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野餐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6月的北京,太陽向北回歸線迫近,讓盛夏的日光曬乾了空氣。熱到燙屁股的草坪仍然找得到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圍攏在不同顏色的格子布旁——他們聚在公園的樹蔭下,或是郊區的小河濱,組成形散而神不散的小隊陣型。當我望向他們,我覺得每一張墊布上放著的,都不僅是食物與裝飾,而是一種格調,一份情懷。

  沒有人知道,野餐是怎麼在2020年火起來的。儘管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自從人類的日常進餐場所轉入室內開始,作為一種興趣活動的野餐,可能已經有了數萬年的歷史,但我們必須承認:野餐在今年的受歡迎程度,確實顯得有些不同尋常。病毒的威脅讓人們戴上了口罩,保持著社交距離,但這卻無法阻擋人們和好友一起帶著墊布和鮮花奔向自然的熱望。一時間,野餐熱潮迅速席捲了年輕人的朋友圈,讓「你去野餐了嗎」成了一種時髦的問候。與此同時,這股潮流也造就了實打實的消費,讓「野餐經濟」意外地成了時艱之下的幸運贏家。

  如果有人說:這股野餐熱潮的背後是淘寶鋪子提振消費的陰謀,恐怕除了腦迴路異於常人的陰謀論者,所有人都只會把這當成一個荒唐的笑話。然而,無法否認的是:這股野餐熱潮對社會最大的影響,正是與此伴生的種種消費——想要出門野餐的人,首先當然要有一塊拿得出手,且很可能不再復用的野餐布;用來給照片提供格調的餐籃、刀叉與鮮花,也近乎野餐活動的「剛需」;如果想進一步「升級」,後面還有拍立得、外文書報、水晶杯等一系列「自選裝備」任君選擇;與這些開銷相比,用來野餐的食物甚至都只能敬陪末座。顯然,野餐這項活動,就算確實自帶了幾分遠離現代社會的田園牧歌氣息,也終究逃不過消費的桎梏。

  事實上,正如那條在微博上被轉發了大幾萬次的網紅視頻《上海野餐圖鑑》所言,對大多數新晉野餐愛好者而言,野餐的關鍵,其實既不是「野」,也不是「餐」,而是氣氛拉滿,拍照好看。要追求這兩個目標,自然很難離開消費的加持。畢竟,氣氛的本質是我們對符號的理解,拍照的意義則在於記錄與展示。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之下,可供消費的商品本身就是象徵性符號的最大生產源,與此同時,由商品提供的文化符號,也通過定義何謂「高級」,何謂「洋氣」,何謂「華麗」,主導了我們對什麼樣的事物出現在照片裡顯得「好看」的認識。對野餐者而言,與其說他們是在消費物資,不如說他們是在消費那些附著在「野餐必備品」上的象徵意義。而這也順理成章地解釋了野餐為何會衍生出大量的社會消費——從消費主義的視角出發,野餐潮流和「野餐經濟」,打從一開始就是同一回事。

  野餐這樣一件承載了許多美好想像的事,讓我這麼一說,似乎一下子失掉了浪漫。為此,我還須特此說明:這些話的用意,絕不是消解年輕人想要用野餐等點綴生活的手段所追求的浪漫。我們用消費的方式購買象徵性符號,用以自我滿足,固然是個值得反思的事實,但又有誰能說:人們在消費中買到的這些象徵性符號是假的呢?

  事實上,我從來不曾站在隔岸觀火的高崖上,對嚮往野餐的朋友們居高臨下地批判,因為我和所有人一樣,是個會站在超市的貨架前,為選出更漂亮的野餐布躊躇不定的凡人。只不過,當我籌備一場野餐,並為這場野餐而消費的時候,我選擇對「用消費尋找意義」的消費主義文化保持清醒,而拒絕在茫然無知中安於糊塗。在我的理解中,這是一種「中庸之道」,讓我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心安理得地用消費換取意義,也能保有一份審慎的反思,從而可以不時跳脫出來,在消費之外尋找別樣的體驗。

  我曾帶著一整套漂亮的餐具和餐墊,跑到森林公園,在幾乎已經被其他人佔滿的草坪上找到一小塊尚可落腳的地方,和對象一起用最厚的美顏濾鏡自拍;我也曾輕裝爬上香山背後的野山,喘著粗氣坐在山頂的大石頭上,一邊吃著自家做的醬肉,一邊剝開隨手買來的橘子。工資剛剛到手的時候,我甘願以清醒的狀態花上一筆小錢,去享受用消費換來的氣氛,留下可以用來發朋友圈的照片。而當我真正想要放空的時候,我也可以跑到儘可能偏遠的地方,來上一頓把重點放在「野」和「餐」上的「原始野餐」。

