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10-23 韓天琪
前不久,清華大學首次舉辦了長聘教授聘任儀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所致賀詞中說:「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祝賀大家在清華大學以長聘教授的身份從事第一等職業。」
關於長聘教授,2014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准《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實施。其中,為了建設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兩校均提出實施「預聘—長聘」制度。作為一項高校教師的選聘制度,類似的制度在發達國家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對於我國來說,「預聘—長聘」制度該如何實施?
「預聘—長聘」制度激發創新活力
「預聘—長聘制度借鑑了國際上,特別是美國的一些經驗。」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國梁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美國,新任大學教師入職之後有五六年時間的考察期。「這期間由學校提供一定的支持,保證新任大學教師有一定獨立啟動科研的條件,在考察期結束之後,通過考核的新任教師即進入長聘序列,無固定期限的合同,這是美國大學的通行做法。」
楊國梁說,從效果來說,這項制度可以充分激發年輕人的創新活力。「這項制度通過5~6年的時間考察年輕人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達到比較高的標準。給了年輕人獨立做科研的條件,能夠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創新潛能。」除此之外,制度將一段較長時間作為考察期,可以保證年輕人不受短期考核的壓力和幹擾,潛心去鑽研一些重大問題,爭取做一些原創性比較強的成果。「這也是這項制度的優勢所在。如果沒有這項制度,考核評價太過頻繁,確實容易導致大家更急功近利。」
「預聘—長聘制度的好處就是不給教授們很大的考核壓力,給他們充分的研究和教學的空間。這項制度之所以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實現,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和高校在向這個方向發展,應當說有自己的可取之處。」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範先佐強調。
關鍵在於具體實施辦法
楊國梁坦言,相對我國來說,預聘—長聘制度的執行還在於具體的做法。「清華大學作了這方面的嘗試,但形成一個廣泛長效機制的做法還有待明確。從預聘到長聘的考核機制涉及到評價問題,這是這項制度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美國大學這項職能的履行者是教授會。國外的知名科學家和教授是基於自己的學術信譽和聲譽來進行同行評議的,相對較客觀。國內如果想履行好此項制度還是要將著重點放在如何提高評價的公平和公正上面,如果在這方面可以有相關的制度保證,對於年輕人的評判會比較公平。」
「國外對長聘教授也有一些激勵的方式,即使拿到長聘教授之後,教授們『捧上了鐵飯碗』,學校也會有很多激勵的方式激勵這些人持續作貢獻。」楊國梁說。
不過,在這項制度實行的範圍上,楊國梁認為應區別對待科研機構和大學。「以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實驗室為例,其行政人員按照公務員管理,科研人員一部分按照公務員管理,一部分是合同制人員。與大學不同的是,科研機構可能不太適合預聘—長聘制度。」
這種區別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定位是有關的。「大學的三個職能是培養人才、前沿探索和服務社會。」楊國梁解釋到,大學的研究更偏向基礎一些,帶有很強的探索性和風險性,更適合採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去自由探索。而國立科研機構往往研究的目標性很強,考核方式也是目標完成度,「從性質上來說更偏向應用研究,目標導向更強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定位與研究性質的不同也導致了其人員管理和評價方式的區別,「基礎研究適合更寬鬆一點的環境。」
如何與世界一流高校定位接軌
「預聘—長聘制度更加適合世界一流高校的定位。」楊國梁認為,大學需要一批堅持科學精神、堅持真理的人,「科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要有一部分人存在於水平比較高的大學。如果沒有長聘制度來保證,這些人的學術自由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
不過,楊國梁和範先佐都認為,這項制度不適合普遍地在各個高校推行。「在頂尖高校,水平比較高的科研人員拿到長聘資格之後更有可能有學術上的追求,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是有積極意義的。從試點的角度來講,可以選擇一些水平較高的大學。」楊國梁建議。
範先佐則認為,這項制度雖然在發達國家有了成熟的經驗,但「我國各個高校的情況不一樣,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清華和北大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正在試行這項制度,但在其他高校實行的效果有待考察」。範先佐認為,清華和北大等頂尖高校比地方院校對頂尖人才有更強的吸引力。而在很多普通高校,目前採取的人才聘任制度是「非升即走」,「比如副教授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升不了正教授就要離開。這種方式可以促進人才流動,合理配置人才資源」。
「教授受聘於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對其是有要求的,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就要達到學校長聘教授的要求。這種競爭性體現了預聘—長聘制度的競爭和公平性。另外,也有助於人才的合理流動,不能在一流高校取得長聘教授資格的大學教師們可以流動到其他高校或者企業等等。」範先佐說。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