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2020-09-07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自私」是一個貶義詞。

自私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經常把自己的開心或者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者損失之上。人們討厭自私的人,因為無私、奉獻才是人們所提倡的道德的、適當的價值觀。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批評他人時也總是會用到「自私」這個詞,自私已然成為人們最反感的幾種特徵之一。

然而這只是狹義的自私,即站在道德的角度對於人們只顧自己而不顧他人的評價。

廣義的自私指的是人們基於個人需要而進行活動,所表現出的一種特點或心理傾向。

從心理學上講,自私是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所表現出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反應,是人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維持種族生存與繁衍而遺傳下來的一種特徵。

從廣義上來說,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然而有些人卻被狹義的自私所綁架,以至於很多時候人們不敢考慮自己的利益,害怕別人說自己自私。

這種情況集中體現在家庭裡面。在人們看來,家人就應該是和睦相處、同甘共苦的,因此時刻為家人考慮、將家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是很多人的守則,無論家人犯了什麼錯,或是造了什麼孽,自己都應該站在他們的一邊。

他們是被親情綁架的人,然而這種親情非但沒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他們自己的生活陷入泥沼中。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兄弟姐妹遇到困難,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給予經濟支持,哪怕自己過得再苦,或者負債纍纍,都要盡到兄弟的一份責任。

他們是傳統的捍衛者,但卻被這種關係束縛了手腳,很多人都因為家人的過錯或挫折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他們看來,一個家庭的完整性比什麼都重要,即使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太和睦,但一碼歸一碼,只要兄弟有難,以前的陳年往事都可以暫時擱置。

他們非常重感情,雖然也捨不得三番兩次地資助他人,但每當這種時候他們腦海中的「親情」兩字就會浮上心頭。

他們一邊對他人感到不滿,一邊又做著與態度相反的事情,所以才說他們是被親情綁架的人。

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很無私,在困難面前,親情大於利益和經濟,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會損失更多。因為成年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是親人,也不可能一力承擔他們的所有過錯。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適當的幫助是最理想的。

無止盡的幫助只會讓別人更加依賴自己,甚至對你沒有感恩之情。

如果說必須要在親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時的自私是人之常情,而不是冷血無情,不要被親情束縛了自己生活的權利。

有些人非常善良,雖然平時表現不出來,但當身邊重要的人出事之後就會表現出來,即「皇帝不急太監急」,他們的著急程度甚至比其本人更甚。

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健健康康的,但病魔總是無情地侵襲我們每一個人,當親人或者朋友生病、出意外之後,我們內心會非常焦急,害怕他們會出什麼事。

但只有那些經歷過多次傷病的人才懂得——急是沒有用的。即使親人病危,即使他們下一秒可能就會病故,但自己已經盡力了,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為他們著急了。

只要自己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自己就不應該有自責的情緒,否則人們將一生都生活在陰霾和絕望之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靜靜地等待親人朋友的康復,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相信我們所愛著的人,他們一定也不希望我們為他們茶不思、飯不香,他們希望我們身體健康,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所以當重要的人出事之後,自私一點,冷靜一點,對他們好,對自己的身體也好。

自私其實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不堪,自私的人是聰明、冷靜的人,說不定還是有大智慧的人。

