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張家口新聞網-張垣人物》頭條新聞以《烹飪大師郭強力推口菜上新高》為題報導了我校烹飪專業優秀畢業生郭強同學事跡。
全文如下:
烹飪大師郭強力推口菜上新高
記者魏民 通訊員 賈煒
在張家口市兩屆口菜比賽中,郭強均獲得金獎,成為張家口市最年輕的烹飪大師。此前,他還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獲得烹飪技能中餐熱菜比賽的金獎。多年來,郭強一直致力於口菜的研發和推廣,希望能把口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郭強,28歲,張家口市最年輕的烹飪大師。
獲評烹飪大師
今年3月,在第二屆張家口市「北宗黃酒杯」地方名菜名點評定活動中,郭強制做的兩道菜品「花開富貴」和「御貢羊肉丸」獲得了金獎。28歲的他還被評為張家口烹飪大師。目前,他是張家口市最年輕的烹飪大師。
郭強在市區一家酒店擔任廚師長。在今年的口菜比賽中,來自全市的200多名廚師參加了比賽,在9名金獎獲得者中,郭強位列第一。口菜比賽分為冷菜、熱菜和面點三項,郭強參加的是熱菜項目。
他的參賽菜品「花開富貴」選用的主料是官廳鯉魚,輔以牛腿瓜、玉米粒、雞蛋和冬瓜皮。「魚去骨,把魚肉片切片兒,加鹽、味精醃漬,用肉錘敲成薄片,一邊敲一邊加生粉,下油鍋炸至酥脆,撒上椒鹽。牛腿瓜雕刻成樹葉狀,雞蛋攤成薄雞蛋餅,切成梳子刀,捲起來做成菊花狀,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狀,這道菜寓意吉祥。」郭強介紹菜品的製做過程。
他做的另一道菜為「御貢羊肉丸」,選用壩上羊腿肉、口蘑和蔚縣貢米。他講道,將羊腿肉剁成餡兒加入口蘑丁,做成丸子,將蔚縣貢米做成小米飯,均勻地將羊肉丸包裹,再次上鍋蒸熱。
「如今,京津等地遊客對口菜特別感興趣,認為口菜食材綠色健康,營養豐富,吃起來更放心。口菜在北京也頗受歡迎,北京市的一些飯店僱張家口人去烤羊排,月工資萬餘元,可見口菜在北京的火爆程度。」郭強說。
省賽奪得第一名
在口菜大賽上獲獎,郭強並非浪得虛名。
從市職教中心烹飪專業學習兩年後,郭強來到北京海澱區蘇州街「白家大院」飯店實習。該飯店以宮廷菜和粵菜為主,他跟著師傅趙新林學藝,趙新林是魯菜「泰鬥」王義均的徒弟。
剛到飯店時,郭強連麵條也不會煮,飯店有一道主食叫「三鮮面」,水開了以後放入麵條,開鍋後再加入冷水,可郭強在沒開鍋時就加入冷水。趙新林師傅嚴厲地批評了他,因為這樣一來,出鍋時麵條就糟了。
郭強跟著師傅學做涼菜、熱菜和面點,實習一個月後,飯店將他安排在熱菜崗位,他給師傅打荷(打下手),在盤子裡擺個花,切個蔥姜蒜等。
和他一起到飯店實習的同學有十多個,工作了一天回宿舍前需要打掃廚房,別的同學用墩布墩地,而他蹲在地上用抹布擦,他總是最後一個回到宿舍。他的認真和勤快,師傅都看在眼裡,願意將一些烹飪訣竅教授給他,譬如勾芡、火候等。師傅休息時,他就上灶炒一些素菜,因為素菜炒起來相對容易。實習期間,郭強進步很快。「現在掌握的一些烹調技法都是在北京學的。」郭強說。
2010年4月,郭強從北京回到學校,畢業前,他被選拔參加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
為了備戰大賽,每天早上六點多鐘,老師帶領學生到菜市場買菜,然後回學校進行烹飪練習。郭強一做就是一整天,晚上七八點鐘才回家。
學校僱了一輛車,郭強和同學們將小冰箱、鍋碗瓢盆等廚具裝上車,提前二三天來到石家莊市參加比賽。入住賓館後,郭強抓緊最後的時間進行練習,比賽順序提前一天抽籤決定,郭強抽到了稍後的位置,這讓他高興不已。
每個地市派4至6名選手參賽,比賽分為熱炒、雕刻、冷拼和面點四個項目,郭強參加的是熱炒項目。
在熱炒比賽中,選手需做兩道菜,其中一道菜為必做菜,菜品的名稱為「鹽爆裡脊」,主要考核選手的刀工。另一道菜為自選菜,郭強參賽的自選菜為「花開富貴」。郭強從未參加過這麼大規模的比賽,在排隊進入操作現場時,他的心咚咚直跳。
