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育兒先育己」,大意是說想要養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把自己成長和發展好,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先解決好。
因為如果父母是帶著問題在養育孩子,就會把問題傳遞給孩子,就算理性上父母不這樣,但是在非理性的潛意識指引下,也會把自身的問題傳遞給孩子。
那今天我們就論述一下,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發生的:
1、孩子和母親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
我經常說一句話,孩子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他與整個世界的關係。同樣在《拿破崙文選》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話,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所以孩子和母親的關係尤為重要。
可是很多情況下,問題也是出在這個關係裡,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麗娟(化名),她工作不順,人際關係好,經歷過婚姻失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她缺乏安全感,內心自卑。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主要問題在她和母親的關係上,小時候她的母親特別沒有安全感,很容易焦慮和抑鬱。
當她出生的時候,她母親的這種心理特徵更加嚴重了,因為她需要依靠別人,可是沒有安全感的她很難信任別人,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
因此她很難去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她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的情緒,以及沒有安全感的環境,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外部環境,就會感到緊張,就會難以信任外部世界。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好,自己不被歡迎,是自己讓媽媽感到不開心,是自己讓媽媽感到焦慮,這樣的感覺就是最初的自卑。
帶著這樣的心理基礎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孩子就很難信任別人,很難和他人建立關係,同是他會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我這個來訪者麗娟就是這種情況,她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根源就是她沒有和母親建立一個信任的、充滿愛的關係。
2、父母之間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
很多時候不在於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多少物質基礎,而在於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怎麼樣的成長環境,父母關係不好的原生家庭,很難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父母關係不好,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
1、 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只會抱怨、指責和憤怒
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孩子就不能學會怎麼樣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只會抱怨、指責和憤怒,而不是好好溝通。
好好說話確實是一種能力,很多人沒有這種能力,這主要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源自於他和父母的關係,孩子是看著父母怎麼樣互動成長起來的。
假如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出現問題的時候就相互抱怨、指責,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就會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他唯一見過的、學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帶著這樣的方法來和其他人相處,很自然地就會出現問題,人際關係就處理不好,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就很難體驗到開心、快樂。
2、父母關係不好,其中一方就會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任何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應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為他自己,去從原生家庭這個狹小的空間走向更大的外部世界。
很多時候,父母關係不好,其中的一方就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中的唯一,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得孩子的生命力限制在這種關係中。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王騰(化名),他的父親和母親關係不好,自從王騰出生之後,王騰就是媽媽唯一的希望,王騰也聽媽媽的話,於是最終王騰成了一個「媽寶男」。
所以當王騰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既沒有發展出能力,也不會和其他人交往,所以他就會感到自卑,長此以往,他就不願意去和別人打交道了,因此他就會過得越來越不好。
最後總結一下,家庭關係可能就是一個人命運的雛形,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自身的心理特質,對養育孩子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俗話說「育兒先育己」,如果父母自身沒有發展好,就很容易把問題傳遞給孩子,使得孩子感到自卑,沒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我們能明白這一點,在養育孩子之前,努力把自己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