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初印象!全面解讀新生寶寶生理現象!這些「異常」要早就醫

2020-12-17 母嬰放大鏡

新生寶寶脫離母體後,會有很多特有的正常的生理現象,一些初為人父人母的新爸爸新媽媽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會以為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寶寶患上了某些嚴重疾病的表現,引起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所以新爸爸新媽媽對新生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要有所了解、辨別,這樣才不會白擔心一場。

1、剛出生的健康寶寶是什麼模樣?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寶寶的誕生會帶來許多的歡樂,但是初為人父人母的新爸爸新媽媽,千萬別把自己剛剛出生的寶寶想像成嬰兒用品廣告裡那些白白淨淨的嬰兒模樣。剛出生的寶寶其實並不怎麼好看。

剛出生的寶寶通常都會是一副皺巴巴的模樣,他們有著大肚皮、小短腿、小短手和短脖子頂著的大腦袋。

◎新生寶寶的頭部

新生寶寶的頭相對比較大,有的寶寶出生時就有濃密的頭髮,有的寶寶則是光禿禿的,這與體質好壞並無絕對關係。

新生寶寶的頭顱由4塊尚未融合的頭骨組成,這些顱骨可以相互運動,在分娩的時候,寶寶的頭顱會受到陰道壁的擠壓,而這4塊可以相互滑動的骨頭能夠保證寶寶順利地穿過產道。在這過程中寶寶的頭顱可能會被拉長或是有些畸形,這是正常的現象,並不影響大腦的發育。有些寶寶的頭部可能還會出現淤血或腫脹,在幾天或幾個星期後便會逐漸消失。

新生寶寶頭頂有個柔軟的部位,也就是顱骨尚未癒合的地方,稱為囟門。顱骨要到寶寶2歲左右才會完全閉合,所以要特別注意不要擠壓寶寶的囟門。

◎新生寶寶的眼睛

寶寶在出生時腦部會受到擠壓,導致眼睛浮腫,可能無法立即睜眼,眼瞼稍顯腫脹,幾天內會自動消退。擠壓力同時還會破壞寶寶眼睛內的毛細血管,眼白處可能會出現一些三角形的紅色小點,這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治療,幾周後會自動消失。

有些寶寶的眼睛會出現黃色的分泌物,黏得眼睛睜不開。雖然這種情況十分常見,但如果持續時間超過一天,就需要到醫院就診,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引起如耳部感染等其他病症的發生。

◎新生寶寶的皮膚

新生寶寶的皮膚上會覆蓋一層白色油膩的胎脂,這是一種天然護膚脂,可以防止新生寶寶皮膚缺水。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頭幾天會出現皮膚乾燥現象,尤其是手、腳部位,這是皮膚從含水的子宮內環境到較乾燥的外環境的正常反應,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天,會在數日後消退。

新生寶寶的皮膚還可能會出現大片的斑點,這是由於新生寶寶體內的血管尚未穩定。有色人種的寶寶在出生時皮膚顏色較淺,但隨著體內黑色素的產生,皮膚顏色會逐漸變深,當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皮膚顏色才算穩定下來。

大部分新生寶寶的屁股上會有青色色素斑,邊緣清楚,壓後不褪色,俗稱胎記。這是東方人特有的,有時背上也會有,這是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而成,不需治療,一般到3~5歲會自然消失。

◎新生寶寶的生殖器

寶寶出生後,女寶寶的外生殖器可看到大小陰唇;男寶寶的外生殖器幾乎都是包莖,無需將包皮回拉,觸摸陰囊會感到陰囊內有兩顆丸狀物即是睪丸。

很多新生寶寶,不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裡會出現生殖器腫大的現象,有的甚至會胸部腫大。這是由於分娩前,母體分泌的激素大量增加,而一部分激素進入了寶寶的血管裡所致。男寶寶吸收了激素會導致陰囊腫脹和胸部腫大,甚至會分泌少許乳汁,女寶寶則有可能出現外陰或陰蒂腫大的現象,甚至短時間內出現類似月經周期樣的出血。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會逐漸消退。

◎新生寶寶的臍帶

新生寶寶胸部成圓錐形,腹部有點像青蛙那樣隨呼吸一鼓一鼓的,腹中央有臍帶斷端。寶寶出生後醫生會用鉗子夾緊臍帶,然後剪斷,僅保留很短的一段。這一小段臍帶會在24小時內變幹變黑,大約7天後會自行脫落。

2、新生寶寶的健康標準和測量指標

健康的新生寶寶出生後即能自己獨立呼吸,發出高亢、響亮的哭聲,小手、小腳有力地擺動,能自己攝取營養。新生寶寶是否健康,具體可以通過測量以下幾個指標進行判斷。

健康嬰兒的標誌:肌膚紅潤、富於彈性、哭聲響亮、手腳活動自如。

剖宮產的寶寶模樣比自然分娩的看起來要好很多,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如果你是自然分娩,那麼請不要為寶寶尖尖或扁扁的頭擔心,這是正常的,過上一兩天寶寶的頭就會變圓啦。

寶寶的頭頂有一塊摸上去軟軟的地方,這叫囟門。在分娩的過程中,它可以讓寶寶的頭在產道中壓縮。如果你發現寶寶的生殖器或者胸部腫脹,這也是正常的,出生前寶寶從你身上獲得的大量雌激素才會這樣呢。

寶寶的身上長滿胎毛,在長出身體脂肪後就會脫落。通常來說,初生寶寶都會有頭髮,但有些寶寶出生時沒有頭髮的,不用擔心,過幾個月你的寶寶就會擁有滿頭秀髮了,這樣洗頭會更容易呢。

.剛出生的健康寶寶體重是多少?

