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也見過太多的案例,當事人的心理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往往就是和他(她)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的。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列舉三種原生家庭,看看這樣的原生家庭是怎麼樣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的。
1、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
父母關係不好勢必就會影響到孩子,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小時候怎麼樣跟父母相處,長大後他就會怎麼樣跟別人相處,孩子會把與父母相處的關係模式內化成一個關係經驗,儲存在自己的潛意識裡。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和感受百分之九十是受制於潛意識的,理性能控制的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此外父母關係不好,家裡的情緒氛圍就會很不好,孩子就容易在家裡感到恐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很難有安全感。
親子關係往往是夫妻關係問題的一個延續,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比如父母關係不好,很常見的現象就是母親會和孩子黏在一起,使得孩子成為「媽寶男」,或者「媽寶女」。
所以在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受父母關係的影響,對於一份好的關係往往沒有信心,此外他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因此通常不願意和別人建立深度關係。
2、 經常貶低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很容易感到自卑,通過諮詢就會發現,這些自卑的人大都在原生家庭裡遭遇過父母的貶低。
原生家庭裡父母有意無意地貶低會是他們自卑的主要原因,當然有的時候,這個貶低也可能會是在他們小的時候,充當他們父母角色的其他撫養者發出的。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馬強(化名),小時候他的爸爸經常打擊他,說他不是個讀書的料,就知道貪玩,那時候他特別喜歡鑽研機電類的東西,可是爸爸總認為他那是貪玩。
他的媽媽也同意爸爸的說法,貶低他生活都無法自理,啥也不會幹,啥也幹不好。現在他長大了,離開了原生家庭,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員,與別人說話的時候,目光總是躲閃,他說他對自己很自卑。
就這樣他的人際關係很不好,下班後經常是一個人在宿舍玩手機,儘管一個人很孤獨,但是也不願意去和別人交朋友。
3、沒有邊界意識的原生家庭
邊界是什麼,邊界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相互獨立、平等存在的,其實在任何關係中,人們都會有兩種追求:
一種是對於親密的追求,另一種是對於疏離的追求。孔子在《論語》中說「近則不遜,遠則怨」,就充分地表達了這種人性的追求。
那我們繼續說回到邊界感這個詞,原生家庭中的邊界意識是對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成員的尊重,特別是家庭中的孩子。
小孩子要去依賴大人,即依賴他們的父母,父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和自己平等的個體,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這會讓他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好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自我會變得強大。
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的尊重,就是承認自己和孩子之間是有邊界的,你是我,我是我,即使我是你的爸爸或者媽媽,我也不能越過邊界,把我的意志強加給你。
這樣長大的孩子,他不僅會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選擇,他也會去尊重他人,這樣他和別人相處起來,就會好很多,人際關係融洽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後總結一下,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裡和父母相處的模式會內化到他的潛意識,影響他成年之後的人際關係。
這三種原生家庭長大的人,人際關係可能會不好,也不好相處:1、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2、經常貶低孩子的原生家庭;3、沒有邊界意識的原生家庭。
希望我們可以反觀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原生家庭,自己的人際關係是不是和諧,有的話,儘量要尋求途逕自我發展,比較育兒先育自己,這樣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才能給孩子創設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