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果皮+紅糖+水=天然「洗潔精」
垃圾分類與減量,你可以這樣「拯救地球」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由民間力量和慈善團體策劃的「垃圾分類和回收再利用」活動在楚河漢街進行。
來自慈濟基金會的義工們通過活潑的音樂和生動的手語帶動觀眾參與表演《一個乾淨的地球》《人人做環保》等節目,將現場觀眾帶入到輕鬆友愛的氣氛中。
專家用PPT及視頻短片講解和展示了地球環境現狀,一系列調查數據告訴現場觀眾,武漢人每兩天所使用的一次性碗筷相當於吃掉一個中山公園!而專家更揭示了一次性碗筷的真相:很多一次性碗筷是通過工業硫磺等有毒化學物品煮製而成,因此一次性碗筷不僅不環保,而且對健康有很大危害。
「日常生活中能通過哪些方式來參與改善環境呢?」專家稱,許多來源於生活方式的轉變,比如外出就餐自帶碗筷、洗菜洗衣的水用來衝廁所等。
在舞臺下設置了兩個實用展臺,義工們通過現場操作演練,教大家如何把生活中的垃圾變廢為寶。廢棄果皮、紅糖和水混合發酵,可以製成無毒無害並且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的天然除臭洗滌劑,礦泉水瓶等廢棄塑料瓶通過回收加工可以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裡所需要用到的毛巾和衣服。
義工們告訴記者,這種變廢為寶的實踐在漢口的一所學校和社區內已經進行了一年有餘,慈濟基金會的義工們從臺灣學會這種實用的環保方式,並在學校和社區推廣。
每周六,社區居民帶來自家的垃圾
6月16日上午九點,記者來到漢口臺北路的桃源社區,這個許多人還在熟睡的時刻,每周六在此進行的垃圾分類試點活動已經開始,一個居民體育活動廣場早早地被音樂聲喚醒。
只見十平方米的場地四角擺著幾個展臺,一個展臺是一位社區醫生在免費為社區居民看病,一位盲人按摩師傅在給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婆婆揉捏身體;而一邊的展臺上擺放著果皮、紅糖、塑料瓶等物,簡漢華婆婆正在現場示範如何將果皮製成天然酵素。中心的空地上,二十餘位居民在義工們的帶領下,隨著音樂跳著別致的手語舞蹈。一旁的空地上,紙盒子、塑料瓶等垃圾無章法地堆放著。
活動現場氣氛輕鬆活潑、義工們熱情友愛,不斷有路過的居民加入手語舞蹈,或是帶來自己的垃圾。
半年多以來,每個星期六的上午九點,這裡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慈濟會的義工江華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份,他們開始在桃源社區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利用試點,同時還包括手語表演、免費義診和按摩、義務資助關愛睏難居民、探望養老院等慈善活動。
「很少有人主動將垃圾進行分類」
在義工張輝看來,垃圾分類的理念大家都知道,但是出於各種原因,很少有人會主動將垃圾進行分類,「很多人缺乏堅持」,而慈濟會義工們與一般環保宣傳者們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身體力行地為旁人做出了示範和長久的帶動。
除了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和環保理念,他們還定期教大家如何進行分類,以及如何對垃圾進行開發再利用。
初進社區時,義工們通過居委會和樓長告訴社區居民,他們將於每周六在此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活動,並且風雨無阻。最初,參與的社區居民並不多,義工們把自己家裡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拿到社區廣場進行分類和回收再利用。
