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這2種原生家庭的人,內心自卑,人際關係不好

2020-12-09 心理相先生

在育兒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育兒先育己」,大意是說想要養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把自己成長和發展好,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先解決好。

因為如果父母是帶著問題在養育孩子,就會把問題傳遞給孩子,就算理性上父母不這樣,但是在非理性的潛意識指引下,也會把自身的問題傳遞給孩子。

那今天我們就論述一下,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發生的:

1、孩子和母親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

我經常說一句話,孩子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他與整個世界的關係。同樣在《拿破崙文選》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話,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所以孩子和母親的關係尤為重要。

可是很多情況下,問題也是出在這個關係裡,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麗娟(化名),她工作不順,人際關係好,經歷過婚姻失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她缺乏安全感,內心自卑。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主要問題在她和母親的關係上,小時候她的母親特別沒有安全感,很容易焦慮和抑鬱。

當她出生的時候,她母親的這種心理特徵更加嚴重了,因為她需要依靠別人,可是沒有安全感的她很難信任別人,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

因此她很難去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她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的情緒,以及沒有安全感的環境,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外部環境,就會感到緊張,就會難以信任外部世界。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好,自己不被歡迎,是自己讓媽媽感到不開心,是自己讓媽媽感到焦慮,這樣的感覺就是最初的自卑。

帶著這樣的心理基礎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孩子就很難信任別人,很難和他人建立關係,同是他會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我這個來訪者麗娟就是這種情況,她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根源就是她沒有和母親建立一個信任的、充滿愛的關係。

2、父母之間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

很多時候不在於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多少物質基礎,而在於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怎麼樣的成長環境,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很難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父母關係不好,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

1、 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只會抱怨、指責和憤怒

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孩子就不能學會怎麼樣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只會抱怨、指責和憤怒,而不是好好溝通。

好好說話確實是一種能力,很多人沒有這種能力,這主要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源自於他和父母的關係,孩子是看著父母怎麼樣互動成長起來的。

假如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出現問題的時候就相互抱怨、指責,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就會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他唯一見過的、學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帶著這樣的方法來和其他人相處,很自然地就會出現問題,人際關係就處理不好,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就很難體驗到開心、快樂。

2、父母關係不好,其中一方就會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任何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應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為他自己,去從原生家庭這個狹小的空間走向更大的外部世界。

很多時候,父母關係不好,其中的一方就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中的唯一,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得孩子的生命力限制在這種關係中。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王騰(化名),他的父親和母親關係不好,自從王騰出生之後,王騰就是媽媽唯一的希望,王騰也聽媽媽的話,於是最終王騰成了一個「媽寶男」。

所以當王騰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既沒有發展出能力,也不會和其他人交往,所以他就會感到自卑,長此以往,他就不願意去和別人打交道了,因此他就會過得越來越不好。

最後總結一下,家庭關係可能就是一個人命運的雛形,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自身的心理特質,對養育孩子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俗話說「育兒先育己」,如果父母自身沒有發展好,就很容易把問題傳遞給孩子,使得孩子感到自卑,沒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我們能明白這一點,在養育孩子之前,努力把自己變好。

