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背後:究竟是什麼人不尊師道促使韓愈寫下這篇文章?

2020-12-16 青於墨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是韓愈基於現實所見所聞而發出的感慨,並由此寫下那篇著名的《師說》。

簡單解釋一下「師道」,《師說》中的「師」是指知識的傳播者與人格的塑造者,並且還要兼顧道德修養與人格魅力,所謂以「傳道、授業、解惑者」;所謂「道」,指的是儒家之道,並包含一套相對完成的邏輯體系,這與韓愈在「古文運動」時所倡導的「道」如出一轍。

韓愈所說確有其事,但也絕不是全社會所有人都不尊「師道」、都不再找老師學習。在具體語境下,違背「師道」的有一種人最為典型。正如《師說》中指出——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這裡的「士大夫之族」,究竟是群什麼人?他們為什麼不尊師道?

這篇文章是基於韓愈的親身遭遇,據《舊唐書》載:「(韓愈)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元和初,召為國子博士,遷都官員外郎……復為國子博士。」

韓愈一生四次擔任國子學官相關官職:貞元十八年(802年),35歲,任四門博士;元和元年(806年)至二年807,即39到40歲,任職國子博士;元和七年(812年),45歲,復為國子博士;元和十五年(820年),53歲,拜國子祭酒。

《師說》正是韓愈做四門博士的時候創作的,作為太學老師的韓愈在此時發出「師道不存」的感慨,歸根結底在於唐代官學的尷尬地位。【所謂官學,即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的學校系統。公辦最高學府是國子監(國子監又可以稱為太學、國學,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稱為監生或太學生),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官學以傳授儒家經典為主,但在中唐,儒家思想已經不佔優勢。安史之亂以後,儒道衰微,佛老思想盛行,「中國文人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仕途順利、人生得意時,儒家思想起主導作用;仕途坎坷、人生失意時,佛老思想起到重要支配作用」(韓叢耀《中華圖像文華史》)。中唐人們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競爭激烈的考試制度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佛老思想正是體現出更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況且此時佛教思想經過多重轉型、不斷本土化,越來越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並始終保持著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而道教所提倡的清靜無為、恬淡無欲等也更為適合統治階層治理人們的需求。佛、道兩家的這些優勢正是儒家之短處。因此,佛老思想成為「那個時代最活躍的、最富生機的知識、思想與信仰,過去並不佔主流的異族生活方式與觀念形態,也漸漸成為那個時代最新鮮、最風行的時尚」(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在這種社會思潮面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師道傳統也必然受到嚴峻的挑戰。

唐代官學地位之所以尷尬,還在於科舉制度的衝擊。

唐代的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所謂制舉,是皇帝一時興起臨時設置的考試。而在常舉中,猶以明經和進士兩科最為重要。明經考察的是儒家經義,注重的是死記硬背。進士科則是較大難度的詩賦寫作,考察的範圍比較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等有可能成為詩題,而且還有嚴格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即便博學,還要具備創作才華。所以產生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歧視鏈。而事實上,進士科也的確更受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推崇。

進士科以文章詩賦擇優,文學是「尚情靈,重個性發展,不重師承。時風所煽,人不相師。」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以講授儒家經典為主的官學,明顯滿足不了當時知識分子通過學習取得功名的需求。因此,官學逐漸呈衰頹之勢,師道亦不被重視。

還有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唐代門閥制度根深蒂固,人們觀念中是自覺不自覺地把人分成不同等級的,當然很多方面更多的是制度規定。上層士族的子弟,憑著高貴的門第,生來就是統治者。有資格入國家級「大學」學習的學生,大多出身比較高。正如韓愈在《請復國子監生徒狀》中指出的那樣:

國子館學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三品以上曾孫補充;太學館學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以上曾孫補充;四門館學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補充」。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

但是學官的官階卻是比較低的,總理教育的國子祭酒也不過從三品,普通的學官官階一般要比學生的祖、父輩的官階要低很多,韓愈當時所任的國子監四門學博士,是個「從七品」的學官。因此,稱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做老師,會讓很多人感覺彆扭。即《師說》中所說的「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甚至時有不尊師的現象發生,唐憲宗元和元年四月,時任國子祭酒的馮伉在一個奏狀中這樣寫:「其藝業不勤,遊處非類,樗蒲六博,酗酒喧爭,凌慢有司,不修法度,有一於此並請解退」。作為太學老師的韓愈,面對黑白顛倒的現實。痛心疾首,作《師說》以期重振尊師重道之風。