新生寶寶的正常體重一般為2500~4000克,體重過低的新生寶寶屬於未成熟兒,過重的寶寶則屬於巨大兒。

.剛出生的健康寶寶身長是多少?

新生寶寶身高等於或大於45釐米即為正常。

.剛出生的健康寶寶頭圍是多少?

新生寶寶的正常頭圍在30.4~37.9釐米之間。

3.寶寶的呼吸有什麼特徵?

新生兒在出生後1分鐘內就開始第1次呼吸了。因為期肋間肌尚薄弱,主要依靠膈肌呼吸,因此,寶寶們的呼吸方法均以腹式呼吸為主。

注意:不要把小兒的腹部束縛得太緊,以免影響呼吸。

數一數呼吸頻次,監測異常

健康的新生寶寶降生後先啼哭數聲,之後開始用肺呼吸,呼吸平穩、有規律,出生前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正常新生兒每分鐘呼吸35~45次,由於其身體的呼吸中樞還沒有發育健全,所以會出現呼吸節律不規律,或呼吸深淺交替或快慢不均的現象。入睡後此現象更為明顯,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有時新生寶寶的呼吸一陣快一陣慢,甚至有稍稍停頓的現象。這種情況並不一定不正常,要觀察一下寶寶的具體表現,判斷寶寶是否存在特殊情況,因為新生寶寶的呼吸可能受多種情況影響,如哭鬧、活動時呼吸會加快,可達每分鐘80次左右。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如果每分鐘呼吸次數超過60次需警惕,可能患有肺炎,應該及時找醫生檢查。

3、寶寶的脈搏有什麼特徵?

通常來說,脈搏跳動的快慢與年齡、性別有關,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另外,女性脈搏比男性脈搏快,當脈搏數值超過正常值,及時就醫檢查。

(1)寶寶安靜狀態脈搏正常值

寶寶在吃奶、發熱、活動、哭鬧或精神緊張等情況下,由於新陳代謝增加而使脈搏數在正常值內適當增加,休息和睡眠時在脈搏數在正常值內減慢10~20次。

以上脈搏正常值非絕對數值。兩個年齡相仿的寶寶,因平時活動量不同、身體素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脈搏次數。

寶寶在睡眠中時,脈搏數受呼吸影響會出現輕微的節律不齊,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2)寶寶脈搏正確測試方法

(1)選擇最方便的部位:

測量脈搏經常選擇身體淺表的大動脈,最方便、最容易摸到的是手腕掌側面大拇指側的橈動脈。其次,也可以摸索頸部兩側的頸動脈。

(2)採取正確的手法:

測量脈搏時,爸爸媽媽用手指輕輕託住寶寶的腕關節,把自己的食指和中指放在寶寶掌面腕部皮膚的橫紋下偏拇指側部位,正常的脈搏跳動,節律整齊,力量均勻,手指有彈性感。

4、寶寶的體溫特徵有哪些?

健康的新生寶寶剛剛出生時體溫在37℃~37.5℃之間,之後體溫維持在36℃~37.5℃。

新生兒(28天內)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弱,比較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氣溫高、包裹太多等都可以影響新生兒的體溫。正常新生兒的基礎體溫是37℃~37.5℃,一般情況下,當寶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可認為是寶寶發熱了。其中,體溫波動於38℃左右是低熱,體溫在39℃以上是高熱。一般3月齡以下寶寶發燒,建議及時就醫。

寶寶測量體溫的3種方法

(1)腋下測溫方法

解松嬰兒衣服露出腋窩,把體溫表水銀端放在腋窩中央,將同側手臂靠軀幹挾緊體溫表,將其固定,持續測溫5分鐘,所測得溫度一般比口表所測略低。

(2)頸部測溫方法

即將體溫表水銀端橫放於頸部皮膚皺褶處,調整頭部位子,挾住固定體溫表,至少測試5分鐘,能測10分鐘更好。頸部測溫不易固定,受氣溫高低影響也較大,準確性比腋下測溫更差。所測溫度較低,較口表低0.5℃~0.7℃,寒冷季節更低。

(3)肛門內測溫方法

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肛表水銀端,再抹上少許食用油(煮沸後冷卻),加以潤滑,緩緩插入嬰兒肛門約3釐米,持續測溫3分鐘,所測體溫正常值37.5℃左右,冬季體溫不足的新生兒肛表體溫可在36℃左右。肛門測溫較皮膚測溫為合適,但方法較麻煩,常引起小孩哭吵,不過必要時還得用肛門內測溫。

注意事項

TIPS1:一般小朋友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如要確實記錄寶寶體溫,可選擇寶寶每日起床後、洗澡前或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一天測量約3次,必要時可加量。

TIPS2: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功能差,患病時不一定發熱,故體溫不高無發熱,不一定表示嬰兒沒有病,有異常表現如無故哭吵,不吃不哭,嘔吐腹瀉,臉色蒼白、發青等,即應送醫院診治。

