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2月24日,記者從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發現了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還黏附有3至4層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是魏徵《醴泉銘碑》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4月—2020年8月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400餘件。「4號殿址坐北朝南,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據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介紹,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層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外表皆以隱地起突和線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縟的纏枝唐草紋圖案,由嚴謹對稱的葉蔓為構圖單元,上下或左右相連,線條流暢活潑,規整而不顯單調。唐代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增築的部分高約1.5米,主要由夯土構成,起夯自隋代壓欄石(殿北面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舊夯茬。殿面柱礎石尚存有14塊,皆為方座覆盆式,其中8塊尚處於原位,南側6塊皆已因洪水衝刷移位而呈現出傾斜、陷落等狀態,其中一件上刻「杜」字。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臺式殿堂建築。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還發現了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這或許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魏徵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也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這個發現應該就是文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考古專家說。
【來源:三秦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