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般在泳池有什麼樣的表現?是矯健的「運動員」,還是掛著遊泳圈在淺水區撲騰,又或是永遠只坐在岸邊聊天?
反正小編這隻旱鴨子是堅決不會下水的!雖然每次同伴都勸「來都來了」,但本「旱鴨子」照樣「旱」得理直氣壯,畢竟人類對於「水火」的恐懼感是種本能!
也因此對那些「浪裏白條」打心底裡佩服。
浪裏白條:在瀑布遊泳,於海底逃生
古時就有很多水性極佳之人。
戰國時期,有位能在瀑布裡遊泳的人,姓名不可考,只知人人都叫他「呂梁丈夫」。
《莊子·達生》中對他這樣描述:「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黿鼉魚鱉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耐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披髮行歌而遊於塘下。」
孔子行到在呂梁看到一處瀑布,足足有三十仞高,連魚鱉蝦蟹都無力在那遊動。突然看見有一男子在瀑布中,還以為他要尋死,於是趕緊讓自己的弟子去救他,結果發現此人正在塘下開心地遊泳。
《因話錄》中也記載了這樣一位神奇之人:「黃州優胡曹贊者,……善為水嬉,百足檣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又於水上靴品浮。或令人以囊盛之,系其囊口,浮於江上,自解其囊。」
唐朝時,黃州有一名叫曹贊的,他可以從百尺高的桅檣上跳入水中,然後穩穩地坐在水中。他還曾讓人把他用一個口袋裝起來,再把口袋的口繫上,然後丟進江中,結果他竟然能順利從江中脫逃,毫髮無損!
當「水軍」我們是專業的
古時沒有現在這麼完善的下水設備,所以這些善水性的能人異士可不能被浪費了!
首先,他們在戰爭中就大有用處!
根據《管子·輕重甲》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擔心越國來犯,就向管仲請教如何是好。管仲給他出計:「能遊者賜千金。未能用千金,齊民之遊水,不避吳越。」就是說,越國只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水師,我們可以重金培養會遊泳的人,只要我們也有那麼多會遊泳的人,哪裡用得著怕他越國。
此外,還可以從事一些水下的勞動。
現在的珍珠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值錢了,但是在古代,由於物資比較匱乏,而且珍珠的獲取又比較困難,所以珍珠屬於珍貴物品之一,也算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象徵。
所以就有很多以採珍珠為生的「採珠人」。據史書記載,在廣西合浦有盛產珍珠的海域,不少擅長潛泳的「採珠人」可以潛入深海撈珍珠!
在沿海地區,還有很多人會趁著退潮在淺海撿拾海參、海貝,這種人被稱為「海碰子」。
「救生圈」「氧氣瓶」古而有之
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水性再好,也難免有意外。為了避免意外,古時有很多下水工具和防溺水措施。
比如民間玩水時,就會用葫蘆、動物的膀胱或者很輕的木材製成的「救生圈」。
像《天工開物》中就記述過採珠人在下水時會在腰部系一條長繩,如果遇到危險可以搖繩示意岸上的人拉他上岸。還要用一種錫做的環裝空管罩住口鼻,然後把罩子連通用熟皮做的包灌滿空氣掛在脖子上,非常類似如今潛水員背的氧氣瓶,這樣就可以在水下呼吸了。
總之,在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麼完備的水中設備,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於水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