TIPS3:若寶寶有發熱現象,爸爸媽媽在就醫前,務必正確記錄寶寶的發熱日期、時間、溫度變化、發熱頻率、天數與相關病徵等,以提供醫師病情判斷參考。

TIPS4:新生兒太小,不能配合大人,口腔又很小,故禁止用口表給新生兒測體溫。

寶寶體溫偏高時建議採取的措施

(1)改變環境

將寶寶置於空氣流通的陰涼處,適當減少衣服和蓋被,注意不宜將寶寶緊緊抱在大人懷中,以免體內熱量不易散發。如夏天將寶寶置於空曠涼爽的房間內,也有利於寶寶的熱度下降。

(2)頭部溼毛巾冷敷

將溼毛巾敷於發熱寶寶的前額,2~3分鐘換1次。或用溫熱毛巾擦拭寶寶四肢,幫助其降溫退熱。

(3)溫水浴、盆浴

水溫應低於寶寶體溫2℃~3℃,亦可在溫水中加幾滴風油精,並讓寶寶身體浸泡在水中10~15分鐘,如因條件受限不能給寶寶泡浴,則可用溫熱的溼毛巾給寶寶反覆擦洗全身10~15分鐘。

(4)反覆多次給寶寶餵水,儘量讓寶寶臥床休息

對發熱的寶寶採取上述退熱措施的同時,應密切觀察寶寶的其他情況,如有沒有咳嗽、精神狀況好不好等,溫度過高或溫度一直不退,則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5、寶寶的大便有哪些特徵?

1.新生兒胎便——墨綠色

剛生下來的寶寶,出生後6~12小時,會拉出墨綠色便便,這就叫「胎便」。胎便通常沒有臭味、狀態黏稠、顏色近墨綠色,其主要由胎內吞入的羊水和胎兒脫落的分泌物等組成。早產兒排洩胎便的時間有時會有所推遲,主要和早產兒腸蠕動功能較差或寶寶進食延遲有關。

2.過渡期大便——黃綠色

待寶寶胎便排淨後,向正常大便過渡時的大便是呈黃綠色的。多數新生兒在吃奶2~3天後大便會呈現這種現象,然後逐漸進入黃色的正常階段。新生兒餵養開始的時間和攝入奶量會直接影響過渡便出現和持續的時間。若開奶延遲過渡,此過渡期大便出現的時間也會推遲。

3.母乳與人工餵養的寶寶大便

母乳中含有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因此大部分寶寶不會有硬硬的情形,也不會有明顯臭味,呈金黃色;一般母乳餵養寶的「金黃便」帶有少許酸味且沒有泡沫。大便的頻次也較為彈性,少則2-4次,多則5-8次,但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解便次數會逐漸減少。相較於食用配方粉的寶寶,母乳餵養寶大便較稀,次數較多,這都是正常現象。只要寶寶精神及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就不要擔憂。

配方奶變身土黃色的硬膏便:用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大便較少,通常會幹燥、粗糙一些,稍硬如硬膏,或者也可想像成牙膏。如果消化沒問題,通常會是土黃或金黃色,略帶一些酸臭味,每天排便1-2次是比較正常的頻次。

TIPS

奶瓣是指寶寶大便中白色顆粒物或瓣狀物,大多由寶寶消化不良引起。這種情況下關鍵看寶寶的精神狀態和食慾,只要寶寶精神佳、吃奶香、睡眠好、體重增長理想,可以不必擔心,但應當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大便,如水樣便、蛋花樣便等,就可能是寶寶病了,要及時就醫。

1、酸味泡沫便

這樣的便便格外偏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帶有明顯的酸味。如果是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則是食物中澱粉類過多所致,如對米糊中的糖類不消化所引起。

2臭雞蛋便

我們都知道,雞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如果寶寶的便便讓你聞起來很像個臭雞蛋,則明顯是寶寶的蛋白質攝入過量,或對蛋白質消化不良。此時爸媽應注意是否配奶濃度過高,進食是否過量。如已給孩子添加蛋黃、魚肉等輔食,則可考慮適量減少添加此類輔食

3油性大便

糞便呈淡黃色,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需要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

6、寶寶的排尿有哪些特徵?

正常足月的新生兒在出生時膀胱中已經有少量尿液,所以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6小時內會排尿,少數延遲到第2天排尿。但如果出生後24小時仍沒有排尿,應引起注意。

寶寶每天的尿量隨著年齡增加而不同,出生0~5天為每天4~6次;6~10天為每天20~25次,甚至高達30~40次;6個月~1歲為每天15~16次。

1.尿量減少

如果媽媽發現寶寶的尿量明顯減少了,應該馬上分析原因。越小的寶寶其尿的濃度和重新吸收功能就越不成熟。如果是因為飲水不足引起的,媽媽不必緊張,只要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水分就行了。如果是因為寶寶發生嘔吐或腹瀉引起的,可能是體內水分大量排出體外,造成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2.排尿過頻

如果寶寶排尿次數超出正常標準,過於頻繁,媽媽要觀察一下是否伴有尿量的增加。若尿量也同時增加,往往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不必擔心。若排尿頻繁,同時尿量卻沒有增加,則有可能是病理性的,應及時帶寶寶去諮詢醫生。