  說了這麼多,我真正想講的道理,當然不僅與野餐有關。野餐其實只是一個縮影與代表——放眼望去,我們所追求的格調、姿態、品位、志趣,其實都和野餐一樣,不論聽起來多麼形而上,最後都難免要和消費相關。對此,有人會覺得世事從來如此,這樣的交換再正常不過,也有人會把這當成金錢對其他價值的侵犯,為此對其深入批判。消費是全球市場經濟的基石,消費主義文化則是將物質層面的消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勾連起來的紐帶,為此,我們唯有清楚地看到消費主義的邏輯如何影響我們的精神追求,才能在此基礎之上,給出自己的態度與判斷。

  不論我們就此作出怎樣的選擇,都不會有人用標準答案給我們打分,因此,我們並不需要把這個問題看得多麼沉重。只要銀行卡裡有錢,用消費換取意義並不困難,只要大腦尚有餘裕,用心反思消費也很簡單。當我們想要去追求某種價值,而本能地想到消費的時候,我們不妨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我是否消費得起?這種消費帶來的價值與其價格是否相稱?消費又是否是獲取這種價值的最佳渠道?有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自然能作出更正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野餐元年?談談野餐的前世與今生
    遊戲結束後,姑娘們便聚到一處,以草地為席,四周插上竹竿,將裙子連起來掛在竹竿上,搭成臨時的帷帳,就地野餐,而這就被稱為「裙幄宴」。唐朝女子喜歡野餐,到了重文輕武的宋代,野外活動更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宋徽宗喜歡蹴鞠,更喜歡設宴款待,以文會友。
  • 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喝茶?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喜歡喝茶呢?古往今來大家都聽過茶道、茶藝這些詞,弄得神乎其神,把茶弄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弄一套茶具就叫茶文化了嗎?這樣只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側目而視,總覺得茶葉很昂貴。再加上即便想喝茶,也會覺得一套功夫茶具流程弄下來特別的繁瑣費時。
  • 你的朋友圈被野餐刷屏了嗎?野餐的套路原來這麼簡單!
    從明星網紅到朋友圈高中同學,野餐這股風通通颳了個遍。甚至在遊戲裡大家都玩起了野餐,作為緊跟潮流的都市麗人,怎麼能落下呢??picnic野餐這個詞啊,最早是法語詞組pique-nique。但到了21世紀,野餐已經成了拍照的新藉口,還不能完全摘下口罩的情況下,趁著大好春光,和閨蜜們拍拍精緻的野餐照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雖然現在各大網絡平臺都有野餐攻略,
  • 朋友圈颳起「野餐熱」 戶外聚會熱催生「野餐元年」
    一張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隻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疫情放緩後,戶外聚餐成風潮,網友們戲稱2020年成為中國「野餐元年」。
  • 周末吃喝玩樂攻略,高級感野餐會,享受在山野的自然樂趣
    不知道為什麼今年的野餐聚會突然變得流行,一群人就近選個公園,買些吃的喝的,帶上好看的桌布和裝飾品,一起聊聊天拍拍照片也很不錯。這次到南京正好是周末,強行把大家聚在一起,也跟著趕個時髦。本來這是一個放在草地上的野餐會,結果一場大雨,只能搬到室內了。
  • 新中產式野餐拉動戶外經濟消費 野餐墊燒烤架帳篷熱銷
    4月初,小紅書發起「城市野餐計劃」相關話題,一個月內引發4萬多人發帖,瀏覽量近1900萬次。在淘寶網,「野餐穿搭」、「野餐全套裝備」都成為商家營銷亮點。「在疫情期間的這個春天,野餐確實成了一個現象。」朱迪說。
  • 誰在助推野餐熱?小紅書野餐筆記同比增長13.6倍
    宅家數月的年輕人在春暖花開的小長假集中爆發了戶外活動與社交的需求,「野餐」成為了這個春天最有話題、最有儀式感的生活方式之一。過去1個月,小紅書野餐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13.6倍,其中視頻筆記增長3.4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杭州成為發布量前五名的城市。
  • 《路邊野餐》傳奇
    畢贛是山西傳媒學院2008級學生,他執導的影片《路邊野餐》獲多項大獎。《路邊野餐》世界首映,業內人士評價極高。「畢贛出生於1989年,家鄉在貴州凱裡,他是2008年考入學校,2011年畢業的。」10月19日,山西傳媒學院編導系副主任丁建國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丁建國是畢贛在傳媒學院(前身為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上學時的老師,也是《路邊野餐》的監製。他一路看著畢贛成長起來,也見證、參與了《路邊野餐》的編劇、拍攝、製作直至獲獎。
  • 現在年輕人中最流行什麼?「全員野餐」正支配著中國的每一份草地
