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個繼保工人成長為全國勞模和國網工匠,總有人問我,怎麼成長的?我想也沒啥大道理,就是把簡單的事重複做,重複的事用心做。」這句樸素的話黃新民常掛在嘴邊。
黃新民,新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繼電保護工作負責人。他24年如一日,始終紮根基層,致力於新疆電網繼電保護事業的創新與發展,他用自己的堅守助力電網改革,成為常規變電站向智能化變電站變革的參與者。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先後榮獲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勞動模範、「國網工匠」等多項榮譽稱號。
發現問題是成果 解決問題是創新
「黃師傅,您當時是怎麼想到要研發這套配網防誤系統的,它現在就是配網站房設備現場發生誤操作的神器……」徒弟徐浩問道。
「我當時也沒有多想,就是工作期間發現配網站房設備現場沒有統一標準的防誤閉鎖系統,容易發生誤操作等重大事故,我就想著能不能嘗試著改變……」黃新民回答。
黃新民1996年參加工被分到了繼電保護專業,該專業在電力行業內相對較難,當時很多人都勸他換專業,可年輕氣盛的他不願服輸。
黃新民(左一)給青年員工講解繼電保護專業技術問題
為了快速成長,黃新民每天不僅在現場勤學好問,下班後更是刻苦鑽研,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靠著這股好學的「鑽」勁兒,工作沒多久的黃新民在一次新疆電網繼電保護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榮獲個人一等獎。這一次,他真正的從一名寫寫劃劃的「書生」,變成了一位利落幹練的繼電保護技術「小能手」。
也正是這樣,遇到難事總喜歡自己鑽研,並想方設法解決去解決的恆心和毅力,才將他鑄就成了一名「工匠」,並始終在創新的路上發揮光和熱。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問他創新是什麼,他總是這樣回答:工作中發現問題是成果,解決問題就是創新。
在他的帶動和鼓勵下,同事們都喜歡在閒暇之餘,「搗鼓」些日常工作相關的難題。為了鼓勵大家多創新,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專門以黃新民名字命名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創新工作室共累計完成75個創新課題的研究,獲得國家專利5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這也是烏魯木齊供電公司11個創新工作室成果的一小部分。
毛偉明董事長在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創新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近年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始終以找準戰略目標與公司發展的結合點,聚焦烏魯木齊能源高質量發展,用創新做引擎,加強科技攻關,推動電網轉型升級,服務企業智慧管理、智慧運營和智慧生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及電網裝備技術水平,支撐企業改革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烏魯木齊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能源轉型和民生改善。
厚植人才沃土 為創新注入源泉
「如果按照這個方案實施,雖然能解決現場問題,但不便於操作,我們得換種思路。」這是黃新民與創新工作室青年員工日常交流探討的常態。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近年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將發展基點放在人才創新上,倡導「發現問題就是能力,解決問題就是創新」的理念,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勵創新的舉措,將職工創新工作室設在班組,讓工作室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影響和帶動職工提升技術水平,同時組織創新競賽,把職工吸引到創新工作中來,促進成長成才。
黃新民也正是秉持這一理念,始終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和經驗分享給團隊成員,還編制了20餘種培訓教材廣為傳播,作為兼職培訓師,他的足跡遍布全疆。
黃新民(左一)帶領青年員工開展220千伏變電站技術改造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烏魯木齊2次面對疫情,雖然部分工作受疫情影響,但人才培養一刻都不能放鬆。於是,素來靦腆、含蓄的黃新民化身成「主播」,利用線上辦公軟體搞起了「直播」,為全疆近3000名繼電保護專業人員開啟了多時段的培訓課程。
為了讓「直播」能吸引更多「粉絲」,黃新民可謂是做足了「功課」,課件裡除了相應的理論知識外,還穿插了很多親身實踐案例,有效避免了課程的枯燥乏味,使參與培訓的人員身臨其境,現場感極強。據統計,2次疫情期間黃新民共進行線上「直播」40餘次。
目前,烏魯木齊供電公司有近60%的80、90後青年員工,都是黃新民的徒弟。「針對徒弟們的教學,我一直採用『既要帶技術,更要帶思想,技術更提高,身體和靈魂更健康』的『兩帶三更』方式,讓青年員工茁壯成長。」黃新民說。
為了培養出更多的骨幹,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創新了「3個營」人才培訓梯隊,即新兵營、骨幹營和工匠營,黃新民擔任了「工匠營」營長,4名徒弟入選了「骨幹營」,17名徒弟加入了「新兵營」,該公司通過「全民賽+精英賽」培訓競賽模式,為基層的創客們提供了迎風奔跑的廣闊舞臺,讓他們一展風採。在該模式的培訓下,2019年黃新民的4名徒弟在國網繼電保護競賽裡取得團體第十,個人前30名的好成績,兩名徒弟獲首屆國網新疆電力「十大工匠」,為公司的創新發展注入新源泉。
專心專注 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位於烏魯木齊八鋼工業園區內220千伏鋼東變電站隔離開關升級改造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黃新民除了承擔現場安全作業的「把關人」之外,也是技術攻堅的帶頭人。
「4月2日,我們在對鋼東變2號主變進行檢修時,收到主變本體電纜絕緣破壞導致直流接地的告警信號,幸虧黃新民一直堅守在施工現場,才能快速消除隱患。」該工程現場工作負責人王喆說,若直流接地故障不儘快消除,將為電網穩定運行帶來極大的風險。
通常情況下,變壓器的一條直流迴路裡包含幾十條電纜線,每條電纜線又包含很多電纜芯,若要快速在多條電纜線中準確定位故障點的位置,需要現場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員。於是黃新民不負眾望花費了3小時,不僅精準定位了故障點,還將16米的故障電纜線更換完畢。據王喆介紹,如果將此次消缺工作交給缺乏現場經驗的工作人員來處理,預估會花費近8小時的時間,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按期高效高質量完成項目的風險。
「只要現場有黃師傅『坐鎮』,大家心裡就莫名的踏實。」在烏魯木齊供電公司不止一個人這樣評價他。
黃新民檢查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
記得1998年9月,220千伏電爐變電站33千伏濾波裝置引進了一批國外進口保護裝置,隨機附帶了近2000頁的英文安裝技術文件。英語成了大夥的「攔路虎」,大家覺得這「洋貨」是塊啃不動的「硬骨頭」。
就在大家都不想接這「燙手山芋」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黃新民主動接下了這項工作。為了不耽誤工期快速完成「洋設備」的安裝,我每天對照著英漢詞典,一個詞一個詞地查找,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甚至是通宵。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黃新民成功突破了「英語關」,翻譯出了中文版的安裝技術資料。可能是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感染了全場的參與者。在拿到中文版的安裝技術資料後,全體安裝人員卯足了幹勁兒,一鼓作氣,每天作業10幾個小時,歷時15天完成該設備的安裝,為當年的「十一」國慶節獻了禮。
作為技術帶頭人,黃新民總是很少待在辦公室,他不是在工作現場,就是在趕往現場的路上。他憑藉著對專業技能的專心專注,成了新疆電網繼電保護的「定海神針」,只要是繼電保護出現了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起他。
信息來源: 黨組宣傳部,國網新疆電力
責編: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