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隨季節不同而定時遷徙。春夏季這些鳥類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生活,秋冬季則會遷徙到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現代社會生活條件好了,旅遊資源豐富。一些老年人也漸漸具備了候鳥的生活習性,他們退休以後,隨著孩子們的成家立業,肩上的擔子終於可以放鬆了,於是悄然形成了一種類似候鳥式旅遊的父母群體。
我是在北方長大的,北方的冬季漫長而寒冷。城市裡的取暖方式是集中供熱,按房屋面積繳納一定
的取暖費。這樣雖然室內溫暖如春,但室外依然是寒風刺骨。賦閒在家的老年人們生活就單調了許多,於是一些相熟的老年人就會結伴去南方過冬。
他們像候鳥一樣每年十月份左右出發,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北方溫度回升以後再回到家裡。他們在南方度過整個冬季,到海南、雲南、廣西等地,租好房子、置辦必須的生活用品安頓下來。然後每天結伴出遊,這些老人大部分超過了70歲。他們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享受旅遊景點半價甚至免費的優惠。每天徜徉在各個景區,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會用微信的還會拍下照片、錄下視頻發在朋友圈裡,會獲得很多人的點讚,以及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出去旅遊的老人們的羨慕。
對於這種現象,身邊的朋友喜憂參半。贊同的認為老年人就應該這樣活,在自己體力尚可的時候,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看遍世上的美景,才能活出自我,將來離世時才會不留遺憾。否認的一方認為父母可以選擇短暫的外出旅遊,畢竟年齡大了,在外面住那麼久,萬一生病或者遇上某些突發事件,子女很難第一時間趕過去照顧,即使趕過去也會有諸多不便。這個年齡的子女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趕到外地照顧,首先要先向單位請假,時間長了肯定不妥。更何況他們也有自己的子女需要照顧,包括愛人的父母也同樣需要照顧。而且在外地照顧患病的老人必然會增加成本,加重經濟負擔。醫保系統還沒有實現全國聯網,異地報銷還受到諸多限制。若接回家裡治療,動輒幾千公裡的路途又要帶著患病的老人怎能不讓人望而生畏?
我的一個同學35歲了,她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候鳥式旅遊。每年十月份去海南,第二年四月份回家。兩個老人退休工資八千多,在我們那個十八線小城市可以生活的很好了。她有一個哥哥離婚六七年了,一個患腎病的女孩歸哥哥撫養,這個女孩的病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病情卻仍不見好轉。她的哥哥在一次事故中左腿落下了殘疾,現在靠送外賣為生。我這個同學生活的也很不容易,老公家暴又不肯離婚。在她懷孕八個月的時候還對她大打出手導致孩子早產,現在七八歲了,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跟外界基本零交流。到醫院檢查後確診孩子患有自閉症,那段時間,她的情緒很崩潰,帶著孩子輾轉各個醫院和心理診所。然而,高額的醫療費和房貸的壓力讓她不得不放棄了治療,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她長時間的治療還丟掉了她賴以生存的工作。
孩子因為患病性格暴躁,動輒打人,學校以考慮其他學生的安全問題為由對孩子進行了勸退,讓她先治療好孩子的病情再來上學。可是這個孩子需要全天候的照顧,她若照顧孩子就沒法工作,不工作就不能維持孩子的基本治療和房貸以及生活中的各種支出。孩子的爺爺早年就去世了,奶奶常年患病也沒法照顧孩子。這個時候能幫得上她的也就只有她的父母,可是當她提出讓父母幫忙照管孩子的時候,父母以自己年齡大了為由拒絕提供幫助,並且說我養大了你們也就盡到責任了,你們的下一代那是你們自己的責任。談及此事,同學苦笑著對我說,話雖不錯,可是聽起來卻讓人冷到心裡。
還有一個朋友小唯,姐妹兩個。父親六年前去世了。母親在走出了親人去世的陰影之後,把每年的越冬之地選在了廣西。並且和一些老鄰居老同事組成了一個車隊。每年待到春暖花開返家之後,便會規劃各種旅遊路線,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帶好帳篷、簡單的炊具,騎上插著三角紅旗的摩託車浩浩蕩蕩的出發,所過之處人人側目。跟團旅遊、出國遊也是經常性的。一年之中也就在家裡兩三個月,其餘的時間都在路上。而她家裡的情況是姐姐、姐夫下崗了,姐夫還有嚴重的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島素。女兒上高中了,高額的補課費和醫療費也是他們沉重的負擔。小唯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母親一年也難得給她打一個電話,不知為什麼就是沒有母女間那種正常的牽掛。
國人的傳統,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最重要的時刻。當有些人為了能買上一張回家的車票而絞盡腦汁的時候,這些旅居在外的爸爸媽媽們,卻選擇在南方這個溫暖之地過年。小唯的姐姐因為不忍心母親一人在外過年,又心疼春節期間昂貴的機票,帶著女兒坐了將近50個小時的火車從瀋陽趕到了廣西北海去陪媽媽過年。而她的婆婆卻因為過年都不能合家團聚而心有怨言,背後跟鄰居指責小唯的母親太能作,太自私,姐姐聽到了竟也無言以對。
我同學的母親和小唯的母親相同的一點就是:她們的想法都很開明,都明白餘生要為自己而活。她們基本不會在經濟上資助有困難的子女,也不願意照料她們的下一代,在子女陷入困境時也大多不會施以援手。她們只想活出自我,在自己體力尚可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去更多的地方旅行。她們會努力鍛鍊身體,學習各種養生知識,買各種保健藥,儘可能的保持身體健康。她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保持健康就是不給子女添麻煩。而我的同學和小唯的看法卻是:她們認可父母的這種想法,也希望她們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也支持父母們出去旅行,只是希望她們不要在外面的時間太久,最重要的也是最實在的是他們希望父母能為他們自己留下一定的養老錢,因為子女的經濟都不寬裕,日子都過的捉襟見肘。這樣,萬一父母哪一天身體不行了躺在醫院的時候,自己不至於面對高額的醫療費而束手無策。
同樣,有這樣想法開明的父母,就會有另外一種傳統的父母。他們為了家庭子女操了一輩子心,每個子女的冷暖在他們心裡就是天大的事情。我堂姐的母親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傳統的家庭婦女。退休後,因為子女工作忙,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的任務就落在爺爺奶奶的身上。孩子們中午在爺爺家吃中飯,放學後在爺爺家做功課,每天晚上是他們最熱鬧的時光,歡聲笑語飄出窗外,哪怕是寒冬也仍然是暖意融融。父母的付出也得到了孩子們殷切的回報,堂姐就是他們最貼心的的小棉襖。因為都住在一個小區,相隔不遠,堂姐對父母的照顧無微不至,兄弟姐妹親密無間。對他們來說母愛就是一個家庭的粘合劑,母愛的平凡與偉大讓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沐浴在幸福之中。
至於我,我支持老年人適度的旅行。你們辛苦了一輩子,也應該照你們的意願度過餘生,你們在旅行中開闊眼界、陶冶性情,即鍛鍊了身體,又能無憾人生。只是,凡事需要適度,過猶不及。家庭條件好的還可以盡情的放飛自我,子女也當然會在精神上和經濟上支持父母,但那些經濟困難的家庭還是要考慮一下子女的承受能力。國人幾千年來都講究中庸之道,所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希望你們在活出自我的同時,也能考慮子女的感受和承受能力;反之,也希望子女能夠體諒父母的這種心情吧,畢竟我們也終將有老去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