他是這麼寫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在《重答李翊書》中說:「言辭之不酬,禮貌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於互鄉,宜乎餘之不也。苟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為了「廣聖人之道」,像孔子那樣,韓愈熱情的、尊重的態度對待向他請教的青年,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禮逾」和「情過」的問題。當時向他請教的青年後學越來越多,這是魏晉以後所沒有的現象。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私以為,即便在今天,不少人聽到韓愈的該觀點或者類似觀點都會心中不舒服,更何況在千年前的中唐。《師說》寫成後,給韓愈引來不少麻煩。

好友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從柳宗元的這段話可以了解到,在那個時代,寫下一篇像《師說》這樣的文章是需要巨大勇氣的。

韓愈逆流而上,「好為人師」,甚至「抗顏為師」,即有一種不受制約、嚴正不屈的「嚴師」態度,並充分發揮「師」的教育本體性功能,對待弟子,知無不言。

貞元十九年,即《師說》問世的第二年,韓愈被當權者趕出長安,貶到嶺南陽山作縣令。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按照柳宗元的說法,《師說》是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韓愈居住在長安時,連飯都來不及做熟,就得急切地避開別人的非議。韓愈面對質疑、咒罵乃至添油加醋的污衊誹詩,還因此得到了「狂」的名聲。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是有個叫韋中立的後生寫信給柳宗元想拜他為師學習古文寫作,柳宗元回想起好友韓愈的種種遭際回信給後生說實在不敢做他的老師。【但是柳宗元雖然不敢為師之名,卻在行師之實。就在這封信的最後一段,柳宗元精要點明了他作文學習的方向。這都是另說的了,不多扯了。】

《師說》中極力矯正不從師學習的風氣。第二段的「生乎吾前……」與「生乎吾後……」,第三段的「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等部分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絕。韓愈進一步運用了三層對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則恥師焉;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這三層排比,一層髙過一層,一層強過一層,把「恥學於師」「小學而大遺」的惡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如同當頭一棒,相當有感染力。正如蘇洵對韓愈文章的評價:「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遑惑,而抑絕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

應該說,不用韓愈這麼寫,不少人也知道從師學習的重要性。韋中立正是想拜柳宗元為師,而韓愈寫《師說》也正是因為青年李氏子蟠問學於他,韓愈為了讚揚李氏後生的這種行為而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全部「恥學於師」,還是有很多人來問學於韓愈,「韓門弟子」群體壯大。而柳宗元本身命運乖蹇,「好為人師」可能引起別人的妒恨,甚至惹來更大的災禍。因此顯得格外謹慎,他只願教授他人文章之法,絕不敢被尊為人師。

但是總體看來,在中晚唐,韓愈及其韓門的活動也是有限的,遠未成為顯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儒家師道運動沒有獲得國家權力的支持,更沒有成為整個士風以及社會風尚。畢竟,韓愈這樣做,文化普及到中下層,中唐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的門第觀念受到衝擊,從而引發了士大夫階層的恐慌。

因此,重建師道在當時並沒有成為一種聲勢浩大的潮流。真正將師道運動與國家政策、社會制度相結合,要到北宋慶曆時期。想來也沒有什麼奇怪,在那時,隨著儒學的全面復興,以儒學為載體的師道必將擁有廣闊的舞臺。

