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當中,總是不缺少人才,但是天才卻很少見。而即便是天才,很多時候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半路夭折。歷史上這種天才並不少見,比如我們初中課本中的「傷仲永」。而在現代也有許多這樣的天才,有些天才的隕落實在令人惋惜,但是有些天才卻甘願平庸,默默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位「掃地僧」。
天才王曉琮
王曉琮出生於1964年,他從小就聰明伶俐,年僅14歲時,就被北京大學少年班錄取,4年之後順利畢業。而畢業之後,他又被保送到浙江大學數學系讀碩士。但是,在讀完碩士之後,他卻回到了黑龍江老家,任教於哈爾濱理工大學。
王曉琮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天才,在其它學科上同樣非常優秀,尤其是在語言方面。他對英語極為精通,曾經有全英語給學生們上了一堂課。為了到法國交流學習,他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將整本法語詞典背誦完。
而即便是在教學方面,他也可以被稱之為天才。在任教期間,他上課從不帶教材,所有的教學內容都爛熟於心,在數學複雜的計算中,用口算就能算出準確的答案。此外,他還帶隊參加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數次拿到國際一等獎。甚至他不僅在數學上培養學生,還負責競賽學生的英語寫作和培訓。在王曉琮的領導下,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學生,獲得的國際數學競賽一二等獎超過了一百項。
然而,這樣一位無論是在什麼方面都能稱之為天才的人,平常的生活卻非常樸素。看他的穿著,根本不像是一位老師。腳上穿著膠鞋,衣服破舊,一年四季都穿著一件藍色的T恤,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
在吃飯方面也非常樸素,經常只打素菜,每次都將餐盤中的飯菜吃得一乾二淨,甚至還會舔盤子。他的這個形象,與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非常相似。
作為一位大學的老師,再怎麼窮也不可能到這種地步。那他是為何會淪落到成為哈理工的「掃地僧」的呢?
成為「掃地僧」的原因
王曉琮成為一個掃地僧,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他的確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一位浙大畢業的研究生,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得到良好的待遇,而他卻甘願回到哈理工當一名普通的講師。而即便是當一名講師,依靠他的能力,也應該早已經升任副教授甚至教授。他教出來的許多學生其實都已經走上了領導崗位,升任教授,而他其實早有機會。學校早已經提出要給他升職,然而他卻拒絕了。
此外,他之所以生活樸素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工資基本都用於資助幾個貧困的學生了。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對於沒錢讀書的孩子,他卻格外重視,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已經捐助給了幾名貧困學生。
在這樣一個功利至上的時代,如王曉琮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世界上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功名利祿而奮鬥,能夠同王曉琮這樣,甘願平凡,淡泊名利的人卻沒有幾個。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只有功名利祿才是成功的唯一標誌。如王曉琮這樣,在自己的喜歡的領域內發光發熱,同樣也是一種成功。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花花世界迷亂了雙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一輩子都只是按照別人想要的方式活下去,真正能夠像王曉琮這樣活出自己的人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