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把繪本當作解決孩子行為問題的「藥」——遇到什麼問題,就急忙找來這個主題的繪本,指望給孩子讀幾個故事、問幾個問題,就能把孩子的問題給根治了。
其實與教育孩子相比,繪本在教育家長方面的「療效」更勝一籌。
曾有專家說過,兒童文學是用來「娛樂孩子,教育成人」的。與觀察孩子的外部行為來制定教育策略相比,繪本讓成人能夠有機會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的理解孩子,從而反觀自己教育方式的得失利弊,對於解決子女教育當中的種種難題可能更有助益。
本系列專欄共15篇,會從孩子的不同問題出發,將相應的教育問題、解決方法與繪本內容相應和,使得父母能夠更好的了解孩子各種行為問題深層次的原因,並掌握解決之道。
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人能夠一輩子與外界隔絕,掌握人際社交技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非常重要,對於兒童尤其如此。
兒童從出生到進入小學的這段時間裡,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這一能力是通過不斷地重複練習以及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經驗來提高的。他們也會從中逐漸學會從只考慮自己的自我中心領域進入到一個必須認識到其他人的存在、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世界中來。
而一個不會與其他兒童互動交往的孩子,則會錯失這種學習社會交往能力的機會。
但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時候也會有擔心過度,覺得別人的孩子活潑開朗朋友很多,自己的孩子過於安靜害羞,朋友很少,心情急迫的給孩子提出生硬的目標,當眾催促孩子去「交朋友」,當孩子退縮時責怪孩子是「膽小鬼」「真沒用」等等,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更加退縮消極。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就有差異,有的外向活潑,有的內向含蓄,在與其他孩子結交互動方面各有各的風格,家長完全沒必要要求把每個孩子都培養得伶牙俐齒、左右逢源,只要每個孩子以自己的風格、方式能交到朋友,享受到友誼的樂趣即可。
但也不能因此以為交朋友這件事「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秉承一切順其自然的態度,從而對孩子遇到的社交退縮現象不聞不問。雖然說兒童的社會化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孩子也可能確實在學習如何與其他兒童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困難,是需要成人關注並給予幫助的,否則孩子在進入小學階段後仍然會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那麼對於孩子不會交朋友的現象,一般會有哪些原因呢?除了因為發展障礙和情緒受到刺激等需要專業醫生來解決的情況外,更普遍的可能是因為孩子天生內向害羞、擔心受挫以及缺乏人際交往技巧所致。
針對以上情況,繪本創作者們也通過筆觸傳達出他們的教育理念,可供我們借鑑
小豬萌萌非常害羞,連照個鏡子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在路上遇到人,她會扭頭就跑。
「萌萌這樣害羞,簡直太糟糕了。」其他的動物們這樣說,「她可是我們的朋友!」
萌萌過生日的那一天,她實在沒有勇氣邀請小夥伴來參加她的生日派對。她自個兒輕輕地哼著生日歌,傷心地爬上了床。
然後,她做了一個夢,夢到了朋友們在做各種各樣的事。突然,他被朋友們的叫聲喚醒「今天過生日的小豬快點起床。誰會在過生日的時候睡大覺呢?來吧,小豬萌萌,讓我們盡情的歡呼吧!」這一天,小豬萌萌過的好快樂,從此再也不羞羞答答了。
如果你的孩子跟小豬萌萌一樣,是因為天生的性格比較內向害羞,作為家長我們也不必試圖改變其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非要把他變成外向的兒童。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讓他能夠自由、放鬆的融入與同伴的日常交往生活。
