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級沒有英語課」何以讓家長很著急?)
錢女士的孩子在南京月苑小學上一年級,新學期開學拿到新書,對照課表的時候,她發現「沒有英語課」,再看看周邊的小學都有英語課,家長群裡炸開了鍋,大家說,「不管學校開一節課也好,或者說老師教的好不好,就因為這個是義務教育,感覺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南京市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國家課程計劃,英語從三年級開設,一二年級不作要求,各個學校可根據各自情況開設。不過,家長們還是「很著急」。(9月5日《京華時報》)
儘管國家課程計劃裡「不作要求」,但擺在家長面前的現實卻是「一二年級沒有開設英語課的小學,南京並不多」。如果從素質教育視角來看,這恐怕也算是難得的案例。然而,也要看到,正如報導裡所言,英語課的設置與否,各個學校擁有自主權,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場地、一個是師資。因而,南京一二年級沒有開設英語課的學校,恐怕更多都是受制於客觀條件之下的被動選擇。據報導,南京月苑小學是用「生命安全」取代了英語課,但家長似乎並沒有為課程設置的微創新而點讚,反倒是一味計較學校沒有開設英語課!
設身處地地替這些家長想想,幼兒園階段就已經開始接觸英語,很多孩子還在培訓機構報名學英語,可是到了小學一二年級就突然得停頓兩年,這很可能意味著,幼兒園階段的英語積累怕是要前功盡棄,家長倒不是出於疼惜錢財,關鍵是,南京絕大多數孩子在一二年級就有英語課,而只有一部分學校直到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這一比較,課堂上要比別人足足少學兩年時間!這差距也太明顯了,這不就是人們常常所說的輸在起跑線上了麼?家長對此能不著急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有的家長因為沒有開設英語課而將孩子轉學,是能夠理解的。
站在家長的立場上,他們應該都接受過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對於應試教育當是深有體會,應試教育的諸多弊端,他們是最清楚不過了,在內心裡他們恐怕是很擁護國家課程計劃的。可悲哀的是,「輸不起」的心態,勢必讓他們無法輕鬆接受「人有我無」的現實。誰都只能在詬病之餘,因為深陷應試教育這個扭曲的卡槽中而不得不服從現實。
可不是,家長確實很反對甚至反感奧數,但還是要把孩子往奧數班送;雖然同情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但還是把周末的課外班安排得滿滿當當;儘管擁護素質教育,可一旦學校重視「素質」了,就開始擔心會影響主課的考試成績,即便是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嘗試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也不免讓家長有患得患失之憂。比如,不久前,河北涿鹿縣教科局長郝金倫在全縣中小學推行的「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家長的反對聲中被全面叫停,其個人也以辭職表示「抗議」。
應試教育改革,已然是個正在破解的時代課題。但在堅硬的現實沒有被實質性觸動之前,家長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扮演著現實秩序最堅定的維護者的角色,因為,他們更歡迎整體性的、系統性的全面推進,不然,「微創新」背後就可能是一群「很著急」的家長。
(原標題:「一年級沒有英語課」何以讓家長很著急?)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