3.尿液發紅

新生兒的尿液呈透明的淡黃色,可是有的寶寶排出的尿會呈現出混濁的紅褐色,甚至會有血尿。看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這是因為寶寶尿液中的尿酸鹽結晶所致,不用做其他的特殊護理,一般3天左右寶寶就會自動痊癒了。

如果寶寶因為治療某些疾病而服用了維生素B、黃連素等藥物,也可能會使寶寶的尿液顏色呈橘紅色。

如果寶寶持續血尿超過3天以上,則有可能是先天性的尿路畸形,需要及時帶寶寶就醫。

4.尿液發黃

寶寶尿液顏色的深淺與飲水量、汗液排出量都有密切相關。如果寶寶飲水多、出汗少,那麼尿量就會偏多,且尿色淺而透明;如果寶寶飲水少,出汗多或正在發熱,那麼尿量就會減少,顏色也會變成深黃色,並且氣味較大。

如果寶寶尿色發黃,皮膚、白眼球等處也發黃,則有可能是新生兒黃疸所致,需要找醫生確診。

5.尿液變白

寶寶尿液發白一般出現在寒冷的冬季,尿液中往往會有白色沉澱。這通常是寶寶尿液中的尿酸鹽增多而引起。白色沉澱物即尿酸鹽結晶,如果在尿液中加入一些酸,如冰醋酸,結晶就會很快溶解,尿液立刻回復清澈透明。

如果寶寶不僅尿色發白,而且尿液渾濁或有特殊的臊臭氣味,同時伴有尿頻、尿急,排尿時哭啼這些現象,則很有可能寶寶是泌尿系感染形成膿尿了,這時應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7、寶寶皮膚有哪些特點?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孕周不同皮膚外觀不盡相同。早產兒的皮膚較薄,有點透明的感覺,覆蓋著一層細軟的絨毛——胎毛。他們身上可能還會有一層白色的奶酪狀物質—胎脂,可以保護羊水中寶寶的敏感皮膚。越在孕周后期出生的寶寶身上的胎毛和胎脂就會越少。寶寶出生後幾天,通常都會有蛻皮現象。

寶寶出生時膚色都比較淺,通常是粉紅色,清晰可見血管。寶寶真正的膚色會在第1年逐漸顯示出來。30%~40%的寶寶出生時會有粟粒疹,長在臉上,看上去像小粉刺的白色或黃色小點點,粟粒疹通常會在3~4周自行消失。

如果你的寶寶皮膚在出生後23天左右膚色泛黃,這可能是黃疸現象,一半以上的新生寶寶都會有這種現象。一般情況下,足月出生的寶寶黃疸會在1周內減退,早產兒持續時間會更長一點。

1.新生兒生理性脫皮現象

新生兒出生2周左右時會出現脫皮現象。一夜之間,寶寶原來稚嫩的皮膚開始爆皮,緊接著就開始脫皮,好像塗了一層漿糊乾裂開來。這是新生兒皮膚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的新陳代謝現象。出生時附著在新生兒皮膚上的胎脂,隨著上皮細胞的脫落而脫落,這就是新生兒生理性脫皮的現象,此現象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治療。

2.新生兒的皮膚變色

剛出生的寶寶,變動體位時皮膚顏色就會出現界線分明的不同變化,這是醫學上所說的皮膚變色。皮膚變色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上身和下身不同色。有些新生兒上半身是蒼白色,下半身是紅色,這是因為寶寶血液循環系統發育不完善的原因。

(2)左側和右側不同色。有的新生兒左側臥位時,右側上部膚色呈蒼白色,左側下部呈鮮紅色或紫紅色。變換體位,膚色又變換過來。

(3)手或腳膚色變藍。有的新生兒的手或腳會出現變藍的現象,平躺時最為明顯。這種現象同樣是血液循環發育不完善所致。

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變換體位得到矯正。

3.新生兒的皮膚青紫

新生兒的這種皮膚青紫現象又稱為「紫紺」,是血液內還原血紅蛋白濃度增高而在皮膚和黏膜上的表現,較易出現於皮膚較薄、色素較少而毛細血管較豐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尖、鼻尖及耳垂等,發紺既可由肺部疾病換氣不足引起,也是許多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的一個症狀,並且還可見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及某些血液病。

一經寶寶皮膚發現青紫的現象,應及早吸氧治療,同時給予營養支持,糾正水電酸鹼平衡,儘快使青紫消除。

4.新生兒的皮膚紅斑

新生兒出生後的2~3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紅斑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布全身,以頭面部和軀幹為主。新生兒會伴有不適感,有的新生兒出現紅斑時,還伴有脫皮的現象。新生兒紅斑是一種良性的新生兒期的生理現象,爸爸媽媽無須過分擔憂,通過加強觀察,重視護理,一般5天後即可消失,很少超過1周。

5.新生兒的各種胎痣

新生兒出生後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稱為「新生兒胎記」,也叫「胎生青記」,醫學上稱為「色素痣」。胎記大多發生在寶寶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為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塊。大多數胎記都無所謂,其中很多會在寶寶出生幾年內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療。

8、寶寶的先天反射活動有哪些?

