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第四期: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

2021-02-13 明溪在線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裡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去和不會往哪裡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就常常古為今用,援引古代的歷史事件,巧妙地引入現實,希望人們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明溪在線推出全新系列欄目【以史為鑑】,每期為你帶來一則生動的歷史小故事,望讀者能夠以史為鑑,知得明失。本期【以史為鑑】將為你講述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的故事。

古人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尖銳批評,逆耳之言,越是有含金量的話,可能越難以被接受,能聽進去需要胸襟,能講出來需要膽量。但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說真話的「指揮棒」握在聽真話者手裡。

隋末唐初,就有這麼一個奇特的人物,他既有文才,又有幹才;他曾用優美的文字撰寫了《西域圖記》,詳細刻畫了當時西域四十四國的山川地貌、風俗民情。他歷仕楊隋、宇文化及、竇建德、李唐四家,前後經六十餘載,「年八十,精明不忘」。更奇特的是,他先諂媚逢迎於隋煬帝楊廣,出了不少禍國殃民的壞主意,是一個大佞臣;而降唐後,卻變成了忠直良臣,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諫臣。這個人就是裴矩。

裴矩,山西聞喜人。先以隋朝吏部侍郎的身份掌管與西域諸胡的交易,在他掌管與西域諸胡的交易時,為了招徠胡人,不惜花費巨資。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記載的:「西域胡往來相繼,所經郡縣疲於送迎,糜費以萬萬計,卒令中國疲弊以至於亡,皆矩之倡導也。」

更有甚者,裴矩向隋煬帝建議在東都洛陽舉行規模盛大的元宵慶典,邀請西域各國參觀天朝盛威。於是,在洛陽端門一帶大陳百戲,光樂隊就有一萬八千餘人,整整延續了一個月,花費十分浩大。不僅如此,他還讓外來者在各個飯店白吃白喝,美其名曰:「中國豐饒,酒席例不取值」。時值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方冬季,他命人用絹帛纏樹,卻告訴不明就裡的胡人,此乃「仙晨帝所」。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他導演這齣「盛世」天朝大戲之時,長安一帶,民大飢,百姓流離失所,人畜多有餓死。就連有的胡人都當面質疑:「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以如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對於裴矩的這些作為,士民恨之入骨,稱其為佞人。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就是這個在隋朝被稱為佞人的裴矩,在隋亡幾經波折降唐後,卻做了不少好事,成為唐初良臣。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裴矩以民政尚書的身份上表,對遭受突厥暴踐者給以撫恤,民眾欣然。

李世民對官員的行賄受賄深惡痛絕,想出懲治法:他密使左右用財物試探官員,果然有門官接受了一疋帛。李世民大怒下令處斬。就在此時,裴矩義正詞嚴地批評唐太宗,道:「為吏受賂,罪誠為死;但陛下使人遣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一番話,說得唐太宗點頭稱讚。李世民不愧一代英主,當即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把裴矩敢於諍言直諫的精神大大地表彰了一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也就是說,裴矩在隋朝奸佞而在唐朝正直,並非是性情有變化。如果君主不願意聽自己的過錯,那么正直的人也會變得奸佞;如果君主願意聽真話,那麼奸佞的人也可以變得正直。大臣猶如君王的影子,身子怎麼動,影子就會怎麼動。

在中央黨校2012年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習近平總書記以裴矩為例,強調說真話的「指揮棒」掌握在領導者手中。領導者只有敢於聽真話、鼓勵講真話,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和胸懷,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誠懇態度,方能讓真話諍言蔚然成風。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這麼一句話「能夠聽到別人給自己講實話,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這實在是福氣和造化。」善於聽真話也是一種大智慧。

讀了本則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歡迎在『留言板』分享

【以史為鑑】第三期:「三命而俯」

【以史為鑑】第二期:「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以史為鑑】第一期:「身處脂膏,不能自潤」

