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既離不開、也需要各種情緒。恰當的情緒,恰如其分的對情緒的感知會帶領我們走進多姿多彩的體驗。
前兩天我看了一個電視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其中有個環節是讓參與嘉賓們一起跳森巴舞,一開始大家認真地跟著老師學習舞步,帶著因不熟悉而產生的拘謹,逐漸地大家發現舞步並不複雜,情緒與狀態都漸入佳境。
當你嘴角上揚、露出牙齒時,就已經開始有點舞動的感覺了;而當你逐漸放下羞澀,全情享受音樂並有節奏地舞動時,就離那種感覺又近了一步;再之後,當你的身體完全放鬆,將自己自然地融入到音樂聲中,你體驗到的就是舞動的綻放以及忘我的喜悅。
在生活中,我們既離不開、也需要各種情緒。恰當的情緒,恰如其分的對情緒的感知會帶領我們走進多姿多彩的體驗。反之,模糊的情緒會讓人產生乏味感,也會將我們與這個世界中的美好隔離開。
情緒健康應該是我們每個個體的必修課。為此,我們在教育戲劇課程中也設置了專門的主題——「情緒」。憤怒、生氣、恐懼……種種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情緒,我們一一去體驗、了解、釋放、接納。
在課程中我們會發現,當孩子需要重現自己憤怒的場景時,一部分孩子立刻猶豫了,孩子會將這些不愉快的情緒歸為不好的。
而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情緒都是一種語言,都將帶著一些信息來與我們溝通,所以根本無好壞之分。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明白這一切,角色扮演就是最好的媒介。我們藉助《生氣湯》這個故事,讓孩子體驗故事中的種種不愉快:
霍斯想不出一道題的答案;
霍斯收到了一封情書:
霍斯被奶牛露露踩了一腳;
珍珠阿姨代替媽媽來接我放學……
當孩子們藉助故事中的角色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時,他們是不是感覺到更加安全了呢?是的,他們可以安心地將自己的憤怒表達出來,因為這一刻孩子既是故事中的霍斯,也是那個被勾起怒火的自己。
當孩子們置身於這個角色中,他們不用擔憂自己的行為應不應該,他們在扮演角色、做了這個角色可能會採取的行為時,又滿足了自身的渴望,並且從中獲得了釋放。這也是我們設計這堂課程的初衷——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憤怒,了解這份情緒的來源,不再隱藏壓抑自己的憤怒,坦坦蕩蕩地將它釋放出來。
當然這並沒有結束,和自己的情緒做過溝通之後,一定有個禮物在等待著孩子們:我們一起熬了一大鍋生氣湯,之後一起舞動來慶祝——慶祝我們勇敢面對自己的情緒,慶祝我們在憤怒之後收穫的那份平靜。這是一次能量的轉化,也是課程中一個帶給孩子滿足、喜悅的收尾。
在教育戲劇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僅在課程設置中能看到孩子的情緒,我們還能看到他們在與同伴之間相處、交往時產生的各種情緒。而這些情緒真實反應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情緒的反應模式。
比如:「被人不小心地碰撞到,立刻感到被傷害了,憤怒立刻爆發。」
比如「沒有找到心目中的夥伴做搭檔,就生氣地要離開,不想再上課了。」
……
也許你會用敏感幫助孩子迴避這個話題,但不得不承認,這時兒童情緒的脆弱性在於:他們很容易感到不安或不滿,而且一旦出現不安,他們的思維也會發出一個錯誤信息,孩子會把一些常見的行為當作敵對的行為,轉而進行反擊。這種攻擊行為不會幫助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反而容易把孩子引向逃避。
所以,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通過角色扮演,來練習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當孩子嘗試做出友善的回應時,不僅維護了尊嚴,而且體驗到了更多的替代的方法。
走向成熟沒有捷徑,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和它和平相處,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仔細的觀察、反覆的練習,同樣沒有捷徑。祝願我們一起走在成長的道路上,一邊覺察一邊練習,真正做到「我的情緒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