正常的新生寶寶一出生就具有一些暫時的原始的神經反射行為,這些反射行為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本能,能夠正常的新生寶寶一出生就具有一些暫時的原始的神經反射行為,這些反射行為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本能,能夠反映寶寶的組織結構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逐步成熟,這些原始神經反射行為分別會在寶寶出生後2~6個月內逐漸消失。如果寶寶出生後未出現這些反射行為,或者這些反射行為消失過遲,往往提示寶寶可能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或顱內出血等。

◎吸吮反射

吸吮反射是寶寶先天具有的無條件反射行為之一。將乳頭或手指放在新生寶寶兩唇之間或口內,寶寶會立即出現有力的吮吸動作。該反射行為正常在寶寶出生後4個月左右時消失,逐漸被主動進食動作取代。

◎覓食反射

新生寶寶來到世界的一個重要本能是「準備吃」,而覓食反射行為就是為了使其容易獲食。用手指或乳頭輕觸新生寶寶的口角或面頰部,寶寶就會將頭轉向被觸摸的這一側,並伴有張嘴和吮吸動作。這個重要的反射,能使寶寶找到和吃到食物。該反射正常在寶寶出生後3~4個月時消失。

◎握持反射

將手指或筆桿觸及新生寶寶手心時,寶寶馬上將其握緊,並且不放開,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寶寶的體重,如果藉此將寶寶提升在空中可停留幾秒鐘。該反射正常在寶寶出生後3個月時消失,以自主抓握取代。

◎擁抱反射

當突然改變寶寶的姿勢時,或者當寶寶聽見大的聲音時,會出現兩上肢向兩側外展伸直,手指張開,兩下肢伸直的現象,然後兩上肢向胸前屈曲內收,呈擁抱狀姿勢,有時伴有啼哭。該反射正常在寶寶出生後4~5個月時消失。

◎踏步反射

當新生寶寶被豎著抱起,把他的腳放在平面上時,他會做出踏步或邁步的動作。該反射在寶寶出生後不久即出現,正常在出生後6~10周時消失。

◎交叉伸腿反射

將寶寶平放仰臥,用手按住一條腿的膝關節,使其伸直,然後刺激該側足底,另一條腿會先屈曲然後伸直並內收,內收動作強烈時可將此腿放在按住的腿上。該反射正常在寶寶出生後2個月時消失。

◎驚跳反射

雙手託住新生寶寶,讓寶寶的臉朝上,然後迅速下降,寶寶會伸直雙臂,然後縮回,緊貼在胸前,握緊拳頭。該反射在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表現明顯,4個月時消失。

◎軀幹彎曲反射

讓寶寶俯臥在檢查者的手上,檢查者用另一隻手在寶寶背部中線外一釐米處的脊柱旁線,由肩部延伸至臀部滑動刺激,寶寶軀幹會彎向刺激一側,肩部與骨盆向同一方向移動。該反射正常在寶寶出生2個月後消失。

9、為什麼寶寶的頭不能隨意撫摸?

在新生兒期,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新生兒的頭部發育,由於顱骨尚未發育完全,骨與骨之間存在縫隙,並在頭的頂部和枕後部形成兩個沒有骨頭覆蓋的區域,所以不能隨意撫摸、按壓新生兒的頭,否則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損傷。

塑造完美頭型

1.枕頭材質不能過硬

不要使用材質太硬的枕頭,如綠豆枕、砂枕,否則寶寶的頭部容易變形。

2.不要固定一個姿勢

想要寶寶的頭型完美,就要經常為他(她)翻身,改變一下睡姿。

3.用光線調整寶寶睡姿

寶寶喜歡光線,如果他(她)習慣向某一邊睡,可以在另一側用光吸引他(她)。

4.避免寶寶耳輪變形

當寶寶左右側躺時,應避免他(她)的耳輪被擠壓變形。

5.斜頸現象及時就醫

斜頸是指以頭向患側斜、前傾及面部變形為特點,它會影響寶寶臉部形狀發育,如有斜頸現象,應及時就醫。

6.及時檢查「特異」頭型

如有「特異」頭型,亦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7.避免寶寶腦部受傷

如寶寶玩耍時,一定要留意寶寶的行動,避免尖銳硬角弄傷寶寶的頭部。

10、寶寶太胖好不好?

長期以來,爸爸媽媽都以寶寶白白胖胖為健康,事實上,寶寶太胖並不好。肥胖的寶寶比正常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要晚一些,而且容易患扁平足、髖內翻及膝外翻或內翻等。

研究發現,嬰兒時期肥胖與成年後的肥胖症、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爸爸媽媽們應重視寶寶的肥胖問題,並及早預防。如果你們家寶寶已經列入了胖娃娃的行列,建議爸爸媽媽們多幫助寶寶運動,讓寶寶學會玩耍,平時多飲用白開水,這樣可以促進體液循環,刺激消化,如果這些能堅持下來,寶寶的體重就會得到控制。

11、為什麼寶寶怕冷?

剛出生的寶寶身體很稚嫩,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較差,當環境的溫度超過寶寶機體的調節能力時,就可能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所以寶寶會怕冷。

怕冷的具體原因:

(1)寶寶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面積大,容易散熱。

(2)寶寶皮下脂肪薄,容易丟失熱量。

(3)寶寶體態姿勢特殊,裸露面積大,散熱量增加。

居室溫度保持在20℃~22℃。多吃含鐵食物和紅色肉類。適當給寶寶添衣減衣。

12、寶寶口唇發紫是不是有病?

