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狂奔的孩子」到「麥田捕手」

2021-02-21 悅讀館

點擊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


在中國,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有多個譯本,小說原作名《Catcher in the Rye》,多被譯為「麥田裡的守望者」,只臺灣譯本是「麥田捕手」。我以為,相對於「守望者」,「捕手」的翻譯更為準確。我的這個判斷,是在領會小說的主題後作出的。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具體地說,是從「狂奔的孩子」成長為「麥田捕手」,而「捕手」一詞,更能傳達出與「狂奔的孩子」相對立的意思,因而這個成長,也是從「自我」變成「非我」的過程。


上述「狂奔的孩子」等說法,出自主人公霍爾頓的這段話——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看看,「我就把他捉住」!說的不正是「捕手」嗎?這段話裡,有兩個對立的形象:一是「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卻「在狂奔」的孩子,一是發現「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的捕手。主人公自稱是要做個「麥田捕手」,但看過小說的就知,大部分時間裡,他正是那個「在狂奔」的孩子!……跑著跑著,他怎麼就從孩子變成捕手了呢?我以為,這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 麥田裡,有一群狂奔的孩子,和一個捕手。

 

整部小說都是霍爾頓在回憶,說的是他「去年聖誕節前所過的那段荒唐生活」。16歲的霍爾頓是潘西中學的學生,他「一點不肯用功。老是曠課。每次上課從來不準備功課」,還抽菸、喝酒,滿嘴髒話、謊話……總之,不是個好學生。因五門功課中四門不及格,乾脆被學校開除了。這是他第四次被開除。

 

他本可馬上就走。想到父母得知後會大怒,他決定延宕到周三。因為這一天,學校的通知書或已寄到,父母有時間來消化憤怒。現在是周日,他還有兩天多時間呆在學校。這期間,他去見了歷史老師斯賓塞。斯賓塞一面好言勸慰,一面對他批評教育——霍爾頓理解為「可怕的訓話」。

 

老斯賓塞「訓話」時,霍爾頓走神了。他想起紐約中央公園的一個小湖——


我在琢磨,到我回家的時候,湖裡的水大概已經結冰了。要是結了冰,那些野鴨子都到哪裡去了呢?……我在琢磨是不是會有人開了輛卡車來,捉住它們送到動物園去。或者竟是它們自己飛走了?

 

注意「捉住」這個詞!我以為,這仍在說「捕手」。相對於同樣的捕手,這裡的「野鴨子」其實就是「狂奔的孩子」。整篇小說就這兩個比喻,兩個比喻說的幾乎是同一個意思。這是為什麼?之後,霍爾頓在乘坐計程車時,兩次對司機提起野鴨子的話題。這又是為什麼?都留待後面說。

 

未到周三,霍爾頓卻離校了,原因是,他跟室友打了一架。室友叫斯特拉德萊塔,是個帥小夥,且體格魁梧。他倆關係本來不錯,室友因約會還向霍爾頓借外套,及請他幫忙代寫作業等。得知室友約會的女友竟是自己暗戀的鄰居琴時,霍爾頓心態失衡了。

 

霍爾頓問室友:「在埃德·班基的混帳汽車裡跟她幹那事兒啦?」室友答:「那可是職業性的秘密,老弟。」霍爾頓突然打了後者一拳,可是對手太強悍,馬上讓他「躺在混帳地板上了」。這對霍爾頓是個致命打擊,是他後來遭受許多打擊的一次預習。

 

這一次打擊,足以讓霍爾頓改變主意。他決定馬上離校,去紐約一便宜旅館開個房間,「一直逍遙到星期三」。從這時開始,他流連在酒吧、夜總會、戲院、電影院、溜冰場、動物園……開始了他自稱的「聖誕節前所過的那段荒唐生活」。如前所述,是作為一個孩子「在狂奔」,作為一個野鴨子在飛了。

 


▲ 霍爾頓離開學校,流連在酒吧等場所。

打擊接踵而至。一次逛蕩後,霍爾頓回賓館,乘坐電梯時,遇到開電梯的毛裡斯。後者是個拉皮條的。他問霍爾頓,要不要找個小姑娘玩玩?霍爾頓居然答應了。兩人說好價格:「五塊錢幹一次。」小姑娘來了,霍爾頓根本沒有欲望,只跟她聊了聊天,允諾錢還是照給。到了給錢時,小姑娘說是「十塊一次」。霍爾頓當然不肯,仍只付了五元。

 

過了不久,毛裡斯帶著小姑娘來了,非要霍爾頓按十元付帳。雙方爭論,甚至開罵,結果,霍爾頓挨了打:「我話沒說完,他就揍了我一拳。我甚至都沒想躲避。我只覺得自己的肚皮上重重挨了一下。」霍爾頓當時的感覺是,「就像我跟斯特拉德萊塔打架時那樣」,但情況更為嚴重,嚴重到「以為自己快要死了」。