來源 | 明溪在線綜合整理 

策劃 | 葉斌

責任編輯 | 葉斌

相關焦點

  • 夏商周——隋、唐、五代時期的工商稅
    前言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時期。隋王朝是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360餘年的大分裂、大動亂的狀態中統一起來的。其間只有西晉和南朝某些時候,經過短暫的政治安定和經濟回升。隋朝開國君主楊堅,原是北周的大丞相,公元581年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國號為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 此小國,是隋唐兩代皇帝的魔咒,如果任其坐大,強唐就變成弱宋
    所不同的是,楊廣比較倒黴,勞師動眾百萬大軍三徵高麗不克,國內百姓因徭役過重怨聲載道,貴族子弟楊玄感舉兵起義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曾經富庶一時的大隋處處農民起義軍的烽煙。高麗戰場不僅是楊廣人生的滑鐵盧,還是大隋國運的轉折點。因為三徵高麗不克,楊廣落得個身死國滅的結局,真是慘到家了。
  • 唐九成宮遺址考古佐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2月24日,記者從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發現了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還黏附有3至4層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
  • 日本通過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端午風俗傳入日本
    日本通過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傳播了中國文化,端午風俗應該也被傳入日本。日本有關端午節活動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611年推古天皇關於「藥獵」活動的記載。據《遣唐使》中記載,早在公元600年日本已經派遣隋使來到中國,雖然在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推古天皇初次派遣的遣隋使是否回到日本,但明確記載了第二次派遣的遣隋使小野妹子於公元607年到達中國,公元608年回到日本。
  • 有格調之佞、高雅之佞,是為「格佞」
    鄭鮮之一貫與劉裕相辯難,本不得為佞,則這裡破除的顯然不是鮮之之佞。劉裕非不知他人「多見寬容」,這一層也無需鮮之來揭破。再試想,鄭鮮之出,他人便不再曲為遜讓乎?甚或效尤,紛紛使劉裕詞窮乎?往古來今,塵中絕無此事,絕無此理。那這裡破除、擱止了誰的媚諛? 如要表彰鮮之不佞,何以要用一個「格」字?
  • 「佞」為什麼用來指小人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成「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等,其中「佞」是現代漢語中的非常用字,學生無論是字形的掌握還是字音的判斷,都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經常會把右上角的「二」寫成「王」或者「工」。那麼為什麼要用「佞」來概括「小人」?二者有什麼關係嗎?佞,是一個從女,仁聲的形聲字。
  • 唐長安城:是一百零八坊嗎?
    |隋大興、唐長安城復原圖| 圖源: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坊,先秦開始稱「裡」「閭」「閭裡」,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南北朝開始出現「坊」的稱呼,隋朝開始正式改稱「坊」,唐代裡、坊稱呼互相使用,長安城以坊為基本單位的格局稱為「裡坊制」。
  • 牛角掛書的李密長大後,成了瓦崗寨的將領,反隋未果
    瓦崗寨在天下反隋人士中取得了頗高的聲望,各路起義軍紛紛來投。隋將裴仁基與兒子裴行儼,率領秦瓊、程咬金和羅士信等人皆投奔瓦崗。李密領導後的瓦崗,擁有一幹名將,並且兵強馬壯,使瓦崗軍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一支反隋力量。
  • 大隋亡於三徵高句麗,也是二世而亡,卻與秦朝是質的不同
    元朝扛過了30年到40年這個高危期,扛到了70年。從1271年起算是98年;從1260年起算是109年。元朝的武力足夠強,所以暴力輸出肯定成功;元朝的秩序有特色,所以秩序輸出勉強成功。從40年到70年這一階段屬於轉型期,但元朝恰恰沒有實現轉型。轉型的主要任務是徵服人心,但元朝沒有做到。高原、草原、東北以及中原,元朝出問題的地方恰恰是中原。所以,元朝屬於轉型失敗。
  • 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隋碑第一——正定龍藏寺碑
    它不僅高大莊嚴,而且書法藝術上向稱隋碑第一,既無北魏的寒儉之風,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隸意,不僅字體結構樸拙,用筆忱摯,給人以古拙幽深之感,而且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它是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在書學之遞嬗上具有頗大影響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夏婧:鈔本《全唐文目》考釋
    劉義慶《歸猿洞記》(十五函第四冊),見明郭棐編《嶺海名勝記》卷一一,所記內容即裴鉶《傳奇》載孫恪妻化猿故事,疑出偽託。督隆《乞立諸葛亮廟表》(十五函第八冊),為三國文[46],見《歷代名臣奏議》卷二八三「蜀後主時昝隆乞立諸葛亮廟,表曰」云云(《歷代名臣奏議》卷二八三,第4冊,第3690頁),疑誤視作後蜀文。史祥《答隋太子廣書一首》(十五函第十冊),輯自《英華》卷六六七,為隋文。
  • 揭秘唐代長安城的前世今生 你家在唐長安啥地方?
    唐長安城示意圖  唐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總體設計和布局的基礎上,新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東西長9.6公裡,南北寬8.6公裡,面積約84平方公裡,城內109個坊似圍棋盤一般規整排列。她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起點,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