相關焦點

  • 韓愈為什麼寫《師說》?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論名篇,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篇極為珍貴的「教師論」。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全面論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文章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教師,獎掖後學。
  • 韓愈的《師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拿出來說道說道
    韓愈這篇文章,就是在中學語文課本當中要求背誦的,韓愈的《師說》。尤其是這篇古文的第一自然段,論述的最為精彩: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夜讀韓愈《師說》:尊師重道,永遠不落伍
    我曾經去潮汕旅遊,遊覽潮州的韓文公祠,這是潮汕人民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韓文公祠面向韓江,倚靠韓山,聽導遊解說,這韓江原來的名字叫惡溪,當年韓愈被貶來到潮州,鱷魚肆虐韓江,是韓愈寫了一篇《祭鱷文》驅趕鱷魚,解決潮州人民深受鱷魚肆虐之苦。
  • 韓愈為什麼要寫《師說》?其實語文老師沒說清楚
    如果非要比附的話,或許「終身學習」更恰當,但是顯然這裡說的,不是不加抉擇地把知識塞進腦子裡,而是一種安身立命之學,以此勉勵「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李蟠(說起來至少達到研究生水平了)。畢業多年再看《師說》,又能讀出許多不一樣的東西。《師說》這篇文章在韓愈那個時代出現,實際上恰恰從反面說明了當時師道的衰頹,而師道的衰頹其實跟唐朝儒家的衰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韓愈為什麼要寫《師說》?其實語文老師沒說清楚
    畢業多年再看《師說》,又能讀出許多不一樣的東西。韓愈捍衛儒學「C位」《師說》這篇文章在韓愈那個時代出現,實際上恰恰從反面說明了當時師道的衰頹,而師道的衰頹其實跟唐朝儒家的衰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儒家是特別重師道的。
  • 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實和今天的「師道」關係不大
    而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師說》。這篇古代散文曾經入選教材很多年,開篇第一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是久負盛名。不過在課堂的解讀當中,也被解釋的五花八門。今天我們就專門時間來探討一下,「傳道受業解惑」當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而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和今天的師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
  • 韓愈《師說》全文及譯文
    (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 陳少松吟誦:韓愈《師說》 | 教師節
    唐時,流俗不重師道,正如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所言:「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韓愈不懼流俗,犯顏為師,作《師說》以倡言師道。然而,時人嘲諷指摘,貶損他為狂人,所謂「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即便是同道中人,如柳宗元對他大為同情,卻也不敢為師當世,稱「僕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柳宗元《報嚴厚輿書》)。
  • 讀韓愈 師說 的心得
    《師說》原文與譯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名師解讀 韓愈《師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高中語文說課稿:《師說》
    其次我將對教材進行分析韓愈的《師說》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第一板塊「求學之道」的第二篇文章。本專題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尊師重教、尊重知識、獲得教養。《師說》是一篇議論文,論證嚴謹,氣勢奪人,不僅扭轉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而且對後世的學風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 韓愈即使寫出千古勸學文章《師說》,也不能掩蓋他是個狂妄的人
    語文課本上總是有很多詩人的名作,有些你看完,會覺得作者是個努力好學的人,其實可能正好相反。韓愈這位詩人,估計很多人都學過他的詩作,甚至是背過,最出名的《師說》也全文背完。或許你們認為他是個古板的文人,但恰恰相反,韓愈的個性可是十分的狂妄,當初寫這篇文章,也是為了糾正當時社會的不良風氣。因為有很多文人太狂妄,但最後,韓愈成為最狂妄的人。韓愈雖然家族是官宦世家,祖上也有好幾人當過官。但是因為父親早早去世,家中根本沒有什麼錢財,還是兄長和嫂嫂一起養大他的。而且韓愈與侄子年齡相差不大,說來兄長也是半個父親了。
  • 韓愈古文經典作品:《師說》賞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韓愈《師說》的解讀與教學
    而論點提出後,要加以闡釋,這闡釋一般有三個角度: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比如,你「提倡友誼」,說「友誼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你在闡釋的時候,就有三個角度:使人幸福的友誼是什麼(或什麼是使人幸福的友誼)?為什麼要追求這樣的友誼?怎樣做才能獲得這樣的友誼?當然,一篇短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根據主旨,重點闡釋其中一點或兩點。
  • 抗顏為師的宣言書——《師說》本義尋繹
    在此基礎上將《師說》確立為尊師之作: 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單獨來看,這樣的翻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聯繫「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話、在「師」的五經博士指向的前提下來看,這樣的翻譯就有些輕描淡寫了。五經博士始設於漢武帝,這是皇帝欽定的一種老師;數量不多,初設時不知有多少人(一說七家),後來經學繁榮,欽定14博士,這14博士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我們知道,漢武帝時代推行了一項重大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 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韓愈的經歷和2篇文章1個成語有關
    千載難逢:這個成語和韓愈有關,貶官升官曲折過程涉及佛骨和泰山韓愈的兩篇文章,一篇讓他被貶為潮州刺史,一篇讓他高升吏部侍郎。你可能不知道,韓愈曾因一篇《諫迎佛骨表》差點喪命,後被唐憲宗貶到潮州;途中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唐詩;之後又因一篇《潮州刺史謝上表》,令唐憲宗龍顏大悅,將他調回京都,擔任吏部侍郎的官職。《馬說》《師說》都是唐朝大文豪韓愈的作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中的這些名句人們更是耳熟能詳。
  • 在追問中感悟韓愈的胸懷——《師說》公開課中的一組追問
    應邀遠赴黑龍江省大慶市開設展示課時,特意挑選了文言傳統名篇《師說》。這個文本,早已不記得研讀過多少次,教過多少次,每一次親密接觸,卻總還是能悟出許多新的認知,也總還是感覺到未能真正走進韓愈的靈魂深處。可以這樣說,這篇課文,讀了多少遍,教了多少遍,也就在它的外圍繞了多少圈,貌似一步步抵達文字的內核,實則總隔了一層層的障壁,無法和作者形成共鳴共振。
  • 韓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 韓愈經典作品盤點
    韓愈經典作品盤點韓愈是唐代散文學兼詩人,推崇陳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或反映時事,或寫中下層文士的政治失意和個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山石》「以文為詩」的特點詩題為「山石」,但並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師說》
    72篇古詩文,爸爸媽媽們早作打算,提前讓孩子熟悉起來。本期詩文韓愈《師說》要求:必修作者:韓愈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師說》朗讀(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古之學者必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