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九成宮遺址考古佐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2020-12-25 瀟湘晨報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2月24日,記者從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發現了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還黏附有3至4層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是魏徵《醴泉銘碑》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4月—2020年8月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400餘件。「4號殿址坐北朝南,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據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介紹,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層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外表皆以隱地起突和線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縟的纏枝唐草紋圖案,由嚴謹對稱的葉蔓為構圖單元,上下或左右相連,線條流暢活潑,規整而不顯單調。唐代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增築的部分高約1.5米,主要由夯土構成,起夯自隋代壓欄石(殿北面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舊夯茬。殿面柱礎石尚存有14塊,皆為方座覆盆式,其中8塊尚處於原位,南側6塊皆已因洪水衝刷移位而呈現出傾斜、陷落等狀態,其中一件上刻「杜」字。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臺式殿堂建築。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還發現了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這或許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魏徵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也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這個發現應該就是文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考古專家說。

【來源:三秦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唐代九成宮考古:「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薛仁貴救駕……這些歷史上的大事都發生在唐九成宮。近日,考古人員對位於陝西麟遊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這個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於陝西麟遊縣城,是隋唐時期皇帝避暑離宮遺址。
  • 陝西唐九成宮遺址考古發現「粉壁、塗泥」歷史見證
    中新網西安12月24日電 (記者 田進)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24日公布,考古人員發現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以白灰裝飾,是「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証。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於陝西麟遊縣城所在地,是隋唐時期皇帝避暑離宮遺址。
  • 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銘》
    在麟遊,有號稱「離宮之冠」的九成宮遺址博物院,院內樹木參天、花團錦簇,古樸幽雅、氣勢恢宏,碑亭豎立著被稱為「三絕」碑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引得國內外眾多書法家來此頂禮膜拜。>在九成宮碑亭,九成宮醴泉銘碑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唐王朝遺留在九成宮遺址上的一座耀眼豐碑。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院、張載祠、紅光溝航天工業遺址、周公廟、龍門洞石窟、九成宮遺址公園等等,這離不開我市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和落實。「十三五」期間,我市積極實施文物保護項目,累計投資3.4億元,實施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秦公一號大墓保護大棚、北首嶺東崖保護工程、申新紗廠舊址建築保護修繕、張載祠古建修繕等各類文物重點項目38個。
  • 考古2019︱隋唐考古:從長安到邊陲,從考古走入隋唐歷史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經過五次考古發掘,終於弄清了其平面形制與分期,從隋至宋,應天門遺址可分三期,唐代高宗時期,出現雙向三出闕,北宋時期的規模最大,三出闕的形制獨特(《河南洛陽市隋唐東都宮城核心區南部2010~2011年發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1期)。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高清大圖賞析含釋文 墨客書院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唐九成宮醴泉銘》,作者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青年時曾為道士,後參加隋末李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起義失敗後,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魏徵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知名,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大師,卒溢文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 洛陽考古重大發現!時隔千年,玄武門遺址「重現天日」
    歷史上曾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時隔千年「重現天日」。1月12日,考古人員正在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該遺址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探明玄武門遺址的建築形制、確切位置和沿革變化,理清了應天門、玄武門等宮城建築群的空間關係,並發現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變化特點和遺址遷移方向
  • 夏商周——隋、唐、五代時期的工商稅
    前言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時期。隋王朝是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360餘年的大分裂、大動亂的狀態中統一起來的。其間只有西晉和南朝某些時候,經過短暫的政治安定和經濟回升。隋朝開國君主楊堅,原是北周的大丞相,公元581年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國號為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 【話洛陽】玄武門遺址現真容,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河南志》記載:「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玄武門北曰曜儀城。」《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宮城)北面二門,中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
  • 【以史為鑑】第四期: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
    本期【以史為鑑】將為你講述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的故事。古人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尖銳批評,逆耳之言,越是有含金量的話,可能越難以被接受,能聽進去需要胸襟,能講出來需要膽量。但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說真話的「指揮棒」握在聽真話者手裡。
  • 一探究竟:宋代土司古墓與宋代官窖遺址是否有所聯繫
    文|歐陽千裡,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還原一段歷史並不容易,不僅僅需要史料、傳說,還需要考古的佐證。2014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社會公布重要的階段性考古成果,在遵義市城郊發現南宋時期播州第14世土司楊價及其夫人田氏的墓葬,距今接近800年。無獨有偶,2016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往古鎮酒業釀酒遺址進行考古學考察,給出窖池年代為宋代晚期的鑑定。
  • 《九成宮醴泉銘》出版:唐太宗的事,魏徵的詞,歐陽詢的字
    唐太宗的事兒,魏徵的詞兒,歐陽詢的字兒,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版本是根據上海圖書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仿真精印而成的珍藏本。10月29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了新書首發座談會。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二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9月4日,記者來到唐太宗昭陵實地探訪。 考古揭開神秘洞窟謎團 貞觀十年(636)長孫皇后病逝後,唐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當時選取九嵕山險峰造陵,從山下到山腰的墓室之門,要經由「懸絕百仞」的棧道才能到達,造好之後拆去棧道,顯得孤聳回絕,雄渾巍然,更顯帝王氣魄,並且可以防止盜掘。
  • 高句麗遺址考古發掘與遼東地區古代歷史研究
    尤其是漢至唐六個多世紀的時間段內,高句麗控制下的遼東地區缺乏文獻記載。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對鴨綠江、渾江流域高句麗山城、墓葬遺址的發掘,為這一斷代的遼東歷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遼東地區的古史資料較為匱乏的狀況下,想要獲得新的研究資料,就必須依靠田野考古調查與研究。尤其是高句麗時代的古史研究,一方面高句麗作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缺乏確切詳實的史料;另一方面也在本地區留下了為數不少的考古遺址,給本地區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 陝西考古遺址新發現:西安遠古時期或有野生鱷魚出沒
    2017年1月1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2016年鎬京遺址考古發掘收穫,遺址中間一灰坑裡發現的12塊鱷魚骨板,為這樣一幅水澤汪國景象提供了佐證。灰坑裡首次發現鱷魚骨板鎬京遺址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西北。鎬京遺址發掘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開始,2012年至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連續進行考古發掘。
  • 唐長安城:是一百零八坊嗎?
    |隋大興、唐長安城復原圖| 圖源: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坊,先秦開始稱「裡」「閭」「閭裡」,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南北朝開始出現「坊」的稱呼,隋朝開始正式改稱「坊」,唐代裡、坊稱呼互相使用,長安城以坊為基本單位的格局稱為「裡坊制」。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中新網梅州5月25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廖偉軍 張炳鋒)記者25日從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將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真實的考古是什麼樣子?網友對此十分好奇。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唐太宗在安西設置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但安史之亂後,唐太宗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又名「羅布淖爾」,尉犁因「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肥美的湖泊」。十九世紀末,瑞典探險家為了進行考古調查,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挖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烽火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