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當你總想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時,當你總是想獲得一種自我存在感時,是無法理解「少就是多」的深刻內涵的。堅守「少就是多」的理念,實質上是一種對於他人的尊重與理解,以幫助他人可以在簡潔的氛圍中激發出更多的暢想與創新。——純道題記
密斯·凡德羅建立了一種當代大眾化的建築學標準,他的建築理念已經揚名全世界。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於德國亞琛,過世於美國芝加哥,原名為瑪麗亞·路德維希·密夏埃爾·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國建築師,亦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
童年的時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維希·密斯。青年時,他在父親的雕塑店裡工作,後來搬到柏林加入了Bruno Paul的工作室。接著1908年到1912年間,密斯在彼得·貝倫斯的設計工作室工作了4年。彼得·貝倫斯的工作環境影響了他對那個年代設計理論與德國文化是否能夠結合的一些看法。
青年時的密斯已經是一個慎重、沉默的思考者。他發現自己具有一些設計的天分之後,就決定將原先的名字之後,加上了凡德羅姓氏,而捨棄了原先平凡的瑪麗亞、蜜夏埃爾等字。凡德羅這個姓氏的拼寫模仿貴族的姓氏。
改名之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業。為德國的上流階級設傳統德國建築與室內設計。當時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卡爾·弗裡德裡希·申克爾。
特別是卡爾所慣用的寬廣比例、立方體容量般的設計手法,還有散布的、折衷的經典空間配置,讓密斯感到到這是一個建築世紀的轉折點。
與柯布西耶一樣,密斯在1908-1911年間與著名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一起工作,並從中學到了相當多的東西。後來,他又採納了包浩斯建築學派的風格,並繼承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遺留的風格。
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隆納博覽會建的德國館僅存在5個月,沒吸引很多注意,但被拆除25年後被譽為大師傑作,於1985-86年間在巴塞隆納重建。他於1937年移居美國,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爾學院(後改名伊利諾工學院)建築系主任。
密斯·凡德羅堅持「少就是多」的流通空間設計哲學。大片的透明玻璃,簡約的結構體系,似開似閉的空間印象...在他手中設計出來的建築猶如山谷吹來的風,讓人一下子有了一種清新的感覺。
密斯常常說:建築與形式的創造無關。誠然,密斯的建築藝術依賴於結構,卻又不受結構的限制。
在他設計的作品裡,你幾乎見不到任何一件多餘的東西,沒有雜亂的裝飾,沒有紛繁的色彩。
單是這種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和簡單通透的細部設計,就足以讓人產生嚮往的心理。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當重視細節,用他的話說「細節就是上帝」,這歸功於他父親對其技術的教導。
雖然他從未受過正規的建築學習,但他很小隨其父學石工,對材料的性質和施工技藝有所認識,又通過繪製裝飾大樣掌握了繪圖技巧。
同時,他用極為大膽、簡單和完美的手法進行設計,將建築學的完整與結構的樸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密斯並不是特別關注裝飾原料的選擇,但是他特別注意室內架構的穩固性。像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勒·柯布西耶一樣,密斯也特別重視將自然環境、人性化與建築融合在一個共同的單元裡面。
由他所設計的郊外別墅、展廳、工廠、博物館以及紀念碑等建築均體現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密斯也重新定義了牆壁、窗口、圓柱、橋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設計理念。
作為鋼鐵和玻璃建築結構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築觀點和藝術特色,也影響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領域中都起了相當的作用,他在自傳中說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
在芝加哥伊利諾工學院工作之際,由他設計的湖濱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時代的建築天才。
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裡從事設計工作。
「少就是多」,這句話的含義你可以很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大師最有意境的東西往往不是塗滿筆墨的畫幅,而是在於那一大片空白之中。
當「少就是多」從密斯口中說出來時,當然沒有東方人悠閒與怡然,有的只是德國人的嚴謹與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築藝術依賴於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它從結構中產生,反過來又要求精心製作結構。
"Less is more",密斯對他的學生如是說,「我希望你們能明白,建築與形式的創造無關。」
巴塞隆納的德國館是這樣一個例子,在這件德國用來參加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展品中,你絕對見不到任何一件附加於建築之上的多餘的東西,沒有雜亂的裝飾,沒有無中生有的變化,沒有奇形怪狀的擺設品,有的只是輕靈通透的建築本身和它裡外連續流通的空間。
與此相類的還有1954-1958年建於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
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樓無疑是紐約最精緻的建築之一,這種精緻不是來自樓裡樓外充斥的雕花線腳,而是來自其精巧的結構構件,茶色玻璃和內部簡約的空間。
在二十世紀以前,建築形式在受到結構限制的同時也受到當時的建築擁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築的各種形式中,繁多的裝飾件,龐大的結構體是其統一象徵。
只有當新的結構技術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時,建築才會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二十世紀是鋼的世紀,電的世紀,當鋼鐵和玻璃廣泛應用於建築之前,一批思想先進的建築師走在了運動的前列。
無疑,密斯正是這樣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於這樣一種環境而產生的。在密斯的建築中包括從室內裝飾到家具,都要精簡到不能再改動的地步。
我們無從得知密斯是在怎麼樣的靈光一現之下找到了這句現代建築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總之,現在它影響我們這個世界已經七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