江華說,半年多後,參與的人漸漸多了,每周固定參加活動的居民人數在增加。社區裡的張伯伯六十多了,他是最早參加慈濟垃圾分類活動的居民,他認為這些回收垃圾賣的錢可以通過慈濟總會,幫助世界各地受難的同胞,很有意義,「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愛護地球,地球末日可能就不會到來」。
社區裡的許多居民已經養成了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並且定期會將自己家裡的垃圾帶到活動現場,而用果皮製作天然酵素的實驗已經受到許多居民歡迎,每次現場演示實驗過程時,都會有居民拿著紙筆記錄下製作過程,以便回到家中自己製作。
當問起這種活動對別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時,江華表示他也說不清楚,「我們目前的想法是,先不說對別人有沒有用,至少我們自己堅持了」。但是,江華仍然希望,即使以後義工們轉到另一個社區去做活動,桃源社區的居民仍然能夠堅持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畢竟垃圾分類,最重要是堅持」。
在臺灣,廢紙可以分為八類回收
在廣場的一角,堆放著居民們經過初步分類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紙、玻璃、塑料瓶、鐵、布料等,他們將在這裡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四個大的塑料筐裡分別裝塑料瓶、鋁罐、鐵器和玻璃,社區居民將自己帶來的垃圾分門別類地放入筐內,只見各種飲料瓶迅速堆滿塑料筐,鐵器筐裡有鐵鍋、剪刀等物、鋁罐筐裡裝滿了各種易拉罐。
一位小朋友拿著一個旺旺牛奶的空瓶,不確定該放入鋁罐框還是鐵器框;另一位小朋友帶著手套,把鋁罐框裡的鋁罐一個個捏癟,不時用腳使力,他說,捏癟了後,鋁罐不那麼佔地方,而且不容易跑;還有一位老爺爺則在篩撿塑料瓶,把瓶子內的水倒掉。
廢紙是數量最多的,也是最需要進行更詳細分類的垃圾,硬紙殼、白紙、報紙、印刷紙等都需要分別進行整理回收。只見各人把紙盒拆開,報紙鋪好,堆放整齊後用尼龍繩捆綁的整整齊齊。
江華解釋,由於每一種紙的製成材料不同,回收後再利用的用途也不一樣,賣的價錢也不同,舉例說,白紙木漿的成分比較高,是紙張中回收價錢最高的一種;而紙殼紙則有更多的蘆葦成分,報紙則是所有紙張中價錢最低的。
白紙回收後,可以和其他紙漿混合製成紙殼或是報紙,紙殼紙也可以再製成報紙,而報紙回收後只能製成報紙,「比較好的紙回收後能製成稍微差一些的紙」。
江華說,其實他們所進行的這種分類還不是最嚴格的,在臺灣,廢紙可以分為八類進行回收。即使是白紙,也可以分為有字的部分和空白的部分,「臺灣有五千多個這樣的回收站,每個回收站配有專人進行垃圾分類,一般都是老人和殘疾人,他們會用剪刀把白紙的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剪開,再分開回收」。在義工張輝看來,這種垃圾分類不需要特別的技能,普通人都可以做,只需要時間以及一點細心,而且,尤其適合老人和殘疾人。
經過分類和整理的垃圾瞬間職責分明、條理清晰,小區裡負責收垃圾的周師傅固定每周會來回收垃圾,「每周都可以賣大幾十到一百之間,今天比較好,賣了兩百多」,江華說,賣的錢將作為慈濟會的善款用來捐助給需要的人。
「垃圾如果不經過整理,根本沒人會收,即使收了價錢也很低」,張輝說,當你堅持做垃圾分類,自己的生活也會更有條理。
將垃圾「變廢為寶」
DIY
用果皮製成多用洗潔精