 

下一次打擊是女友薩麗給的。霍爾頓愛的是鄰居琴,一直不敢表露,卻與薩麗周旋。霍爾頓感覺,薩麗不理解他。儘管如此,他還是向後者傾訴——


「我痛恨一切。我痛恨住在紐約這地方。出租汽車、麥迪遜大道上的公共汽車……還有被人介紹給一些假模假式的傢伙……」

 

他還吐糟自己的學校——


「你幾時最好到男校去念書試試。你幾時去試試。」我說。「裡面全是些虛偽君子。要你幹的就是讀書,求學問,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你一天到晚幹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

 

他提出一個出逃計劃:借一輛車去麻薩諸塞和佛蒙特,那兒的風景很美,可住在林中小屋,直到錢用完為止。一旦錢用完,還可以找個工作做做……過些日子,兩人還可結婚。

 

薩麗拒絕了,給出許多理由。霍爾頓很傷心,很受打擊,說薩麗「一點不明白我的意思」。他終於認識到:「即便她答應同我去,我大概也不會帶她去。她不是那種值得帶去的人。」

 

出逃的話題,很容易使人想到野鴨子。那麼,野鴨子為什麼要飛?回到前述霍爾頓與計程車司機霍維茲的對話——


他又把身子轉過來,說道:「那些魚哪兒都不去。……」

「那些魚——那可不一樣。那些魚不一樣。我講的是鴨子,」我說。

「那有什麼不一樣?沒什麼不一樣,」 霍維茲說。他不管說什麼話,總好像憋著一肚子氣似的。「在冬天,魚比鴨子還要難過呢,老天爺……」

魚和鴨子一樣,都面臨冬天的嚴酷環境:在那時,「那個小湖整個兒結成一塊嚴實的冰」,魚當然哪兒都不去,但是,野鴨子也會這樣嗎?

 

▲ 霍爾頓嚮往自由,嚮往麥田。

這裡提出的是環境問題。其實,霍爾頓在跟薩麗吐槽時,說痛恨紐約、痛恨學校那些話,不也是在說環境嗎?野鴨子與湖面結成冰的嚴酷環境,霍爾頓與充滿「假模假式」、「虛偽君子」的學校環境,兩者不正好構成一個類比嗎?說得再明白一點,如同野鴨子受不了湖上的嚴冬,霍爾頓也受不了學校的「假模假式」。

 

我在前面說過,整篇小說就「狂奔的孩子」和「野鴨子」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又是同一個意思。原因其實簡單:它們說的都是霍爾頓,是敘述者霍爾頓的自喻。同時,兩個比喻各有側重:「野鴨子」強調的是飛走,是逃跑,是反叛;「狂奔的孩子」因面對「麥田捕手」,強調的是屈從,是接受,是歸順。這其中,反叛在先,歸順在後;反叛是事件的因,歸順是事件的果。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小說要幾次提到野鴨子。

 

最致命的打擊來自老師安多裡尼。霍爾頓曾說:「安多裡尼先生可以說是我這輩子有過的最好的老師。」安多裡尼確實像個好老師,在霍爾頓拜訪時,他跟學生推心置腹——

「我想像你這樣騎馬瞎跑,將來要是摔下來,可不是玩兒的——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來的人,都感覺不到也聽不到自己著地。只是一個勁兒往下摔。這整個安排是為哪種人作出的呢?只為某一類人,他們在一生中這一時期或那一時期,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或者尋找只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於是他們停止尋找。」 

 

「騎馬瞎跑」不正是「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嗎?這段話裡,安多裡尼直接將霍爾頓定義為「在狂奔」的孩子了。所以我們說,霍爾頓最初是「狂奔的孩子」,是飛走的野鴨子,與作者的原意是非常契合的。

 

同時,這段話裡再次提到環境問題。孩子為什麼狂奔?鴨子為什麼飛?或者直接說,人為什麼尋找?因為有些東西「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而「一個勁兒往下摔」,最終會導致「他們停止尋找」。一旦「停止尋找」,「狂奔的孩子」很可能變成另一種人。

 

繼續說安多裡尼。他要寫下一句話給霍爾頓,是精神分析學家威爾罕姆·斯塔克爾的,希望後者仔細看,並好好保存——

「他說的話是這樣的:『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所以,安多裡尼勸說學生:「你一旦弄清楚自己要往哪兒走,你的第一步就應該是在學校裡用功。你非這樣做不可。」

 

有意思的是,霍爾頓後來睡在老師家,發現安多裡尼有戀童癖。窘迫之下,只有逃離。霍爾頓再遭打擊,老師的話卻在心裡紮根。之後,我們將看到一個反轉。

 