四人一撥進行比賽,郭強發揮還算順利,他按照老師平時教的烹飪步驟,將兩道菜的原料切出來後,他先做第一道菜「花開富貴」,之後再做「鹽爆裡脊」。選手將菜品做好後,賽場服務人員將參賽菜品一一端到評委面前,評委們品嘗後打分。讓郭強沒有想到的是,在宣布比賽結果時,他竟捧得熱炒比賽項目的第一名。
郭強獲得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烹飪技能中餐熱菜比賽一等獎。劉延東副總理為他頒獎。
全國大賽獲金獎
在省裡取得熱炒比賽項目第一名後,同年5月,郭強來到天津市南開區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全國各地的選手齊聚天津,每一個省市至少派出2名選手參賽,河北省派出了6名選手參賽。郭強提前三天來到天津,由於原料無法從張家口攜帶,到達天津後,老師帶著郭強等學生到菜市場買菜,進行最後的衝刺練習。
郭強參加的是熱炒項目,全國有70多名選手參賽,比賽前一天,抽籤決定比賽順序和使用的原材料。
比賽同樣分為必做菜和自選菜,其中必做菜為「蓑衣黃瓜」,主要考核刀工。現場為每位選手準備了乳瓜,乳瓜兩面切,一面為直切,每片厚2毫米,切到乳瓜的中間部位。然後再翻過來斜刀切,也切到乳瓜的中間位置,無論直切和斜切都不能將黃瓜切斷,選手在切完後,乳瓜還必須能夠拉開。
比賽中,有的選手將黃瓜切斷了;有的選手雖按要求將黃瓜切好了,但沒拉開。而郭強沒有將乳瓜切斷,而且還能拉開。「為了參賽,我在學校備戰時,切的黃瓜不計其數,到天津幾天,黃瓜切了幾十斤。」郭強說。
另外一道菜是自選菜,有豆腐、牛肉和魚三種原料可供選擇,選手抽籤決定選擇何種原料。郭強抽到了牛肉,做牛肉是他最拿手的,他暗自慶幸。
郭強的自選菜為「玉山毛牛肉」,主料為牛瓜條肉,輔料包括雞肉、冬瓜、雞蛋和美人椒。比賽中最主要的步驟是做牛肉,將牛肉加入鹽等放入高壓鍋中壓制40分鐘後,順紋切成條,用鍋小火幹煸牛肉,利用牛肉的紋路炒制,待牛肉外皮出現薄薄的一層牛肉絲,用雞蛋餅和蒸好雞肉組合成扇形,擺在盤子的一圈,中間放上炒好的牛肉。這種製做牛肉的方法,改變了牛肉肉質老的特點,使牛肉肉質外酥香,內軟爛。
比賽結束後,郭強獲得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烹飪技能中餐熱菜比賽一等獎。
致力口菜研發
其實早在張家口市第一屆口菜比賽中,郭強制做的菜品「張垣四大缸」就被評為口菜金獎、「水晶葡萄」被評為口菜銀獎。與此同時,他還被授予張家口烹飪名師。
為了備戰張家口首屆口菜比賽,郭強開始接觸口菜,白天工作時,他和同事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口菜。晚上回家後,他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張家口的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他還深入到各縣區走訪村民,在尋訪中,他搜集到鍋餅子、黑山藥魚魚等一些深藏民間,尚未被挖掘出來的口菜。
在民間走訪中,他收穫頗多,也增強了研發口菜的決心。
「鍋餅子外焦裡嫩,在民間配素涼湯後食用,這道食品營養豐富,可口味單一,外觀不夠整齊。為此,我進行了改良,以鍋餅子為主要食材,配四缸器皿一起食用,其中第一缸是老湯紅燒肉;第二缸是家燉黑豆腐;第三缸為羊肉燉口蘑;第四缸為風乾肉燴乾菜。「張垣四大缸」主、輔料全部選用張家口地方食材,烹調採用當地傳統的燉製方法,並賦予了菜品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業內有八大菜系之說,但沒有冀菜的身影,冀菜有三大系列,包括承德的塞外宮廷菜、保定直隸官府菜和冀中沿海菜,而沒有口菜的身影。我有一個理想,就是做好口菜,力爭將口菜列入冀菜的序列。」郭強滿有信心地說。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