一堆果皮菜渣、一袋紅糖和幾大瓶飄著果香的棕色或黑色液體,誰也想不到,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環保義工告訴記者,這種棕色液體由廢棄的果皮菜渣加紅糖兌水發酵而成,是具有眾多功能的天然清潔劑。
而這樣的天然清潔劑可當空氣清新劑、洗衣劑、汽車保養劑、衣物柔軟劑、洗頭洗澡劑、驅蚊劑,可用來洗廁所、可充當有機肥料……舉例來說,如果將液體倒兩瓶蓋到菜盆內,讓果菜浸泡約30分鐘就可清除農藥殘留,當洗潔精用即可去汙除垢,而且無汙染等等。慈濟基金會的義工稱,果皮、紅糖和水組合,經發酵形成酵母菌,這種酵母菌具有殺菌、去汙的作用,漢口的一家素食菜館就是用這種天然清潔劑。
實驗材料:紅糖,水,蘋果皮、梨子皮、橙子皮、橘子皮、香蕉皮等各種果皮
製作步驟:
1.準備好紅糖,把果皮洗淨切碎。
2.將紅糖、果皮、水按照1:3:10的比例混合放入塑料瓶中發酵,也就是1兩紅糖,3兩果皮,1斤自來水。
3.放置在陰涼乾燥處3個月,第一個月每天需打開瓶蓋放氣,幾秒鐘即可,三個月後一瓶天然的酵素製作而成。
注意:紅糖、果皮、水的比例,以及發酵時間一定要掌握好,否則會影響洗滌劑的效果;由於發酵時會產生氧氣,因此只能用塑料瓶,玻璃瓶容易炸裂,且塑料瓶需留出十分之一左右的空間。
一個廢棄的塑料瓶,經過清洗、絞碎、拉絲成線,可以成為一件普通的白色T恤,在漢街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活動現場,環保義工如此介紹。把不同的塑料瓶按顏色分類,可以拉出不同顏色線,織出不同顏色的衣服。
比如,現在市場多見透明塑料瓶、綠茶飲料的綠色塑料瓶、脈動的藍色塑料瓶,就可以把這些塑料瓶按顏色分類,經過專業的機器分開加工,進而織成不同顏色的衣服,「12個寶特瓶就可以織成一件普通的短袖T恤」。慈濟基金會的義工介紹,臺灣有專門進行此類生產的工廠,但大陸地區目前尚沒有引進這種專業機器。
12個塑料瓶織成一件環保衣
實驗
實驗材料:廢棄塑料瓶、專業機器
製作步驟:
1.將廢棄塑料瓶洗淨後全部剪成指甲殼大小;
2.然後有專業的機器將塑料搖成大小均勻的小顆粒;
3.專業機器將小顆粒拉絲成線,而後紡織機就可以紡織出各式衣物了。
注意:塑料瓶需要拆掉瓶蓋,並根據顏色進行分類回收。
在家裡自己動手製作各種香味、各種形狀的香皂,已經成了時下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運用家裡抽油煙機中的廢棄油,炒菜的剩油等,經過氫氧化鈉、糖和麵粉的混合,就可以製成天然有機素皂的方式很多人卻是第一次知道。
慈濟會的義工介紹,把廢棄的油收集起來製成實用的香皂,既環保又實用,製作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味道的香精,使素皂具有不同香味。義工介紹,我們平時所用的香皂中含有豬油成份,而這種有機香皂沒有豬油成分,也被稱為素皂。
地溝油變身「有機素皂」
實驗
實驗材料:氫氧化鈉、水、廢油、白糖、麵粉、香精、模具
製作步驟:
1.將廢油收集起來,按照按比例在塑料桶中依次放入水、廢油和氫氧化鈉,用筷子進行攪拌,氫氧化鈉、水和油的比例為0.8∶1∶3;
2.再添加適量的白糖、麵粉和香水,繼續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3.幾分鐘後,待這些混合物慢慢融合後倒入模具,放在太陽下晾曬,半個月後可凝固成素皂。
注意:氫氧化鈉在任何一家化學品門店都可以買到,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氫氧化鈉有強烈的腐蝕性,會腐蝕玻璃,所以要選用塑料瓶進行試驗和保存;接觸氫氧化鈉時要帶手套,不要讓皮膚和眼睛碰到。
本報記者 謝方 實習生 趙德娟 採寫
漢口桃源社區,居民正在進行垃圾分類。本報記者 原麗陽 實習生 常紀東 攝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