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水族

2020-12-25 中國網

水族,自稱rensui即sui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市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縣、南丹、宜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來賓市,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貴州三都水族絕大部分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書,一般認為sui為睢水,主要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駱越"區域。

水書學者韋章炳《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介紹過調查:貴州三都縣百分之八十多的水族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說與古代「駱越」有淵源關係,但是其文化是水書,根源上只能來自中原地帶,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僅這九個縣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86%。(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除此之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並有零星散居於國內外的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貴陽、越南等地。不過這些散居於都市裡的水族人口總數卻僅為4000人左右。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遊。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道道通水族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1]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曆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年末,九月為年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裡、黎平、榕江、 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榕江等縣,一部分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族原來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造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通用單詞400多個,通用漢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水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明朝末年的文獻中。

民族族源:

民間的江西安徽遷移說

這是「江南」遷移說。

據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說法。

有些說祖先來自安徽。這種說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於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書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他說水族蒙姓來於安徽鳳陽,是朱元璋時代來貴州平蠻夷留下的。傳最初居住在獨山城南,後遷至三都陽安鄉。《潘氏本源》也記錄潘氏始祖原來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獨山州志》和《獨山縣誌》則都記載獨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鎮江府,宋代來到如今的水族地區。此外,楊、石、王、吳、莫等水族姓氏,也流傳來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從廣東、廣西等省區,並說由於徵戰才遷移過來。然而,一些人又認為這些所謂的「族譜」是封建社會水族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民族歧視,為能夠有資格參加科考,不得已而為之,自編自撰的。孫易教授也認為:不是所有的族譜都是家族或者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透露出來這樣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成分。

曾曉渝在《水語裡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2002年)中則「根據侗臺語的臺語支、侗水語支各語言本族詞語以及中古漢語借詞調類上的一致性,推測這兩個語支的分化時間大概不會早於隋唐時期。即認為水語(水族)僅產生於隋唐之後的一個後起民族。關於這一論點,我們只須從水族人今天仍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便知水語遠遠早於隋唐時代的洞居時代就已存在,即認為水族是隋唐後才分化岀來的民族之說站不住腳。

水族自稱為「任睢」,他稱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記載為「水家」、「水」者為唐、宋年間,《唐書·南蠻傳》始記載:「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在我國歷史上,統治者曾在全國各地廣設帶有「撫」字的行政機構,美其名曰「安撫」、「關愛」百姓。唐王朝在今廣西的環江縣與貴州荔波縣接壤處也設立「撫水州。」然那時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連並居住之區域。」顧名思義,「『撫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為安撫以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行政建制。」(《中國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韋宗林著。)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水族稱謂偏引旁用,說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啟用「水族」之稱謂。但隨漁業的不斷發展,水類動物悄然被世人稱為「水族」。這給來自遠古的水族族稱又塗上了一層莫名其妙的陰影。

按有關史籍的記載,結合水族語言、文化等特徵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於顓頊時代的中原地區,這從水族人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的「母語」特徵便知。直至商、周亡國以後,水族似乎有「融於」百越族系、荊楚族系的跡象。唐宋時期與壯、侗、苗、布依等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稱「任睢(水人)」一直沒變。曾被漢人統稱為「僚」。後於唐始稱為「水」,明清時期稱為「水族」。