    疫情在這個春天把一切按下了暫停鍵,集體軟禁生活讓中國年輕人以小區柵欄為楚河漢界,在廚房,客廳和房間三點一線的生活裡放逐自我。年輕人對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份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在與社會完全脫產的日子裡,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國青年自我改良運動似乎就要到來。
  • 戶外聚會熱催生「野餐元年」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本報記者 袁璐一張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隻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疫情放緩後,戶外聚餐成風潮,網友們戲稱2020年成為中國「野餐元年」。記者注意到,「野餐熱」的興起刺激野餐周邊物品在電商平臺上熱賣,不少線下商家也積極抓住這一消費新商機,讓「野餐經濟」走進大眾視野。
  • 仿佛半個朋友圈都去野餐了,淘寶野餐墊銷量暴增
    與野餐潮流興起伴生的,是在這個拍照場景中衍生催化出的種種生意。首先是野餐周邊用品。「你這裡有這種野餐用的氣球嗎?」姜琳在武漢經營著一家氣球專賣店,自今年4月起,拿著小紅書野餐照片進店詢問的女孩突然多了起來。她挺喜歡這樣的客人,因為女孩們的目的性很明確,通常問了就會爽快買單。
  • 新中產式野餐拉動戶外體驗經濟
    4月初,小紅書發起「城市野餐計劃」相關話題,一個月內引發4萬多人發帖,瀏覽量近1900萬次。在淘寶網,「野餐穿搭」、「野餐全套裝備」都成為商家營銷亮點。「在疫情期間的這個春天,野餐確實成了一個現象。」朱迪說。
  • 美食:傳統的法國野餐
    導語:很高興大家來到這,天氣好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叫上幾個朋友一起去野餐。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法國的傳統野餐,你知道他們野餐會做什麼美食嗎?快來看看吧!不管你是在城市公園裡享受夏日的第一縷陽光,還是在海灘上為日落裝籃子,野餐總是受歡迎的。此外,在外面吃飯——陽光照在你的皮膚上,微風吹在你的頭髮上——只會讓食物更好吃。但是傳統的美國食物,如三明治和土豆沙拉,會隨著各種卷的繼續而變得乏味。來看看法國的傳統野餐吧!
  • 「野餐熱」拉動戶外經濟消費
    本報記者 丁琦報導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宅家數月的年輕人對戶外活動與社交需求明顯增加,紛紛出遊踏青參加戶外活動。一塊五彩斑斕的野餐布,再配上冷餐、飲料、網紅酒杯與帳篷等戶外產品,拍照上傳到社交軟體——這一個月以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 來日本野餐才是王道!東京周邊野餐熱門景點推薦
    日本的年輕人、家庭、情侶,甚至是公司員工跟其他團體都喜歡在公園野餐聚會,在旁邊一起野餐的話,你可以觀察到日本人的相處模式跟行為習慣,絕對是一種體驗文化的辦法!②男女老幼都一定適合跟一家大小出遊,各人難免會有不同的興趣跟目的,而老人家跟小朋友可能亦會有體力不足的問題,導致無法長時間跑景點。
  • 藍天配草地 野餐主題旅遊熱度猛增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11日電 2020年,都市麗人的朋友圈潮流從高檔酒店的英式下午茶變成了藍天草地間的野餐,大城市裡的年輕人紛紛湧向公園和郊區,氣球花束野餐墊成為人們周末休閒的新標配。馬蜂窩旅遊大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野餐」主題的旅遊熱度同比去年上升132%。
  • 沈夢辰布置的野餐,苗苗布置的野餐,看到黃聖依:不愧是富太太!
    沈夢辰布置的野餐,苗苗布置的野餐,看到黃聖依:不愧是富太太!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享受生活,而且特別看重儀式感。像男生還好點,女生基本上都這樣,做什麼事情都要很滿意才行。最近這段時間不是有很多人都趁著天氣好去野餐了嘛,很多女明星也給自己安排了這樣的活動。
  • 當代年輕人為什麼更喜歡養貓?
    天下網商記者 寧函夏狗為什麼輸了?狗不香了。年輕人的寵物指標,如今都給貓了。大城市房價高房租貴,養狗需要一個大房子,養貓一個房間足矣,居住空間的侷促,讓狗在貓狗大戰中,一開始就輸了。該黏人就黏人,該自立當自強,對於早出晚歸的年輕人來說,貓簡直太懂事了。養貓就像和渣男談戀愛貓為什麼能贏得年輕人的芳心,有句話或許可以解釋:「養貓就像是和渣男談戀愛,死乞白賴求抱抱,結果對方一臉不耐煩地走開。而養狗的時候呢,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渣男。」
  • 餐墊、竹籃、氣球……戶外聚會熱催生「野餐元年」
    一張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隻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
  • 冷餐、帳篷、香檳杯……戶外聚會熱催生「野餐元年」
    一張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隻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疫情放緩後,戶外聚餐成風潮,網友們戲稱2020年成為中國「野餐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