這要說到霍爾頓的妹妹菲苾了。十歲的菲苾「每門功課都極好」,是很優秀的學生。拜訪老師之前,霍爾頓偷偷溜回家,單獨見了菲苾。他告訴妹妹:「我就要走了。我也許先在農場之類的地方找個工作。」注意!這是霍爾頓第二次講到出逃計劃。

 

從安多裡尼家出來,霍爾頓到了菲苾的學校,寫了張便條,讓人捎給後者。他在便條上告訴妹妹,「也許要今天下午搭人家的車到西部去」,並約她在學校旁的博物館見上一面。

 

遠遠地,霍爾頓看見菲苾來了,還帶著一隻大手提箱。他問妹妹箱子裡是什麼?菲苾答是自己的衣服:「我要跟你一塊兒走。可以嗎?」霍爾頓明確拒絕——

「我哪兒也不去了。我已經改變了主意。所以別再哭了,」我說。好笑的是,我說這話的時候她根本不在哭。可我還是這麼說了。「喂,走吧。我送你回學校去。喂,走吧。你要遲到啦。」 

 

反轉在這一刻發生:當菲苾成為「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卻在「在狂奔」的孩子時,霍爾頓則成了那個發現「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的捕手。但我們清楚地知道,霍爾頓自己就曾是那個「狂奔的孩子」啊!所以,就霍爾頓而言,在遭受一次次的打擊後,完成了從「狂奔的孩子」到「麥田捕手」的轉變。

▲ 塞林格於2010年辭世,麥田再無守望者。

作為小說人物的霍爾頓身處二戰後的美國。這次大戰,美國本土幾乎未受影響,還因戰爭消費的刺激,生產獲得極大發展,國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以致中產階級人數激增。霍爾頓就出自中產階級家庭,其父是個律師,「幹這一行的人都很能賺錢」。正因為如此,在浪蕩的兩天多裡泡吧、打的,甚至招妓,霍爾頓都掏得錢出。

戰後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為遏制共產主義思潮,美國政府奉行杜魯門主義和麥卡錫主義,出現相當程度的政治高壓,讓許多美國人產生嚴重的不滿,一些青年人以消極方式進行反抗,他們穿著奇裝異服,放棄學業或工作,浪跡於底層社會……史家稱其為「垮掉的一代」。霍爾頓就是「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倒戴著紅色鴨舌帽的行為,被當時許許多多的青年學生模仿。

 

問題在於,「垮掉的一代」是沒有出路的。用安多裡尼的話說:他們「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尋找註定沒有結果,最終只能「停止尋找」,一如霍爾頓所做的那樣。

 

▲ 霍爾頓讓妹妹去騎木馬。

小說結尾是,霍爾頓說服妹妹放棄出逃,同時允諾自己也會回家。在動物園,看著妹妹騎在木馬上一圈圈轉個不停,霍爾頓突然間「變得那麼快樂」。為什麼會快樂?我以為,因與這個世界達成了和解。

 

回到前面的話題。我們說,《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部成長小說。霍爾頓從 「狂奔的孩子」變成「麥田捕手」,從「自我」變成「非我」,確實可理解為成長。他與世界達成和解,也可理解為成熟。但千萬不要忘記安多裡尼的提醒,成熟的前提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沒錯,是「卑賤地活著」!

 

如此,誰又能否認,成長的別名不是墮落?



