸多成果。高分專項的實施大幅度提升了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技術水平,使低軌衛星空間解析度由實施前的最高2.1米 提高到0.8米,地球同步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在衛星數據應用方面,高分專項突破了數據遙感 政策、共性關鍵技術、數據與資源共享、服務創業平臺等方面的管理技術瓶頸,為衛星數據應用和推廣掃清了障礙。
  • 高分七號衛星拍出地球高清3D大片
    定位精度國內最高,能為地球繪製立體圖像  高分七號的全稱是「高解析度國土測繪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分專項系列衛星中測圖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衛星。
  • 中國調度高分衛星助力南太平洋島國救災(圖)
    資料圖:高分衛星原標題:源衛星中心調度高分一號二號助力國際救災減災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應國家國防科工局要求,根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轉來的「帕姆」監測請求,及時啟動災害應急機制,緊急調度高分一號、高分二號等衛星對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首都及周邊地區受災情況進行觀測,幫助有關方面及時掌握災情。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高分二號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高分遙感監測的特點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國家加大衛星遙感領域投入,提升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國產化水平,2010年國務院批准高分專項工程,目前已發射了高分一號至高分七號等系列高分衛星。
  • 高分七號衛星,憑啥這麼牛
    精度國內最高、能拍「地球3D大片」的測繪神器……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中的新成員,師出我國「高分」家族這個名門,高分七號一直備受矚目,之前早已名聲在外。C位出道的「小七」,到底有什麼驚豔世人的魅力呢?它又是如何練就這一身強大本領的?
  • 大興國際機場衛星影像來了!今天剛投入使用的兩顆高分衛星拍攝
    今年底高分七號衛星還將發射,全部完成天基系統的建設任務,高分專項的建設重點將轉向應用體系的建設上。高分五號、六號衛星分別於去年5月9日和6月2日成功發射。高分六號衛星是高分專項天基系統中兼顧普查與詳查能力、具有高度機動靈活性的高解析度光學衛星。該星與高分一號衛星組網實現了對我國陸地區域兩天的重訪觀測,極大提高了遙感數據的獲取規模和時效,有效彌補國內外已有中高空間解析度多光譜衛星資源的不足,提升國產遙感衛星數據的自給率和應用範圍。
  • 高分衛星十年騰飛 行業應用漸入佳境
    今年恰逢高分專項啟動實施十周年,李德仁、吳一戎、李東旭等多位院士和專家學者齊聚長沙,深入商討空天信息產業、對地觀測、遙感應用等話題。高分專項是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所確定的十六個重大專項之一,2010年批准啟動實施以來,已成功發射多顆高分衛星,高分數據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得到廣泛應用。
  • 「高分」天團助力地震應急
    撒花花~~~天眼計劃高分分項是2010年啟動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的簡稱,「高分」意為「高解析度」,這一重大工程中真正的明星要數高分衛星了,它們能夠拍攝高質量、高清晰度的圖像,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遙感衛星。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截至7月6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總計完成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任務12條軌道,接收數據量1012GB,所有接收數據均處理正常。
  • 中國向高軌道光學遙感衛星進軍 高分四號有「五大不同」
    中新網西昌12月29日電 (潘晨)作為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民用系列衛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高分四號衛星是一顆高軌道(即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  這是中國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研製領域第一次向高軌道進軍,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高軌道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的空白。
  • 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完美收官的背後……
    郭文彬 攝此次任務是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年度高密度發射任務衝刺階段的關鍵之戰,也是西昌航天人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檢驗之戰,責任重大,意義重大。為適應高分十四號衛星發射需求他們做好萬全準備「5、4、3、2、1,點火!」發出任務倒計時口令的是01指揮員白春波。
  • 高分衛星家族再添丁 將打破國外亞米級遙感圖像壟斷
    高分多模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抓總研製,是我國首顆亞米級民用解析度並具有多種敏捷成像模式的光學遙感衛星。2013年以來,我國陸續發射了一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對地觀測精度不斷提升。其中,高分一號至七號組成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即高分系統)」,成為中國迄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系統。
  • 我國解析度最高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霧霾中也能拍出高清圖
    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遙感衛星技術水平,滿足相關行業用戶部門對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高分多模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於2018年立項,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PPP)建設實施。
  • 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觀測衛星高分四號投入使用 解析度世界最高(2)
    (新華網西昌12月29日消息)12月29日0時0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至此,2015年19次航天發射全部成功,中國航天發射「十二五」任務圓滿收官。2015年12月29日,高分四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經過6個月在軌運行,圓滿完成測試任務。在軌測試期間,民政部、中國氣象局等用戶部門和單位,利用高分四號衛星影像數據開展測試應用,在我國南方洪澇災害、四川涼山火災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森林火災監測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高分四號衛星任務由國防科工局負責統一組織實施。
  • 中國今天發射了一顆衛星,全天候監視南海就靠它了
    根據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的說法,高分三號還是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分三號衛星有12種工作模式,說白了就是它有12種「本領」:不論是精細條帶、超精細條帶工作模式,還是窄幅、寬幅掃描模式,抑或是全球觀測模式等等,樣樣不在話下。剛剛過去的7月暴雨洪災讓人記憶猶新。
  • 高分多模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公布
    9月29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以下簡稱「高分多模衛星」)首批20餘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內蒙古東四聯盟、蘭州、嘉峪關、葛洲壩等區域地標圖像。首批影像成果圖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地物類型和主要用戶部門測試需求等因素,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立體感強,展示了衛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體現了觀測的高几何解析度、高輻射特性。△葛洲壩,大壩洩洪情景清晰可見,水流洶湧,與旁邊船閘平靜的水面形成鮮明對比。
  • 高分七號衛星成功發射!實現我國民用1:10000比例尺衛星立體測圖
    央視財經(記者 蘇童)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3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高分七號衛星,並搭載發射了精緻高分試驗衛星、蘇丹科學實驗衛星一號、天儀十五號衛星等3顆衛星。
  • 中國高分衛星接連升空,與印度遙感衛星差距有多大?仍落後3倍
    日前,中國一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成為了中國首顆亞米級民用高分率遙感衛星,具備多種敏捷成像模式。這顆衛星的厲害之處是不但可以拍出亞米級解析度的全色圖像,還能拍出多種譜段的多光譜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