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兩節課把《古詩二首》學習完了。原本以為:孩子們早已經把兩首古詩完全背誦了,課堂上的學習應該會很輕鬆!但是沒想到,即使兩節多的時間裡面孩子們還是沒有完全掌握字詞,讀懂詩意,讀出感情。
在昨天孩子們學習完課文之後,今天早上課前檢測,練習冊批改,發現孩子們對這一課知識掌握得特別弱。今天沒有進行新課,而是停下來複習了。現在將孩子們的問題,整理下來,希望對看到的孩子和家長有幫助。
生字相對簡單,組詞需要多幫孩子積累詞彙量
兩首古詩中的生字,無論是需要會認讀的還是需要書寫的,都相對簡單,需要注意的是「廬」和「爐」,可以用擴詞並反覆讀的方法,讓孩子在詞彙中理解字義,當然,也可以結合偏旁區別識記。
「爐」和「煙」的火字旁,需要注意書寫筆順:第二筆是短撇,第三筆是豎撇。「黃」注意第八筆「豎」往上要出頭。
「依」、「盡」、「掛」不太好組詞,孩子們課堂上能說出的詞語不太多,要多增加些常用詞給孩子多讀一讀,記一記。
古詩要讀好節奏、讀懂詩意,讀出情感來。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登鸛雀樓》的第一句是作者登樓所看到的,其中「白日依山盡」是遠看,「黃河入海流」是近看,而第二句是作者登樓所想到的,也是全詩最富有哲理的一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最常見的考點,就是「盡」的意思:消失,以及欲的意思:想要,千裡目的意思:看到更遠的地方。
《望廬山瀑布》「香爐」是指香爐峰,「生」寫出了煙霧繚繞的美。「掛」寫出了瀑布的高、直、陡。「飛」寫出了瀑布的水流急。「三千尺」是虛數,誇張地寫出了瀑布的氣勢壯觀。「疑」是懷疑、好像,「九天」是指天的最高處。
雖然我們課標不要求孩子必須說出準確而完整的詩意,但是課後題有呈現,考試也會有考查。孩子們不理解詩意,大多是對詩的語言表達形式不熟悉,以及對詩中的個別字詞意思不理解,個別字詞意思理解了,整句理解起來難度也就降低了。
當然,理解要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
課後語用拓展要儘可能豐富,同學之間分享後要讀背、積累。
課後題最後一題,是將兩字的詞擴展為四字詞語,孩子們反覆讀之後,很快就能發現規律。四組詞語讀背之後,要讓孩子自己試著創作幾組這樣的詞語來。孩子們很快就能說出很多,比如:天氣,天高氣爽;是非,物是人非;山水,山高流水;先後,先來後到。這樣豐富而好記的詞語來。
古詩的學習向來是老師們的難題,尤其是低年級的古詩,學得多了拔高,學得少了無法應對測試和中高年級的需求。從今天孩子們的測試和練習題情況可以看出,即使已經會背誦了,孩子們仍然有很多知識沒有掌握。總的來說,讀準字音、讀好節奏停頓、讀懂詩意、讀出情感,是基本的要求,只不過每個年級側重點不同。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語感和接受能力,在老師教學的基礎上給予孩子一定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