所以在適當的時機,邀請一些性格外向、愛說話的同齡人來家裡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和孩子一起為他的朋友準備節日或生日禮物,都是給孩子創造參加集體活動,從外部創造人際互動交往機會的可行方式,為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積極經驗的練習機會。
同時我們也會注意到,有些孩子迴避與其他兒童進行互動,有可能因為遭遇過挫折而出現的社交退縮。比如《沒有人喜歡我》中的這隻沮喪的獅子。
獅子巴迪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坐在屋外沒事做,覺得好無聊。這時,他看到一隻老鼠往外張望。就問老鼠:「你可以跟我一起玩嗎?」
老鼠吱吱地回答:「現在不行。」然後匆匆竄回自己的洞裡。
「他看起來兇兇的,」巴迪自言自語。「我猜他不喜歡我。好吧,我再另外找個朋友。」巴迪下定了決心,就走開了。
小老鼠的拒絕使得巴迪開始不自信起來,所以當他看到坐在窗口等著他看的三隻貓,他覺得對方看起來不友善,認為他們肯定不喜歡自己。
當他在小山丘上看到在玩捉迷藏的三隻兔子努努鼻子走了後,也覺得對方態度不友好,一定也不會喜歡自己。
當他在草地看見一群綿羊細細叫了幾聲就跑到草原最遠的角落擠成一堆,顯得一點兒也不友善,覺得對方一定不喜歡自己。
巴迪在樹林旁邊遇到一隻大狗向他衝來大聲狂叫著,巴弟趕快跑走。"沒有用的,」巴迪說。大家都不喜歡我!"說完就哭了起來……
故事中獅子巴迪社交退縮的現象在兒童中也很常見,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接納,當我們遭受到拒絕、排斥時,確實容易喪失自信,社交退縮。
就像獅子巴迪,在被小老鼠拒絕後,再遇到其他動物,甚至還沒有問別人願不願意和他玩,就因為別人的態度似乎不友善,覺得別人一定不喜歡他,不願意和他做朋友,而變得越來越退縮。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確實無法避免孩子被拒絕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客觀的理解和接納這種情況,並給孩子打「預防針」。
如在幫助孩子給其他人準備禮物等社交活動的準備工作時,讓孩子考慮到失敗的可能性,如可能有的同學因故不能接受他的邀請,有的朋友不喜歡他準備的禮物等,這時候他該怎樣有禮貌的回應。
還要讓他明白不是每件事都註定會成功的。
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沒有獲得成功或被人拒絕的經歷,讓孩子明白挫敗是常有的、人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沒有人能夠總是成功。
並且耐心地聽孩子傾訴他不成功的經歷和感受,保證孩子表達感受的權利。
當然,繪本故事的後半段也給出了作者的建議:
在獅子巴迪沮喪的哭時,一隻狐狸好奇的問他為什麼哭呢。
巴迪說:「因為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很傷心!」「是什麼原因呢」?狐狸又問。巴迪說:「我也不知道。」「也許你應該問一問大家,我陪你一起去吧。」
巴迪和狐狸就一起去找大狗,大狗「汪!汪!」對他們叫。
「為什麼對我叫呢?」巴迪問他。
「說不定你會偷我的骨頭呀!」大狗說。
巴迪大聲地說:「我才不會那樣做,我只是想跟你做朋友而已。」
大狗說:「原來如此,為什麼你不早點告訴我呢?」
大狗加入巴弟和狐狸的行列,繼續往回走。
接下來他們找到了綿羊、兔子、貓和小老鼠一一詢問他們對巴迪態度不友好的原因,原來都是因為誤會:
比如綿羊怕巴迪要趕他們去剪羊毛;
兔子怕獅子追自己;
貓以為獅子要打架……
當得知獅子巴迪只是想跟他們做朋友時,大家表示「為什麼你不早點告訴我呢?」很愉快的表示樂意和巴迪做朋友,並跟著巴迪繼續前進。
終於,他們到了巴迪的家。「小老鼠!你看我找到好多朋友。」巴迪說,「告訴我,你剛剛為什麼不跟我玩?」
「因為我在做蛋糕呀!」老鼠說。你們想不想吃一塊?」
所有的朋友都吃了一塊蛋糕,然後快快樂樂的玩到太陽下山。
瞧,在交朋友遭到拒絕這件事上,有時候往往是當事雙方有某些誤會,只需要多問一下原因,就能解除誤會成為朋友,從而消除在交朋友問題上的心理壓力。
有時候孩子交不到朋友,還可能是因為身邊缺乏適合與其交往的同伴,比如《害羞的貓咪》中的莎莎。
莎莎是一隻淡紫色的小母貓,她十分羞怯。總是躲藏起來,到天黑了才敢出來。
她沒有見過其他的貓,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老鼠,還是只小鳥,或者就是一隻貓?
