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三人因吸販毒先後入獄。圖為內蒙古女子監獄安排的親情會面。 本報記者 賽 男 攝
甲卡西酮
編者的話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即國際反毒品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有138個國家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同時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解決毒品問題。
從1992年起,國際禁毒日都確定一個主題口號,以達到國際社會關注和共同參與的效果。今年的宣傳主題與去年一樣,仍然是「青少年與合成毒品」。
□楊麗萍
6月20日,《內蒙古日報》第三版刊發兩則消息,呼市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運輸毒品案件,繳獲冰毒3573.6 克;包頭市警方偵破一起特大跨省武裝販毒案件,繳獲冰毒22.73千克,K粉5000克,海洛因22.35克,麻果49粒,及少量忽悠悠等。國際禁毒日前夕傳來的消息令人興奮,更讓人擔憂:毒品交易如此猖獗,禁毒反毒任重道遠。
毒品家族有哪些貨色?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嗎啡、大麻、古柯鹼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聯合國麻醉藥品委員會將毒品分為六大類:嗎啡型藥物,包括鴉片、嗎啡、古柯鹼、海洛因和罌粟植物等最危險的毒品;古柯鹼和可卡葉;大麻及其衍生物;安非他明等人工合成興奮劑;安眠鎮靜劑,包括巴比妥藥物和安眠酮;精神藥物,即安定類藥物。毒品不僅嚴重摧殘人類健康,危害民族素質,助長暴力和犯罪,而且吞噬巨額社會財富。
2009年6月,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發表《2009年度世界毒品形勢報告》顯示,雖然古柯鹼和大麻等毒品的全球市場處於穩定或有所縮減,但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搖頭丸、冰毒K粉等合成毒品的現象日漸增多,新型毒品的生產與消費正呈現上升趨勢。
新型毒品「浴鹽」是什麼?
前不久,轟動全球的美國邁阿密「啃臉案」造成受害者面部75%被毀,邁阿密警方稱,罪魁禍首很有可能是一種被稱為 「浴鹽」的新型毒品。
據資料介紹,「浴鹽」為新型致幻劑,外觀像洗澡用的浴鹽,化學名稱為甲卡西酮。IUPAC名為2-(甲基氨基)-1-苯基-1-丙酮。「浴鹽」於1928年被首次合成。 「浴鹽」是和冰毒結構非常類似的新型毒品,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甲卡西酮聽起來陌生,但它的「同胞兄弟」冰毒(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卻被人們熟知。冰毒不僅在結構上與甲卡西酮非常類似,而且功能也很相似。
吸食「浴鹽」會導致人體腎上腺素持續數小時極端上湧,人體會處於偏執的恐懼和憤怒狀態。這種看似毫無殺傷力的漂亮晶體狀物質可讓人體極度興奮、精神錯亂,因而很受年輕人歡迎。
專家指出,口服或鼻吸,含有合成興奮劑的「浴鹽」會引致胸痛、高血壓、心跳加速,而其帶來的精神狀態改變,可能會導致恐慌、躁動、極端偏執和妄想、幻覺和暴力行為。
在短暫的興奮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令人痛苦而麻痺的副作用:妄想、幻覺、焦慮、震動、失眠、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脫水、發汗、腹痛、流鼻血和全身疼痛。更加嚴重的是,甲卡西酮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和毒品依賴,過量易造成不可逆的永久腦部損傷甚至死亡。
「浴鹽」藥性十分猛烈。2011年一篇發表在《刑事技術》的研究報告所言,用後可產生「能量爆炸」、「頭腦衝擊」、「身體衝擊」、「思維加速」、「自信增加」和「欣快」等幻想效果,正是這種「奇妙的幻想」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為之瘋狂。
強烈的刺激感從何而來?
這種強烈的刺激感從何而來?是多巴胺作祟。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由大腦分泌,主要負責情慾、感覺,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獎賞效應」。其實人們在戀愛的時候,體內就會釋放多巴胺。而甲卡西酮和多巴胺傳輸,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傳輸都有密切關係。
甲卡西酮、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冰毒)、搖頭丸、K粉、咖啡因等新型毒品,都能通過作用於神經中樞而刺激多巴胺釋放,讓人產生不同程度的興奮感。
迄今無論是根據文獻還是新聞報導,幾乎沒有一種物質帶來的刺激感和毀滅性能與甲卡西酮「媲美」。
由於想過刺激、興奮的生活,這些新型毒品成為煙霧繚繞的KTV、酒吧等娛樂場的「畫龍點睛的上品」;而工作的壓力也促使人們趨之若鶩。很多長途司機為了提神也會吸食,甚至還會發生在高檔寫字樓。
然而,很多人低估了新型毒品的副作用。與傳統毒品的「身體成癮」相比,新型毒品常被認為更容易造成「心理成癮」,並且後果嚴重而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