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自稱rensui即sui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市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縣、南丹、宜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來賓市,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貴州三都水族絕大部分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書,一般認為sui為睢水,主要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駱越"區域。
水書學者韋章炳《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介紹過調查:貴州三都縣百分之八十多的水族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說與古代「駱越」有淵源關係,但是其文化是水書,根源上只能來自中原地帶,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僅這九個縣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86%。(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除此之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並有零星散居於國內外的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貴陽、越南等地。不過這些散居於都市裡的水族人口總數卻僅為4000人左右。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遊。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道道通水族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1]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曆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年末,九月為年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裡、黎平、榕江、 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榕江等縣,一部分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族原來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造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通用單詞400多個,通用漢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水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明朝末年的文獻中。
民族族源:
民間的江西安徽遷移說
這是「江南」遷移說。
據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說法。
有些說祖先來自安徽。這種說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於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書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他說水族蒙姓來於安徽鳳陽,是朱元璋時代來貴州平蠻夷留下的。傳最初居住在獨山城南,後遷至三都陽安鄉。《潘氏本源》也記錄潘氏始祖原來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獨山州志》和《獨山縣誌》則都記載獨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鎮江府,宋代來到如今的水族地區。此外,楊、石、王、吳、莫等水族姓氏,也流傳來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從廣東、廣西等省區,並說由於徵戰才遷移過來。然而,一些人又認為這些所謂的「族譜」是封建社會水族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民族歧視,為能夠有資格參加科考,不得已而為之,自編自撰的。孫易教授也認為:不是所有的族譜都是家族或者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透露出來這樣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成分。
曾曉渝在《水語裡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2002年)中則「根據侗臺語的臺語支、侗水語支各語言本族詞語以及中古漢語借詞調類上的一致性,推測這兩個語支的分化時間大概不會早於隋唐時期。即認為水語(水族)僅產生於隋唐之後的一個後起民族。關於這一論點,我們只須從水族人今天仍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便知水語遠遠早於隋唐時代的洞居時代就已存在,即認為水族是隋唐後才分化岀來的民族之說站不住腳。
水族自稱為「任睢」,他稱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記載為「水家」、「水」者為唐、宋年間,《唐書·南蠻傳》始記載:「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在我國歷史上,統治者曾在全國各地廣設帶有「撫」字的行政機構,美其名曰「安撫」、「關愛」百姓。唐王朝在今廣西的環江縣與貴州荔波縣接壤處也設立「撫水州。」然那時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連並居住之區域。」顧名思義,「『撫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為安撫以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行政建制。」(《中國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韋宗林著。)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水族稱謂偏引旁用,說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啟用「水族」之稱謂。但隨漁業的不斷發展,水類動物悄然被世人稱為「水族」。這給來自遠古的水族族稱又塗上了一層莫名其妙的陰影。
按有關史籍的記載,結合水族語言、文化等特徵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於顓頊時代的中原地區,這從水族人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的「母語」特徵便知。直至商、周亡國以後,水族似乎有「融於」百越族系、荊楚族系的跡象。唐宋時期與壯、侗、苗、布依等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稱「任睢(水人)」一直沒變。曾被漢人統稱為「僚」。後於唐始稱為「水」,明清時期稱為「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