寶寶口唇出現青紫,可能與新生寶寶的血紅蛋白過高有關,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1周後會漸漸消退。

如果長時間發紫,就有可能是病理性青紫,最好及時就醫確診。寶寶病理性發紫最常見的是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爸爸媽媽們可帶寶寶去兒童醫院心內科做一個心臟彩超確認。該疾病的症狀一般表現為:寶寶經常性的煩躁不安、吮奶無力、呼吸急促;哭鬧和活動時容易出現氣喘、口唇青紫等。

受涼也可能導致寶寶口唇發紫,爸爸媽媽們要注意寶寶的保暖,此外,最好將居室溫度控制在28℃~30℃,這樣能避免寶寶嘴唇發紫現象的出現。

13、寶寶的胃是怎樣的?

寶寶的胃呈水平狀,肌層發育差,賁門發育差、較鬆弛,幽門括約肌相對發達,胃容量小(初生時30~35毫升,2周時60~70毫升,一個月時90~120毫升),所以容易發生吐奶。

寶寶的胃解脂酶含量較低,胃酸酸度較低,使得消化功能比較弱,只能消化乳類。人乳中含有解脂酶,寶寶容易消化吸收,而牛乳中缺乏,所以用牛奶餵養的寶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很多媽媽會擔心寶寶喝的奶不夠,其實媽媽們只要在寶寶餓的時候開始哺乳,寶寶吃飽了,自然就會鬆開嘴巴,也不會餓到。

14、寶寶為什麼愛睡覺?

一般來說,寶寶在6個月之前,睡覺是主要任務,除了餵奶、換尿布和洗澡外,基本上有16~20小時都處於睡眠狀態。睡眠時間充足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非常關鍵,因為在睡眠中,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是平常的3倍。所以,爸爸媽媽們要留給寶寶充足的睡眠時間哦!

15、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

◎生理性脫髮、發稀

有些新生寶寶在出生後幾周內出現脫髮,即原本濃密黑亮的頭髮,逐漸變得綿細、色淡、稀疏。這種生理性脫髮、發稀,大多與遺傳有關,是屬於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處理,會逐漸恢復正常。

◎上皮珠和吸奶墊

有的新生寶寶口腔內牙床上,會出現一些米粒大小的白色小珠,這種小珠在醫學上稱為上皮珠,俗稱「馬牙」或「板牙」。上皮珠是細胞脫落後堆積而成的,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對寶寶沒有任何影響,數月內會自行消失,不必處理。另外,新生寶寶口腔內兩頰部,會堆積一小堆脂肪墊,在醫學上稱為吸奶墊,俗稱「螳螂嘴」,這也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能幫助寶寶加大吸吮力度,不需要處理,會逐漸自行消失。

◎面部出現怪相

新生寶寶有時會出現一些令媽媽難以理解的怪表情,如皺眉、咧嘴、空吮吸、噘嘴、吸鼻等,有的新媽媽沒有經驗,認為寶寶「有問題」,出現某種疾病。其實這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與疾病無關。不過,寶寶長時間重複出現一種表情動作或頻繁地做怪表情,則應該及時看醫生,以排除抽搐的可能。

◎下頜或肢體抖動

有的新生寶寶會出現下頜或肢體抖動的現象,新媽媽常常誤認為這是「抽風」,其實這是一種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新生寶寶神經發育尚未完善,對外界的刺激還缺乏定向力,不能分辨出刺激的來源,容易做出泛化反應。當寶寶聽到外來的聲響或觸碰時,往往會全身抖動,包括下頜、肢體抖動,而不是局部做出反應。

◎使勁憋氣

有些新生寶寶總是使勁憋氣,尤其是快睡醒時,有時憋得滿臉通紅,新媽媽不知原因,以為是寶寶哪裡不舒服了。其實,這是新生寶寶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寶寶憋紅臉其實是在伸懶腰,是活動筋骨的一種運動,媽媽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把寶寶緊緊抱住阻止寶寶使勁。新生寶寶也有感知覺

有些人以為剛出生的寶寶是無能、被動的個體,只知道吃和睡,其實不然,寶寶從一降生開始已經具備了感知和認識外界的能力,他們能看、能聽、能嗅、能嘗出各種滋味。

新生寶寶也有感知覺

◎新生寶寶的視覺

寶寶剛生下來對光線就很敏感,2~4周即能兩眼凝視光源,能追隨物體移動視線。但新生寶寶不能把頭與眼的動作結合在一起,當頭被動轉向另一側時,眼不能隨頭同時轉動,動作會相對慢一些。

新生寶寶的視力較差,不能對焦,最遠只能看清20~25釐米的距離,隨著寶寶眼部肌肉的不斷增強,視覺會得到慢慢的調整,通常一個月左右寶寶便能逐漸看清東西。新生寶寶對顏色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紅色和白色能夠區分,並隨之移動雙眼。區分,並隨之移動雙眼。

◎新生寶寶的聽覺

新生寶寶是能聽到聲音的,只是聽力比較弱,在出生後3~7天開始出現明顯的聽覺。當用一個帶聲響的玩具在新生寶寶耳邊輕輕搖動時,寶寶會以某種方式,比如動一動身體、皺一皺眉頭或是稍微轉動一下頭來表示他聽到了聲音。