她努力給自己編織像鳥兒們那樣的外套,還跳上鳥窩,想跟鳥兒們借一些羽毛來,嚇得鳥兒們一片驚叫。但是莎莎還是堅持嘗試像鳥兒們那樣飛翔……
主人哈裡意識到,莎莎需要朋友,於是他帶回了一隻橙色的雄貓。從此,莎莎不再羞怯了,雀鳥們也可以安心地孕育小鳥了……
繪本故事中莎莎所遇到的情況,挪到現實當中,則可以理解為孩子缺乏適合其交往的同伴。
也許是脾氣秉性不相投,也可能是他所在的班級帶給他了壓力。比如他是班裡年紀最小或者各自最矮的兒童,由此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和威脅等。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需要把孩子安排到一個更加適合他的同伴群體環境中,也就能很快適應並交到朋友了。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如果孩子是因為缺乏社會交往技能而交不到朋友,那家長就要系統的幫助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技能,並對孩子的社會交往行為更多的關注來鼓勵強化其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孤僻退縮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渴望友誼的心,只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交朋友。就像《我有友情要出租》中的這隻大猩猩一樣。
森林裡有一隻大猩猩,他常常想:「我好寂寞,我都沒有朋友。」有一天,他在大樹上貼了一片葉子,上面寫著:「我有友情要出租,一小時五塊錢。」然後他坐在樹下等呀、等呀……
這時候,小女孩咪咪騎著腳踏車過來了。她看到葉子,就問:「什麼叫友情出租?」大猩猩告訴咪咪,就是給五塊錢,他陪著玩一個小時。咪咪說,自己只有一塊錢,可不可以便宜一點呀。大猩猩高興極了,趕快收下一塊錢,開始用沙漏計時,陪咪咪玩。
他們先玩猜拳踩腳的遊戲,就是出「剪刀、石頭、布」,誰輸了就讓對方踩一腳。大猩猩只會出「布」,咪咪就總出「剪刀」,結果大猩猩被踩了一腳又一腳,可是總算有人來和自己玩,他一點也不在乎。
第二天,咪咪又帶著一塊錢來租友情,還要玩踩腳的遊戲。大猩猩已經琢磨出握緊拳頭出「石頭」了,咪咪出「剪刀」自然要輸了。大猩猩高高抬起腳,咪咪嚇得縮成一團,可是大猩猩踩下來一點也不疼。他們又高高興興地玩起來。接下來的日子,咪咪每天都來租友情,他們一起盡情玩耍,咪咪還會給大猩猩講故事呢。有時候咪咪忙著做作業,大猩猩會安靜地在一旁守候著,他們早把計時用的沙漏忘到九霄雲外了,大猩猩覺得好幸福。
這一天下午,大猩猩沒有帶收錢的小背包,也沒帶沙漏,只帶了幾片餅乾,到大樹下等咪咪,可是等了好久好久,咪咪一直沒有來。最後載著咪咪的一輛大車子過來了。咪咪說,她要搬家了,而且她也沒有錢了。她留下心愛的布娃娃作為告別禮物。大猩猩一邊喊著:「我還沒有學會出剪刀耶」,一邊徒然追趕著汽車。大猩猩含著餅乾,想念著咪咪。
後來,他又在樹上貼了片葉子,上面寫著:「我有友情免費出租」,可是直到今天,葉子都褪色了,大猩猩還在等待下一個好朋友……
故事中的這隻大猩猩就是一個渴望友情但缺乏社會交往技能的小朋友的縮影。他交朋友的方式只會通過招貼啟事的方式,差別只在於一開始時用收費出租友情,後來用免費出租友情的方式而已。
其實整本書裡,大猩猩身邊一直都不缺乏可供結交的對象,如從始至終都有一隻小老鼠在大猩猩身旁。
而大猩猩和咪咪玩遊戲的每一天,隱隱約約出現了如獅子、獵豹、斑馬、長頸鹿、鴕鳥,小兔等許多小動物。可令人抓狂的是大猩猩從沒注意到他,他們也沒有主動上前和大猩猩一起玩耍。
諾大的森林裡,動物們雖然都渴望友情,但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彼此之間仿佛隔著一層厚障壁,誰都無法走近對方。
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去向孩子傳授一些認識新朋友的具體辦法,比如有禮貌的加入別人的遊戲時應該說什麼話,怎樣邀請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怎樣邀請別人來家裡玩等。
當孩子因為害羞或者缺乏相應活動經驗時,家長或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先觀察其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向孩子介紹看看到的具體事件或步驟,並鼓勵孩子講一講他所看到的。
當孩子作為觀察者的角色感到放鬆時,可以嘗試著讓孩子進一步接近這些活動,鼓勵孩子參與到這些社會性遊戲當中去,並對孩子參加社會性遊戲的行為進行進行表揚,對他微笑、進行口頭表揚等都行,從而強化孩子與其他孩子的社會性互動行為,讓孩子更加樂於參與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交往,使孩子從中能慢慢地學習社會交往技巧。
相信在家長的充分支持和鼓勵下,特別是教孩子學會一些具體可行的社交技巧,孩子就能一步步走出孤僻的角落,愉快地融入到夥伴群體中,與其他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本文教育觀點引自
《幼兒問題行為的識別與應對(教師篇)》(美)Eva Essa 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年6月
《幼兒問題行為的識別與應對——給家長的心理學建議》馮夏婷 主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