相關焦點

  • 有這3種原生家庭的人,人際關係不好,很難相處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列舉三種原生家庭,看看這樣的原生家庭是怎麼樣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的。1、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父母關係不好勢必就會影響到孩子,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小時候怎麼樣跟父母相處,長大後他就會怎麼樣跟別人相處,孩子會把與父母相處的關係模式內化成一個關係經驗,儲存在自己的潛意識裡。
  • 內心自卑的人,會用這3種方式來懲罰自己
    內心自卑的人,總是會覺得自己不行,自己不好,這樣的感覺往往是在他小的時候,在和父母、老師等大人的關係裡形成的。比如有個小孩,他的母親經常忽略他的情緒感受,父親經常責罰他,他在學校裡,由於學習成績不好,老師也會貶低他,那麼他長大後就會很自卑。
  • 心理學:這2種原生家庭的子女,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問題
    本文選自「心理相先生」的付費課程《原生家庭心理學》,此為第6節,如對您的成長和發展會有幫助,歡迎購買訂閱。本文作者:相先生,條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討論了原生家庭中,子女的出生順序對其性格有重要影響,題目是,心理學:原生家庭中子女的出生順序,對其性格有重要影響。這一節,我們繼續探討一下,獨生子女家庭、重男輕女家庭對子女性格的影響,因為這2種原生家庭的子女,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問題。
  •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生而為人,毫無疑問我們都有自己的父母,並且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會在一個叫做家的地方長大,那個地方就叫原生家庭。但是並非每一個父母都是基本合格的,並非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的。看看哪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並且社會能力相對比較弱:1、經常批評(評判)孩子的原生家庭一個經常被父母評判的孩子是很難獲得自信的,所謂的評判包括了貶低、打擊等,這些對於孩子的評價是很容易讓他們變得自卑,軟弱的。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每當遇到需要考驗自己能力的事情時,腦海裡的第一反應便是「我不行」。
  • 心理學家:內心越軟弱,越喜歡幹這2種事,這樣的人骨子裡太自卑
    以下是正文部分(這是專欄第5節,共50節,每周更新2-4節,周日前更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人生心理課50講》,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人生解析,以下是本節摘要。如果讓他自己來認知,可能他會說出很多合理化的理由,比如我那是善良,我不與人計較,我是個好人等。上一節我們介紹了內心軟弱、自卑的兩個特徵,今天我們再深入剖析兩個特徵,爭取把內心軟弱、自卑的真實面貌看清楚,唯有這樣,這樣的人才能知道這是不好的,才能放下這樣的防禦,給自我的成長騰出空間。
  • 80%的自卑,源自原生家庭
    關於自卑,但凡是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因為每個人都想過更好的生活,成為更好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自卑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要想解決自卑心理,首先要追根溯源,找到自卑的心理根源,那麼自卑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精神分析領域中,首先強調的是原生家庭,那麼先來看看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禮物吧。
  • 心理學分析:有這3種表現的男人,內心往往很自卑
    一個自卑的人,往往生活比別人更艱難,他們常常要承受著比他人更多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今天我們可以藉助心理學的理念分析一下,生活中有這三種表現的男人,內心都比較自卑。運用心理學的理念分析,一個男人如果突然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中,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這時候往往不是他能力的問題,而是內心深處的自卑在作祟。他是一個不自信的人,長久以來習慣這種心理狀態,有了問題和難關不是想著攻克,而是想著逃避。這是自卑的表現。如果對自己常常又這種表現,說明他自卑程度較嚴重。
  • 這4種原生家庭,最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經常打擊孩子的家庭有一個詞叫「優秀的自卑者」。這樣的人,在別人看來無疑是優秀且成功的,可是內心深處卻隱藏著一種自卑,經常自我否定。姜文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自卑者」。姜文,著名導演兼演員,金雞、百花雙料影帝,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家庭幸福,功成名就。
  • 骨子裡自卑的人常有兩種表現,心理學家:與原生家庭難逃干係
    從小家庭條件不好的她,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做什麼事情都自信心不足,每次領導下發任務時,她都不敢當「領頭羊」,非得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在公司工作5年,一直處在最基礎的崗位。其實,琴琴的行為就是過分自卑,有點妄自菲薄,或許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她的內心總是缺點什麼,沒有辦法做到自信、自立、自強,而像琴琴一樣的情況大有人在,那些骨子裡自卑的人,通常都有兩種表現。
  • 心理學:你在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可能會註定你的性格
    當然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有關於出生順序會對一個人的性格有所影響的說法,比如有俗語中說「老大傻,老二精」,但是俗語並不再我們今天的論述之列。今天我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出生順序,是怎麼影響他的性格的。
  • 《平凡的榮耀》:高思聰的高傲可能是自卑,這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平凡的榮耀》中,高思聰是一個學歷很高的人,自尊心非常強,可能是源自於內心的自卑。有句話這樣說:「你越表現出什麼,內心就越缺乏什麼」。高思聰可能就是這樣的人。小時候,他的媽媽對他管教比較嚴格,讓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沒有太多時間和小夥伴一起玩耍,讓他養成一種很清高的性格。
  • 人際關係不好的人,往往不明白這三點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他人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從而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縱觀那些人際關係不好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往往是不明白這三點。這樣對待別人的態度和方法來自於一個人的成長經驗,和他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一般來說,在他的原生家庭裡,就是對事對人的,我們不妨從下面這個心理諮詢的案例中來看:來訪者李明,四十多歲,是一名工廠裡的技術員,性格內容,基本上沒有啥朋友。
  • 自卑的學生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如何克服自卑變強大?
    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雖然天生性格不同,但自卑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在後天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受影響形成的。
  •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在我的印象中,【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當我步入成年,看到同齡孩子有的我沒有;同齡學生用的我沒有,在此刻,我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內心的自卑情緒也會逐漸湧現。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名詞解釋。)
  • 心理學:總是出現這五種情感,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影響很深
    總是出現這五種情感,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影響很深。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面要試著原諒過去,另一面還要艱難地迎接未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比別人慢很多。總之,他們在各個方面都要比他人慢很多,因為他們需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能夠重新構建新的世界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總是感受到這五種感覺,那麼意味著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很深。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
  • 心理學:原生家庭對你的4大傷害,每一個創傷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和兄弟的家;一個是我們長大後重新組建的,有妻子和孩子的家。第一個家庭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第二個家庭我們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2、影響你的親子關係根據調查發現:親子關係好的原生家庭,孩子會對父母有足夠的信任,遇到事情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不會隨意地批評自己;反之,孩子不信任父母,遇到不好的事情後,會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不被父母知道,因為他們 不問對錯,首先會批評自己。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知乎上有個話題談論「有多少抑鬱症,是父母導致的?」這個話題到現在已經有超過2萬人關注,瀏覽量超過1400萬人。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在心理學中,探討原生家庭最多的學科分支就是精神分析,由於當下心理學開始追求量化以及可證性,所以精神分析在學界的地位有所鬆動。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這其中提到的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指的就是在我們自卑的時候,運用心理學技巧,把自卑轉化為突破成長瓶頸的力量,破繭成蝶,走向自己成功的人生。那麼,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把自卑轉化為正能量呢?自卑心理測試:看看你是否有自卑情結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