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在月齡較小的寶寶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隨著寶寶慢慢長大,一般到6-8個月大時,吐奶就會自然緩解。
其實,只要寶寶精神良好,嘔吐後還會繼續吃奶,體重也是正常增長狀態的話,各位寶爸寶媽們是不需要太擔心的。因為,這只是一種生理性的原因導致的,並不是寶寶身體機能出現異常。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胃腸發育並不完善。寶寶的胃呈水平狀態,且入口比較鬆弛,當胃裡的食物過多時,吃進去的乳汁就會反流出來,出現溢乳現象。
不過,這種生理性的溢奶現象一般在寶寶4-6月齡後會逐漸緩解。
和大人相比,寶寶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寶寶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如果寶媽們的餵奶姿勢不恰當,或是寶寶吃奶很急,就會導致寶寶們在吃奶時,把空氣一同吸入胃部,那麼當寶寶打嗝或是晃動身體時,很容易把吃進去的奶吐出來。
如果寶寶頻繁或大量吐奶,那麼代表寶寶可能有過敏、腸絞痛、腸脹氣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最常見的三種會引起寶寶吐奶的疾病有:
(1)胃食管反流
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胃食管反流,絕大多數屬於生理性狀況,大多出現在小嬰兒餵奶後發生的暫時反流或是嬰幼兒的功能性反流(或稱易發性嘔吐),不會引起病理性的損害。
也有少數寶寶的胃食管反流是病理性的,大多是因為反流較重或持續反流,損傷了食管黏膜,從而引發炎症。
這種情況下的寶寶,一般表現為睡眠不安、容易激怒、餵奶困難甚至拒絕餵奶。
(2)幽門梗阻
幽門是整個消化道中最為狹窄的部位,正常情況下,幽門的直徑大約為1.5cm,很容易發生梗阻。因為幽門梗阻產生障礙,胃裡的食物就不能順利進入腸道,於是在胃裡大量滯留,導致胃壁肌層肥厚、胃腔擴大及胃黏膜層的炎症、水腫及糜爛。
這種情況的寶寶,通常會頻繁、大量嘔吐,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貧血,並有嚴重脫水、低鉀及鹼中毒等水、電解質紊亂等現象。
(3)腸梗阻
腸管內(外)的病變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稱之為腸梗阻。
這種情況的寶寶,會出現腹疼、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腹脹等症狀。
(4)顱內出血
如果寶寶經常出現噴射性嘔吐,並伴有精神差、發熱、抽搐等症狀,那麼可能患了顱內感染(顱壓過高所致),需要及時送往醫院診斷治療。
1.生理性吐奶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寶寶剛剛吃完奶的時候。
吐出的奶量比較少,偶爾會有量多的時候,但是寶寶沒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對生長發育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2.病理性吐奶
這種情況選,寶寶會用力將奶噴出。吐奶量比較多,嘔吐物的顏色也不正常,呈棕色、綠色、黃色等。
寶寶吐完之後,也會表現出明顯的不舒服,這就需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1.避免吃太飽
如果寶寶吃的太飽,胃裡乳液太滿,就很容易產生吐奶現象。還最造成寶寶過度餵養,造成寶寶肥胖。
如果是奶瓶餵養,可以嘗試嘗試減少15-30毫升的奶,看看吐奶現象有沒有改善。
給寶寶餵奶時,一定要少量、多次餵養,減少寶寶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2.避免吃太快
寶媽可以用剪刀手控制奶頭流速,,避免寶寶吃的太快,寶寶吃完奶後豎起來拍嗝豎抱一會兒
儘量讓寶寶含住大部分乳暈或奶充滿整個奶嘴,避免寶寶吸入大量空氣。
3.多拍嗝
嬰兒非常需要拍嗝,打嗝可以排出多餘的氣體,讓寶寶更舒服,也能緩解吐奶。無論是母乳還是奶粉餵養,一定要多拍嗝,吃奶過程中就要拍,吃完也要拍!
4.不要擠壓肚子
你可能會發現,給寶寶換個紙尿褲,他就吐奶了,是因為抬起他的臀部時,擠壓到了肚子。同時,如果抱的姿勢不合適、寶寶處於蜷縮的姿勢等,也容易引起吐奶。所以,請確保寶寶的肚子處於放鬆的狀態。
5.避免吃完就平躺
如果你的寶寶很頻繁的吐奶,建議在餵奶後豎抱或斜躺至少15分鐘後才改為平躺,這樣可以減少奶液反流。
6.餵奶後不要立即玩樂
剛吃完奶應該讓寶寶休息一會兒,不應該與寶寶玩樂、逗笑,如果寶寶笑的太多,或是踢腿踢太多,都很容易吐奶。
7.不宜過早添加輔食
因為6個月內的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還未完善,過早添加輔食會增添不必要的負擔,已經添加的,也應該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漸適應,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8.少吃易產氣的食物
母乳媽媽的飲食,直接影響了寶寶的腸胃健康。所以母乳餵養的媽媽要少吃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捲心菜、西蘭花、紅薯、甜食,以及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9.關於奶瓶
很多時候寶寶喝著喝著奶就涼了,喝了過涼的奶粉,會引起嘔吐、腹瀉等情況,暖奶器、奶瓶保溫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奶瓶開孔要適中,如果開孔過小,寶寶在用力吸吮時,就會導致空氣與奶水被一起吸進去;如果開孔過大,寶寶來不及吞咽,易被奶水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
10.更換特殊配方奶粉
如果你的寶寶乳糖不耐受,喝奶後就會出現吐奶、厭奶、大便酸臭、泡沫便、脹氣、屁多等乳糖不耐受症狀。
奶粉餵養的寶寶,需要更換無乳糖奶粉,母乳餵養的寶寶,需要在餵奶前服用乳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