相關焦點

  • 同心共築夢,民族一家親 浙海大舉行少數民族學生演講賽
    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昨天下午,「同心共築夢,民族一家親」少數民族學生演講賽在浙江海洋大學舉行,回族、苗族、布依族、滿族、水族、彝族等11個民族的18名學生,以民族團結為主題進行激情演講。最終,文教學院的苗族學生石湘婉斬獲特等獎。比賽現場精彩紛呈,選手們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飾出場,「顏值」和「實力」雙雙爆表。
  • 水族文化進校園,民族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中國日報網9月12日電(記者楊軍 朱雯騫 姚旭 車維維) 貴州省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水族人口達96.4%,這裡的民族文化受外界文化入侵少,民族原生性保存相對完整,水書、水歌、馬尾繡等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結晶。
  • 張加春:水族的節日長達49天 水書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2008年3月10日16時15分,八位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少數民族代表將在大會新聞中心(梅地亞賓館多功能廳)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是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我想問一下,張加春代表,您剛才展示了水書,我覺得非常漂亮,我想請您談一下如何保護水族的民族文化。謝謝。    [張加春]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一句話說得好,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是大家越關心的。
  •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研究生代表赴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開展實踐...
    清華新聞網9月1日電 8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黨委統戰部和研團委組織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研究生代表前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開展實踐活動。統戰部副部長南彬等三位老師參加本次活動,同時代表統戰部對清華數學科學中心相關工作進行了調研走訪。
  •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雙語教學
    新華社貴陽1月9日電(尹莎莎、楊焱彬)為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中國西南省份貴州著力推行民漢雙語特色教育,到2020年民族地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及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國水平。  貴州有53個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將近4成。
  • 黃行:中國語言多樣性與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規劃
    中國語言多樣性與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規劃》的學術報告。黃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本體及語言規劃研究。兼任社科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語文》雜誌主編、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黃行研究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語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呈多樣化發展,但由於推普政策及信息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使用活力正顯著下降。
  • 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介紹
    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有1億人。許多少數民族學生需要通過學習漢語來融入主流社會,來擴大自己的就業機會和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能力。在很長的時間中,少數民族地區的漢語教學主要沿用普通漢族學校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忽視第二語言教學規律,過於強調對語文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實際言語交際能力的訓練,過於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而忽視言語能力的培養,過於強調語法的分析而忽視語感的體驗,過於強調對少數課文掰開揉碎的「精讀」而忽視開拓學生的視野。
  • 為天那邊的使者——中國少數民族宣教士禱告
    近日,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以下簡稱「華福」)推出為中國少數民族中服侍的宣教士禱告專頁「天那邊的使者」,希望提高信徒對這些未得群族的關心。據華福中心介紹禱告專頁的緣起,去年4月份馬來西亞馬六甲所籌辦的第一屆世界華人宣教祈禱會議中,少數民族宣教士分享了在當地服侍的挑戰,促使華福中心思考少數民族宣教的嚴肅性和需要性。
  • 石獅永寧鎮郭坑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
    東南網4月4日訊(石獅日報記者 許小雄 通訊員 王文欽)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日前公布,我市永寧鎮郭坑村榜上有名。  據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是國家民委為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擴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品牌影響力輻射力,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全國性工作。
  • 中國少數民族青年代表團訪問越南太原省、廣寧省
    9月16日至18日,以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司長王泉利為團長的中國少數民族青年代表團赴太原省、廣寧省進行友好訪問,受到兩省黨委、政府有關領導同志的會見和青年朋友們的熱烈歡迎。代表團團長王泉利在與廣寧省的交流會上給越南的各族同學介紹中國的民族政情況和民族政策以及此次代表團的情況王泉利對兩省同志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表示感謝。
  •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觀園(五)今天介紹的五個民族:佤族、畲族、高山...
    小編接著介紹佤族等五個民族的服飾、飲食文化:佤族:佤族是我國雲南省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有悠久的愛國歷史,有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有豐富離奇的神話傳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受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因素、社會生活的影響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特色。
  • 「視頻」包餃子載歌載舞,湖工大少數民族師生熱熱鬧鬧慶冬至
    楚天都市報12月21日訊(記者向一帆 通訊員史凡)取皮、裹餡兒、蘸水、封口、下鍋、盛碗,鍋裡煮著熱滾滾的餃子,師生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冬至時分,湖工大21個民族師生150餘人齊聚一堂,過了一個溫情慢慢的冬至節。
  • 20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阿文版於開羅書展首發
    新華社開羅1月27日電(記者鄭凱倫)「中埃出版論壇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阿文版首發儀式」27日在第49屆開羅國際書展期間舉行,將首批20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阿文版推向埃及市場。 寧夏人民出版社總編輯何志明告訴新華社記者,這批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和少數民族生活,阿文版的出版可以讓更多阿拉伯世界讀者了解當下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和中國的民族政策,為雙方合作奠定互信基石。  一年一度的開羅國際書展始於1969年,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書展之一,同時也是全球阿拉伯語圖書的重要展銷場所。
  • 論中國少數民族擁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力
    論中國少數民族擁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力李錦芳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座談會」(2004年12月28日,中央民族大學)上的發言整理而成。原發言題為「中國少數民族擁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力」。
  •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五屆八次會議在京舉行
    少數民族文物是我國擁有主權的歷史鐵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初心」,可以有效加強民族團結、抑制民族分裂、捍衛我國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我們要讓少數民族文物「活」起來。今天上午,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五屆八次會議在京舉行。龐龍副會長主持,翟宇星副秘書長做章程修改說明。楊華山會長致閉幕詞並給防疫先進個人頒發證書。常務副會長於今代表協會理事會致辭。2021年,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年。
  • 省民族宗教委|山東省啟動《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山東卷》編纂工作
    為貫徹落實《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編纂出版工作會議精神,12月11日,山東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下發《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做好 編纂出版工作的通知》,對圖譜山東卷編纂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 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字及特殊字體書法作品展在大連舉行
    央廣網大連5月24日消息(記者田彤 賈鐵生)由大連市文聯、大連民族大學、大連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中國夢·民族情」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作品展近日在大連市圖書館舉行,展出47種民族文字,共93幅書法、篆刻作品,展現出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的獨特藝術魅力。
  • 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開館一年接待遊客11萬人
    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是以展示中國水族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民族類專題博物館,是水族文化發展的象徵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
  • 《湖南少數民族文獻概論》出版發行
    5月23日,瀟湘晨報記者從湖南圖書館獲悉,由該館編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湖南少數民族文獻概論》正式對外發行。閱讀電子版原文可登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官網。湖南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大省,56個少數民族在湖南都有分布,從古至今產生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獻。該書共由10章38節組成,把湖南少數民族文獻分為專著、專文、方志、族譜、金石文獻、音像文獻等主要類型,分別研究其歷史、現狀及特徵,在理論研究的同時,對各類型文獻的目錄也做了相當詳細的整理。
  • 教育部: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堅持「雙語」教育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李江濤、吳晶)中國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長張強11日在此間表示,中國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包括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實行民族語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兩種語言文字的教學。    聯合國「2008年國際語言年暨第九屆國際母語日」慶祝活動11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