新生寶寶不僅能聽見聲音,而且對聲音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特別喜歡聽柔和、緩慢的聲音,表現為安靜、微笑;對於尖銳的聲音,則表現為急躁,甚至哭鬧。

◎新生寶寶的味覺

新生寶寶不僅有味覺,而且味覺的敏感度比成人更高,味覺是新生寶寶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

味蕾在寶寶還是胎兒時就已初步成熟,因此,寶寶一出生味覺就相當敏銳,能夠辨別不同的味道,而且對酸、甜、苦、鹹四種基本味覺有偏好,明顯更偏愛甜味。

◎新生寶寶的嗅覺

剛剛出生的寶寶嗅覺系統已發育成熟,對濃烈的氣味反應強烈,甚至對不同的氣味會有不同的反應。讓新生寶寶聞兩種不同氣味,當多次聞同一種氣味使其身體及呼吸反應變化減弱後,再聞另一種氣味,這時寶寶的反應又會強烈起來。這說明寶寶已經覺察出兩種氣味不同。

◎新生寶寶的觸覺

新生寶寶的觸覺很靈敏,尤其是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觸之即有反應,會出現眨眼、張口、縮回手足等動作。如果媽媽把手放在哭著的新生寶寶腹部,或者輕輕握住他的雙手,常常可以使他慢慢平靜下來。

參考文獻:[1]陳昇平. 產後42天,月子護理與新生兒養護全知道M]. 2013.[2張衛社. 月子.月子餐.新生兒護理大百科M]. 2017.

