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的例子,父母雙方學歷不高、都沒有什麼文化,輔導不了孩子的功課,工作辛苦,整天就著幹活,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績。
可孩子就是給父母爭氣 ,學習優秀,讓很多整天照顧孩子,圍著孩子後面轉,孩子成績卻一團糟的家長很不理解。
於是有很多家長就認為,家長越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越好。對於這種想法,我認為是錯誤的。
因為這些父母並不知道,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學習,孩子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這樣的家長不是真的不「關心」。
他只是不緊盯孩子的成績,讓孩子感覺壓抑、反感,他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是通過另外的方式,「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關注、影響孩子。
其實很多家長因為很害怕「輸」,所以就特別緊張,因為緊張,大腦的弦就整天繃著,思維和眼睛的焦點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尋找孩子身上各種可能導致「輸」的弱點和缺點。
要知道孩子越大,對自主性的要求越高,如果孩子都四五歲了,卻還要家長扶著走路,那肯定不是孩子出現問題,就是父母出現問題了。
父母因為害怕和高度緊張孩子的成績,所以他們的判斷和思考神經就很容易會出現偏差甚至盲從性,孩子學習上的每個細節都要幹預,從而給我們的教育智慧蒙上陰影,讓家庭教育陷入盲區甚至黑暗區。
父母可以多關心孩子,可以幫助孩子,但是一定不要越界地去「看管」孩子。實際上,學習和成長,是人的本能,孩子也想要變得優秀。
更重要的是喚醒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只是在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動地學習。
所以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自信心,要讓孩子懂得怎樣自主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自主完成預習、聽課、作業、複習這四個完整的學習步驟。
此外,由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以及學習的經驗方法不足,造成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在面對這些困難時,孩子總是找不到解決的途徑,需要父母幫忙時,父母卻不在,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自暴自棄。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觀察和了解孩子遇到的具體問題是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然後給予適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