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剛彈琴的時候,一個朋友和我說,她兒子的班級,一年級大概有三分之一小朋友彈琴,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堅持在彈的就只有兩三個。
這算是給我打了預防針。
我們學琴比較晚,孩子六歲多一點,一年級的時候正式開始。開始的一段時間,融融還是挺上心的,可是慢慢的,新鮮勁兒過了,難度上去了,彈琴就變成了需要我督促的事,似乎我不逼著她,孩子就不想往前走,當然衝突也越來越多。
這樣的情況斷斷續續的持續了一年,我痛定思痛,這樣下去不光琴練不好,說不定親子關係也毀了。
我找了一個時間,和孩子總結了一下目前她的時間安排和平時練習的情況,尤其表揚了她做的好的地方,然後我告訴孩子,從今天開始,我不再提醒你開始彈琴,也不在旁邊看著了。
孩子有些不相信,問我:是真的麼?
我說是的,這是你選的興趣班,你要為自己負責,但是如果你不能管理好自己的練習,我就要收回你的自主權。
圖片來自頭條
孩子很興奮,向我保證她會好好管理自己,於是我們就開始了新計劃。
我們設置了一個過渡期,女兒周日上課,過渡期是每周五她彈給我聽,大概兩個月,後面就是完全自己練習,上課直接對老師交代。
說實話,讓孩子自己彈,效果肯定不如家長在旁邊看著,只要我不在旁邊,孩子就會偷工減料,尤其是懶得摳細節,就是一遍遍從頭彈到尾。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就是當時屏住,過後找個時間,和她總結一下這段時間做的好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和她強調,有問題的地方要有針對性的重點練習,不然我就收回自主權,這樣下次就會好一些。
慢慢我發現,孩子練琴比原來主動了,雖然經常彈的磕磕絆絆的,但也是在花功夫,因為她珍惜她來之不易的權力(不用一遍彈琴一遍聽家長在耳邊嘮叨),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所以回課的質量老師認為還不錯。
當然,我和女兒之間為了她彈琴發生的衝突也越來越少,又回到了原來母慈子孝的生活。
所以,要想孩子興趣班能夠持久,我總結出的第一個經驗,就是家長要找時機從「監工」的位置上退下來,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儘早讓孩子自己做主。靠逼著孩子練琴不是長久之計,孩子有自主權,也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第二,表揚還是批評?
以前有很多次,如果我覺得女兒的練習沒達到效果,我都會強硬的和她說,你彈的有問題,練習的不認真,某個地方要重來一遍。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女兒慢慢轉過身來對著我,臉色嚴肅,雙手交叉在胸前,一副自我防禦的狀態。
我當時很受觸動,我知道女兒這樣的狀態就算她覺得我說的對,也不會彈好的。我反思了一下,其實女兒有很多做的好的地方 ,但是我好像都在習慣性的挑毛病,她一彈琴我就不知不覺站在她對立面上去了。
於是我就真誠的稱讚她做的好的方面,然後說,如果那個地方你注意一下就更好了。
我專心觀察女兒的表情,女兒雙手放下來,嚴肅的表情消失了,臉上又恢復了笑容,高高興興的又開始彈,曲子質量完成的也很好。
圖片來自頭條
這件事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意識到女兒彈琴時,我往往習慣了挑毛病,如果孩子彈琴總是收到負面反饋,當然會影響孩子繼續練琴的興趣。
當然我也不贊成虛假的稱讚,或者哄著孩子彈琴。家長要有真誠的態度和一雙能欣賞美的眼睛,能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鼓勵欣賞孩子,遇到孩子有問題,也能夠真誠的指出。
只要孩子信任家長,平時能從家長那裡得到鼓勵,知道家長和自己是一夥的,就可以更好的接受家長的意見。有了這樣的信任,家長和孩子就會形成一股合力,孩子也會更有力量去面對困難。
第三是,遇到困難的時候,是需要家長支持的時候。
今年老師和融融制定的計劃是考上音的七級,老師認為這是孩子跳一跳能夠到的目標。融融從去年開始參加考級,我們主要是以考促學,希望培養孩子更加嚴謹的學習態度,平時一直很重視基本功、樂理以及音樂欣賞方面的訓練。
結果因為疫情,大概有四個月的時間是線上教學。線上學習效果有限,所以到了六月份重新回到教室上課的時候,考級曲子不夠熟練,還有手型的問題、指法的問題、節奏的問題,一下子都冒了出來。
融融開始有些氣餒,覺得問題太多了無從下手,好在老師很溫柔,給融融制訂了具體的改進方案,那段時間我也給了融融很多心理支持,有微小的進步就鼓勵她。
有一次融融回課,老師給了很積極的反饋,回來的路上融融開心的對我說,媽媽,一開始我覺得老師對我的期望太高了,但後來我發現,我是能夠做到的,這種感覺很好。
任何興趣班都有遇到瓶頸的時候,鋼琴、遊泳、繪畫等等,學習的過程都要經歷某種程度上的痛苦。
孩子感到困難痛苦的時候,正是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能覺得孩子犯難就是懶惰,覺得這是態度有問題,站在孩子對立面上,逼著孩子出活兒。
家長要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學習樂器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陪孩子度過低谷。一旦孩子突破瓶頸,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就能感受到突破自己帶來的快樂,這樣的可勝任感累積下來,就變成孩子自信心和驅動力的堅實來源。
第四,大方向的興趣引導,讓孩子真正對音樂感興趣。
我認為孩子彈琴,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把樂器學習中最美好、最讓人享受、最和生活相關的部分挖掘出來,讓這些美好吸引著孩子往前走。
學習樂器很苦,但同時也應該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如果孩子只留下痛苦的感受,那真是大大的遺憾。
樂趣的培養,需要營造一個環境。
我們一般吃飯的時候或者晚上臨睡前,就把喜馬拉雅打開,找一些合適的古典音樂資源,當做背景音樂。
圖片來自頭條
我和女兒一起看過很多音樂類紀錄片,比如交響樂的故事、偉大的作曲家、古典音樂之都、聆聽音樂等等,女兒教過我樂理(用的《認識樂理》這本美國教材),疫情開始每周一次周末家庭音樂會(一般就是女兒鋼琴獨奏,我們欣賞),平時也會去線下欣賞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反正都在儘量創造機會帶孩子去接觸鋼琴後面廣泛的藝術,把音樂和生活結合起來。
所以女兒學琴,一直都沒有特別枯燥。練琴很苦,但同時,她也有機會接觸音樂裡最美好和讓人享受的那一面,就好像有一顆遙遠的指路星,吸引著她往前走,我想這也是女兒鋼琴進展比較順利的很關鍵的原因。
當一個孩子能得到家長的鼓勵和支持,能夠在樂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對音樂、對藝術的美有更多的理解,投入的時間精力越來越多的時候,他自然會對自己學習的樂器有一份牽絆,不會輕言放棄。
而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用耐心和智慧,讓他們從小培養受用一生的興趣。這樣,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們可以用音樂表達自己,把音樂變成最好的朋友,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撫慰他們的心靈,陪伴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