相關焦點

  • 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需不需要治療?
    導讀: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需不需要治療?新生兒來臨了,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啊。想必這個時候眾多剛成為辣媽的人已經收到了很多祝福了吧。也會從專業醫護人員那裡得知了新生兒剛出生的頭48小時是非常關鍵的時刻。
  • 新生寶寶的17種特殊生理現象,有些不必擔心,但有些一定要注意
    新生寶寶常會有局部肌肉抽動的情形發生,特別是在熟睡時,會有手腳指輕微顫動的現象,這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當中樞神經受到刺激時,抑制功能不佳所導致的。 如果排除環境或衣著等外在因素後,體溫仍過高或過低,就要考慮寶寶是否感冒了,有異常及時就醫。
  • 「馬牙、螳螂嘴、鶴咬痕」,寶寶若出現這些異常現象,媽媽先莫慌
    ,其實大多數都是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媽媽們不要過於憂慮擔心。,媽媽們先勿操心除了蒙古斑之外,新生兒還會出現這些異常現象,媽媽們如若發現了先不要大驚小怪,因為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要去割掉,可是殊不知螳螂嘴最大的優勢就是便於寶寶吸吮乳汁,有助於寶寶吸奶。
  • 了解新生兒7個特殊生理狀況 掌握7大危險徵兆 發現異常儘早就醫
    雖然新生兒大部分的時間在睡覺,但照顧新生兒依舊令許多新手父母手忙腳亂,不是寶寶特別難帶,也不是爸媽能力不足,主要是彼此不熟悉所致。新生兒有一些特殊生理現象,而這些特殊生理現象都屬於正常範圍內,請父母不要過分憂心!
  • 新生寶寶有這些反常表現,家長別被嚇著了
    但是有時候寶寶出現的一些情況,卻讓新手爸媽感到迷茫和害怕,他們會擔心寶寶是不是生病了。其實,新生寶寶有些反常的情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下面就讓小編帶領新手爸媽,看看寶寶可能出現的幾種異常表現,為新手爸媽們答疑解惑吧!
  • 寶寶這些「嚇人」的異常,其實不是病
    對於很多新手爸爸媽媽來說,因為經驗的缺乏,常被小寶寶的許多"異常"情況嚇壞。其實,新生寶寶很多所謂的異常現象不是病,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梳理下這些常見的「異常」現象。但新生兒脫皮卻是常見的生理現象,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浸泡在羊水中,皮膚表面有胎脂覆蓋。出生後,胎脂慢慢退去,皮膚暴露在乾燥的空氣中,逐漸出現表皮脫落現象。同時,新生兒新陳代謝很快,新生皮膚的更替也會造成脫皮。
  • 寶寶剛出生有這些異常現象,其實都說明身體挺正常,別急著上醫院
    寶寶出生後4個正常的生理現象1、粟粒疹粟粒疹俗稱痱子,多發於炎熱的夏天或者悶熱的環境中。3、乳房腫脹/泌乳表現:不管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都有可能出現雙側乳房腫脹的生理現象,一般2~3周後就會自然消失,極少數要延續1個月以上。
  • 寶寶成長過程中的「異常」不要緊張
    「家裡添丁」對全家人來說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快樂之餘,寶寶寶身體出現一些「異常情況」時,新手爸媽往往會慌了手腳,到底該不該吃藥,該不該就醫呢?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看似是「異常」的狀況,特別是新生兒,身體的各方面發育還沒有完善,出現問題,爸媽肯定會著急。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這些不是病的「異常」狀況,新手爸媽遇到後,不用太慌哦!
  • 孕期4種情況要及時就醫 如何避免這些異常
    前幾天小編的朋友,孕晚期發現寶寶兩天沒有胎動,等到醫院的時候檢查時,發現寶寶羊水過少,雖然沒有到足月但只能剖腹產,等寶寶出生還是沒有保住寶寶。在孕晚期稍有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今天小編跟大家介紹一下,在孕期出現這幾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如何避免這些異常呢?
  • 新生寶寶有哪些特有的生理現象!
    新生兒時期,寶寶會有一些特殊而又 正常的生理現象,卻往往引起年輕父母的焦慮和恐慌,抱著寶寶到處求醫,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對出生的寶寶不利。父母要先了解這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對,讓寶寶健康成長。★乳房腫大男女足月寶寶均有可能發生。
  • 一兩個月的寶寶出現這些生理現象該緊張嗎?
    很多寶爸寶媽是第一次有寶寶,沒有太多的育兒經驗,寶寶出現一些大人看來很不尋常的反應就會特別緊張,以為是生病了,一遍一遍地往醫院跑。其實寶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寶寶生下來會有一定的免疫能力,這是媽媽給的,所以只要平時照顧得當,寶寶都會保持一個很健康的狀態。
  • 娃兒的體重不增反降,其實是正常生理現象,媽媽這樣幫助寶寶長肉
    實驗結論:最後發現,順產兒體重相對於剖腹產嬰兒會更快的降到最低點並且更快的恢復,除此之外,孩子的體重如果出現異常,那麼問題一般就只會出在:母乳、生理問題,兩個因素上。正常生理現象新生兒出生的最初幾天,由於攝入量不足,而且排出的水分和糞便較多,入不敷出,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寶寶體重下降的現象。
  • 新生兒的秘密,這15個異常,不是病!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不少媽媽吐槽,曾經無數次幻想寶寶出生後是什麼樣子,可當第一次看到寶寶的醜樣子時,真的忍不住扔掉,這個「猴子」怎麼可能是自己生的呢?等等,先別扔,孩子「很醜」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養兩天就越來越好看啦。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很多看起來很異常的情況,其實都不是病,而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天天跑醫院。
  • 新生寶寶容易「驚顫」,有這幾個原因,媽媽早知道早好!
    西西家寶寶還沒有滿100天,寶寶比較容易出現「驚顫」的現象。比如說身體無意識的抖動,或者睡覺時四肢出現打顫等,所以睡不安穩不說,寶寶自己把自己抖醒了就哇哇大哭的,也是心累。有長輩說寶寶這種情況是「受驚」了,需要叫叫什麼的,也是類似迷信的一種行為,並無科學依據不可取。
  • 新生寶寶的生理特點
    頭部新生寶寶的頭頂上有一個長菱形的凹陷,用手輕輕觸摸感覺很軟,並且有跳動感,此處稱為「前囟門」。前門四沒有骨頭保護,較為薄弱,注意不要用力按壓,並防止硬物碰撞。前囟門在寶寶1-1.5歲時會慢慢閉合。前囟檢查在兒科臨床中很重要,前囟過小或過大早閉或遲閉,都是不正常的,應及時向醫生諮詢。在寶寶頭部後側正中還有一處凹陷,呈三角形,稱為「後囟門」。
  • 有這5種異常的新生寶寶,不用去醫院,更不要瞎用偏方
    每個爸媽在擁有自己第一個寶寶的時候,都會手足無措,因為都是第一次當爸媽,對養孩子來說,沒有任何經驗,對於新生兒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很是驚慌失措。其實有些在父母看來比較異常的現象,對於寶寶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 寶寶出現這6種異常,新媽媽不要慌,沒你想的那麼壞
    尤其是在遇到下面這6種「異常」時,更容易緊張焦慮,新媽媽們不要慌,其實並沒你想的那麼壞。1、口腔裡長「馬牙」大概在小嬰兒4到6周的月齡時,有些小寶寶口腔裡早早就長出了「牙齒」。其實,寶寶這個時候長出來的牙齒,並不是真正的牙齒,被稱為「馬牙」。
  • 寶寶愛吐舌頭別光覺得萌,這2種情況暗示孩子生病,父母要早發現
    寶寶的誕生就像小天使誤入人間,爸爸媽媽在悉心照料的同時也會欣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神奇而又有趣的現象。新生寶寶賣萌吐舌頭但是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寶寶過於頻繁地吐舌頭,或者是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仍然存在吐舌頭的跡象,那可能就變成了一種病態的症狀。
  • 寶寶愛吐舌頭別光覺得萌,這2種情況暗示孩子生病,父母要早發現
    寶寶的誕生就像小天使誤入人間,爸爸媽媽在悉心照料的同時也會欣喜的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神奇而又有趣的現象。所以一歲後的寶寶還是愛吐舌頭的話,家長可別光覺得萌,如果是下面這2種情況,可能說明孩子生病了,父母要早發現。
  • ​新生兒10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緊張,新手父母需要多了解
    新生兒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導致水量不足,常常是少尿或無尿,注意多餵奶和水,寶寶每天排尿不少於6次。出生後24小時內沒有胎糞,或36小時仍未排尿,或者尿液和糞便中還有其他異常情況,馬上就醫檢查。4,類似馬牙的小白點在嬰兒嘴巴的上顎中線兩側和牙齦邊緣會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斑點,看起來牙齒,通常稱為"馬牙",由上皮細胞的積累形成的生理現象不是一種疾病,這是正常的,一般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