道德提倡人們無私,指的是人們應該有無私的傾向,而不是要求人們時時刻刻都無私。

換個角度說,我們想要無私,首先就要自私,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健康,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障,又如何才能無私奉獻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自私」是一個貶義詞。自私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經常把自己的開心或者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者損失之上。人們討厭自私的人,因為無私、奉獻才是人們所提倡的道德的、適當的價值觀。在人際關係中,人們批評他人時也總是會用到「自私」這個詞,自私已然成為人們最反感的幾種特徵之一。
  • 保持自私一點,才是和男人相處最正確的方式
    在情感生活中,異性之間相處真的是一門學問,兩個人關係太近了容易出現問題,兩個人關係太遠了又覺得不太對勁,只有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彼此才最感舒適。愛情需要相互的付出,兩個人若是能夠處的長久,一定得需要相互之間無私的愛。
  • 心理學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個特點:不夠「自私」
    這其中最可能的就是抑鬱症和強迫症。 為何會不斷討好? 其實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就是不夠自私、太過善良的表現。他們往往由於自己的自卑和安全感過低,而渴望換來關注和愛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的天性,當個體在嬰幼兒時期,就會由於必須依靠成年撫育者存活,自身的無能和撫育者的強大在對比之下就會讓嬰幼兒產生自卑感。
  •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他
    愛孩子是本能,但以愛之名來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利,就會變成孩子最重的懲罰。與其過度保護孩子,不如讓父母學著「自私」一點,不僅輕鬆自己,也能成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把獨立做事和獨立解決問題變成孩子該做的事,他才不會依賴父母。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些特徵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特的,我們通常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很少能夠了解別人的內心在思考什麼。社會中,有的人更能表現出親社會行為,而有的人卻極度自私自利,只喜歡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幾乎沒有人想要跟這樣的人交朋友,跟他們打起交道,只會傷心又不討好。
  • 如何正確的對待自私自私也有好壞之分,知道哪些自私是好是壞嗎?
    很多一說到自私就認為是貪婪、爭權和殘忍,自私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品質。然而,我們的生活之所以不盡人意,最後別扥憤世嫉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自私。在過度的謙虛、草率的順從於別人的意願,而非我們自己的意願。那麼問題是,自私的程度還不夠。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三個特徵
    馬克思說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既無私又自私的,他既能夠滿足自己,同時又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主動付出。 自私在我個人看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因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會以自我為中心。
  • 丁克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
    但是有人認為丁克家庭是一種非常自私的生活方式,為了自己活得更輕鬆放棄了繁衍後代的責任,使社會老齡化加重,從而增加社會負擔。丁克家庭是反人類發展進程的自私行為。那麼丁克家庭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呢?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男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些特徵
    其實,這位讀者的男朋友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極度自私的男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2個特徵。一、控制欲越是自私的人,他的控制欲也就越強,因為他很難去考慮他人的感受。強烈的控制欲望會促使他去支配別人,想要別人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這些人是不道德的,更是十分自私的。這類男人本身有一定的自卑情結,在滿足自身控制欲的時候,他們會得到滿足,但是這種滿足恰恰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
  • 疫情過後,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建議收藏】
    疫情過後,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建議收藏)人生最貴的是平安,平安是金錢買不到的財富,唯有平安才是幸福。每個人務必對身體好一點,健康一點,快樂一點。一起來看看人生最正確的生活方式,收藏起來吧。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與萎縮,還會造成頸肩腰椎的過度勞累,因此,多走路、勤活動,才是健康之道。05偶爾懶一點生活那麼辛苦,偶爾想懶一點是正常的,更何況,懶還有許多的好處,有時候懶一點反而更健康、快樂!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專心做一件事,也叫靜心做一件事。因此對清淨心的認知,在不同的場合解釋也有所不同。一、什麼是清淨心?在生活中。當耳不旁聽,眼不旁視,心不著外,專心做一件事時,有時,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勞累,這就是清淨心。而佛家講的清靜心,最圓滿。
  • 前蘇聯知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這才是音樂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
    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曾經闡述過這樣的一個道理,對音樂節奏感的感知屬於積極認知與體驗音樂的重要情緒與能力表現。為此,家長們應當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通過美的音樂產生的節奏,展現音樂情緒當中的情感內容。
  • 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
    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一起被關進了畜欄裡。王爾德說過:過自己的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請尊重別人的生活,哪怕與自己認可的截然相反。
  • 《以家人之名》陳婷是最自私的媽媽?知名教授給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正確答案:不是。在觀眾的印象中,陳婷絕對是最自私的媽媽,自己打麻將把兩個孩子鎖家裡,女兒發生意外後,陳婷大罵年幼的凌霄,把全部的責任歸咎於兒子。後來,撇下年幼的凌霄獨自遠走高飛,卻在發生車禍後,又恬不知恥的要求凌霄盡贍養責任。各種道德綁架幹涉凌霄的生活、各種卑鄙手段不讓凌霄回國、最後逼得兒子抑鬱了還不肯罷休。
  • 以下表現的孩子看上去很自私,卻能最快過上好日子,家長別添亂
    起碼按照我三四十年的生活經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截然相反。▲自私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之前就有心理專家表示,自私才是人類保持正確的心理態度。如果說自私的孩子哪裡最讓家長放心?怕就是兩點了:不肯吃虧,從不討好。倘若家中是女兒,這兩點已經足夠她淘汰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糟糕男性了,還能避開為家庭奉獻終身的崎嶇人生路。找到幸福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表面上一般是不計較的,但有這幾個特徵
    文|心理諮詢師木子銀有很多人認為,自私的人,就是指那些斤斤計較的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特別小氣,因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因為一點小利益,搶的是你死我活,這類人特別討厭,也經常被扣上「極度自私」的帽子。心理學家表示:「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這只是浮於表面的淺度自私」,一個真正極度自私的人,根本不會用這麼低端的手段。郭先生是公司裡的骨幹,這次公司準備提拔一批中層人員,到總公司裡面擔任重要職位,此次崗位競爭最有可能勝出的只有郭先生、方先生和劉先生三位成員。
  • 丁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到底是極度自私,還是活的太明白
    「不婚主義」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都市生活中一道「風景」。與此「比翼齊飛」的還有另一道「風景」---「丁克」的生活方式:夫妻雙收入,有生育能力,卻選擇「自願不生」的無子女家庭。選擇「丁克」這種生活方式的理由可謂五花八門。
  • 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接種疫苗產生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結論1: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變得自私,接種意願降低拒絕接種疫苗的心理動機:對自己的自私行為產生的結果保持過分樂觀的態度在接受牛津大學專訪時,參與該實驗的牛津大學Savulescu教授指出,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都普遍支持一種觀點
  • 中國式父母的自私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步
    3、引起孩子超限反應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一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而且據她描述,每天,她爸爸都要跟她說當天花了多少錢,然後特別跟她強調要好好讀書,才不枉他花的這些錢!她卻因此非常討厭讀書,初中時期經常逃課,最後以輟學告終!
  • 心理學家:主要看父母的離婚方式
    婚後生活過得不好,很多人都會考慮是否要離婚,但是大多數人也只是想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怕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傷害。那麼父母離婚到底對孩子是好是壞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兩種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快樂,心理也更健康。一種是家庭生活幸福、父母沒有離異的家庭。一種是家庭矛盾激烈,但父母已經離異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