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自私」是一個貶義詞。
自私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經常把自己的開心或者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者損失之上。人們討厭自私的人,因為無私、奉獻才是人們所提倡的道德的、適當的價值觀。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批評他人時也總是會用到「自私」這個詞,自私已然成為人們最反感的幾種特徵之一。
然而這只是狹義的自私,即站在道德的角度對於人們只顧自己而不顧他人的評價。
廣義的自私指的是人們基於個人需要而進行活動,所表現出的一種特點或心理傾向。
從心理學上講,自私是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所表現出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反應,是人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維持種族生存與繁衍而遺傳下來的一種特徵。
從廣義上來說,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然而有些人卻被狹義的自私所綁架,以至於很多時候人們不敢考慮自己的利益,害怕別人說自己自私。
這種情況集中體現在家庭裡面。在人們看來,家人就應該是和睦相處、同甘共苦的,因此時刻為家人考慮、將家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是很多人的守則,無論家人犯了什麼錯,或是造了什麼孽,自己都應該站在他們的一邊。
他們是被親情綁架的人,然而這種親情非但沒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他們自己的生活陷入泥沼中。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兄弟姐妹遇到困難,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給予經濟支持,哪怕自己過得再苦,或者負債纍纍,都要盡到兄弟的一份責任。
他們是傳統的捍衛者,但卻被這種關係束縛了手腳,很多人都因為家人的過錯或挫折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他們看來,一個家庭的完整性比什麼都重要,即使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太和睦,但一碼歸一碼,只要兄弟有難,以前的陳年往事都可以暫時擱置。
他們非常重感情,雖然也捨不得三番兩次地資助他人,但每當這種時候他們腦海中的「親情」兩字就會浮上心頭。
他們一邊對他人感到不滿,一邊又做著與態度相反的事情,所以才說他們是被親情綁架的人。
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很無私,在困難面前,親情大於利益和經濟,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會損失更多。因為成年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是親人,也不可能一力承擔他們的所有過錯。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適當的幫助是最理想的。
無止盡的幫助只會讓別人更加依賴自己,甚至對你沒有感恩之情。
如果說必須要在親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時的自私是人之常情,而不是冷血無情,不要被親情束縛了自己生活的權利。
有些人非常善良,雖然平時表現不出來,但當身邊重要的人出事之後就會表現出來,即「皇帝不急太監急」,他們的著急程度甚至比其本人更甚。
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健健康康的,但病魔總是無情地侵襲我們每一個人,當親人或者朋友生病、出意外之後,我們內心會非常焦急,害怕他們會出什麼事。
但只有那些經歷過多次傷病的人才懂得——急是沒有用的。即使親人病危,即使他們下一秒可能就會病故,但自己已經盡力了,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為他們著急了。
只要自己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自己就不應該有自責的情緒,否則人們將一生都生活在陰霾和絕望之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靜靜地等待親人朋友的康復,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相信我們所愛著的人,他們一定也不希望我們為他們茶不思、飯不香,他們希望我們身體健康,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所以當重要的人出事之後,自私一點,冷靜一點,對他們好,對自己的身體也好。
自私其實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不堪,自私的人是聰明、冷靜的人,說不定還是有大智慧的人。
道德提倡人們無私,指的是人們應該有無私的傾向,而不是要求人們時時刻刻都無私。
換個角度說,我們想要無私,首先就要自私,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健康,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障,又如何才能無私奉獻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