為防失聯,分享更多的書與文章。

請加私人微信號tiangb168。或者按一按識別二維碼添加。

相關焦點

  • 我們來看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因其青春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迅速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 麥田捕手
    就比如《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如果讀者處在少不經事的中學時期,成績優異,生活愉悅,他很可能只是借這本書見識了一下外面的世界,打趣其中髒話連篇的同時認為這只是一篇毫無亮點的流水帳,甚至暗下決心不會再讀第二次;    可是如果碰巧這個讀者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和主角一樣的迷茫,只能用暴躁的語言來武裝自己敏感的內心,放任自己或是幻想自己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遊蕩,那麼這本書很大程度上能給他帶來慰藉
  • 兩個時代的麥田守望者
    聖誕節快到了。16歲的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本應與其他同學一起愉快地慶祝聖誕節,卻因為五門功課有四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了。這已經是第四次被開除了,他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放蕩不羈,酗酒……霍爾頓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
  • 高年級孩子必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由於利益關係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強調,思想關係與情感關係退居幕後,思想感情連結所需要的真誠淡漠了,往往可以促進個體利益的虛偽則大行其道。虛偽的作風愈演愈烈,成為商業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特徵。這「真正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霍爾頓自己也說不清楚,他只是覺得和妹妹聊聊天、懷念死去的弟弟是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對他來說是「真正的東西」。這一方面反映了霍爾頓害伯長大,討厭成人世界,希望保護比他更小的孩子,使他們不要受到成人世界的玷汙;另一方面可見霍爾頓並沒有給讀者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在此布了一個未定點,留下了一個「空缺」以待讀者的填補,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對這「真正的東西」作出自己的評判。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4 09:50:3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超
  • 節日快樂——麥田裡的守望者們
    在檢察院,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可以是法庭上捍衛法律權威、懲惡揚善的公訴人,也可以是講臺上和藹可親、播下法律種子的教書先生,他們用盡渾身解數向孩子們傳授預防犯罪、保護自己的法律知識,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法治藍天,讓法律呵護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可能他們的身影看起來有些忙碌,卻讓孩子們倍感親切,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法治副校長,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向這樣一群可愛的人道一聲:「節日快樂!」
  •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作者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客觀又深刻的反應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問題。15、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致敬教師 | 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這些熟悉的話語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回想起他奔波勞碌的身影,他就像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靜靜地陪伴你成長,霍爾頓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
  • 薦讀 麥田裡的守望者
    回旅館時,心裡仍覺得十分煩悶,糊裡糊塗答應電梯工毛裡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十五塊錢到第二天,五塊錢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緊張害怕,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塊錢。後來妓女找毛裡斯來找事,毛裡斯把霍爾頓打了一頓,拿走了他們要的另外五塊錢。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和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
  • 《麥田裡的守望者》: 世上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
    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背景故事    《麥田裡的守望者》,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
  • 關於霍爾頓的理想,或許也是你的理想——《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就是霍爾頓的理想,他想保護那些純潔沒有被汙染的孩子們。因為在他的世界裡虛偽無處不在,就如同我們的一樣。
  • 從躺著賺錢到帶著胃藥跑供應鏈,環球捕手李瀟圖什麼?
    其中,杭州有兩家倒騰出了新玩法,一家是淘寶四金冠賣家肖尚略創立的雲集,還有一家就是李瀟的環球捕手,有別於拼多多利用社交圈做拼團模式,雲集和環球捕手是讓消費者可直接開店,並用抽成的方式促使他們利用社交平臺向他人推薦產品。億邦動力網了解到,雲集和環球捕手為店主提供包括商品、內容、客服、IT系統、培訓在內的後端支撐,店主只要做好與用戶溝通這件事。
  • 三分鐘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第一次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景,正好和霍爾頓一樣,十六歲,在本地一所較好的高中上學。我拿起麥田,因為它屬於經典文學書目,同樣作為成績差的學生,我的內心對這本書也有一種特別的期待,對叛逆的期待。我期待暴烈的反抗,我期待的,正是人們後來所說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所反對的英雄主義。可想而知,我對這麥田的故事有多麼討厭了,整本書都是霍爾頓的逼叨叨,除了他,其他人要不是虛偽、就是呆頭呆腦或者毫無想像力。我匆匆翻過,就和書裡的「每個人」一樣,感覺他幼稚極了。據說塞林格在隱居鄉間時,被接待的數個客人中,有一個是小朋友。
  • 麥田英語說
    今天我就帶著大家測評分析一下麥田英語,讓還沒報課的家長心裡有底兒!看看它更適合哪些孩子學習,值得選擇嗎?
  • 麥田英語怎麼樣?體驗課測評麥田英語上課真相
    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在很早時候就開始接觸學英語,比如這家麥田英語也是不少家長很普遍的選擇,那麼到底麥田英語怎麼樣,課程如何購買,如何收費,我帶著孩子體驗了一番,大致如下:麥田英語怎麼樣?前段時間,一個機緣巧合,在表姐家了解了一個公眾號——麥田英語。那天去她家,她那四歲的小女兒正在看著手機,跟著奶聲奶氣的讀英語。看見這個小女孩認真的模樣,我回家親自了解了一下這個公眾號。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他在小說中,也映射到了這場變故給主人公帶去的心理傷害。塞林格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於1951年,當時塞林格才32歲。與他長期合作的出版社並不看好這部小說,所以,不願意為他發行,塞格林只能選擇與另一家不太出名但是願意冒險出版這部小說的出版社合作。沒想到的是,書一經上市,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銷量步步升高。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致力改善山區孩子教育環境 南京麥客的麥田計劃
    讓山區教師到城裡來學習,這是「麥田計劃」的一部分,也是一群被稱為「麥客」的南京志願者的創意。5年前,一名普通的志願者——莫凡在國內發起「麥田計劃」,吸引了全國數萬麥客的參與,對山區孩子進行捐助。     而這一群南京麥客的創意就是,走出簡單資助的模式,通過改變教育者,來改變被教育者——那些山區孩子。在這些麥客看來,人的改變比一切都重要。
  • 【圖文】守望麥田
    「五黃陸月天,焦麥炸豆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麥收時節,風吹麥浪,一片金黃,每到這個時節都會勾起我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