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症、拖延症和強迫症常常被網友戲謔地診斷為「窮、懶、賤」,甚至被很多人當作「時髦」或有趣的標籤,拼命往自己身上貼,卻忘了真正的強迫症患者活在什麼樣處境之下。
左右睫毛數量要一樣,兩杯水要倒得一樣高,兩隻鞋要一樣齊,甚至懷疑自己:我會不會去殺人?
2010年,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78%的強迫症患者有侵略性念頭:怕自己是個連環殺手,哪天就把爸媽給殺了,怕自己跟動物性交,怕自己是個壓抑的戀童癖……所有這些念頭都在他們腦子裡翻滾。
害怕自己哪天真的失控,他們選擇了自殺。瑞典心理學家訪談了36788名強迫症患者,研究結束時1.48%的患者已經自殺了,11.68%的人試圖自殺過,女患者的重複自殺率竟然高達30.3%。
還活著的強迫症患者,大腦就像脫軌的火車,在苦惱、自責、不安中飛速狂奔。
強迫症並不是一種玩笑就可以搪塞過去的「完美主義」,它的致病因素非常複雜,最重要的是,在中國,對精神疾病諱莫如深的我們幾乎堵死了所有強迫症的治療途徑。
或許你遇到過這樣的同事,只有工作才能帶給他成就感,一起工作時,幾乎沒有同情心,只遵從自己的一套行為邏輯,一旦出了岔子,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檢查細節,不斷重複推翻重來。
說白了,就是極端完美主義者。
有人機智地總結出來了:「這不就是處女座嘛!」其實不是的,這可能是種人格障礙,叫強迫性人格障礙,跟你幾月份出生沒有半毛錢關係。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群發病率約為1.7%,而根據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強迫型人格障礙約佔人格障礙總人數的5%。而且他們覺得自己沒病,在追求變態型完美的道路上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影響人際交往?不care的。
這也是強迫症和強迫型人格障礙最大的區別。強迫症是一種從大腦到行為的失控,患者知道自己病了,很痛苦,甚至自我厭棄,嚴重程度遠超處女座的想像。
最可怕的是,你試圖壓制它,但你非但不能控制自己,而且會被不斷湧上來的想法折磨得非常焦慮和痛苦,甚至讓你產生了強迫行為。
又比如重度潔癖。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最多的強迫症症狀就是瘋狂洗手,一天幾個小時洗到皮都破掉,手都出血了,甚至開始影響工作、生活和社交。多數情況下,他清醒地知道洗手根本沒有意義,但就是控制不住,你也不知道他洗手是不是在壓制殺人的念頭。
這樣看起來,強迫症遠遠比強迫型人格障礙嚴重得多,但不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專業的確診。
5-羥色胺是什麼?簡單來說,它是我們大腦內的信使,用來傳遞信號的;水平不足,信號就弱,神經交流時信息一中斷,大腦就會宕機,你就會像卡在半空的旋轉機器,不停地撞擊讓你卡殼的路障,最終誘發強迫症。
為什麼會卡殼?其實,我們每天都像一個循環運轉的機器,會做重複的事情,比如每天刷牙兩次或三次,都是靠大腦裡的一種神經迴路來控制。強迫症患者的大腦,就壞在了這條腦迴路上的突觸受體。
突觸受體其實是兩個詞。突觸,簡單來說就是大腦裡送信的小火車,而受體就是收信人,如果這些受體壞了,就像送信沒有收信人,小火車就會脫軌運轉停不下來,讓你陷入強迫行為,比如,重複地洗手停不下來,因為大腦遲遲沒收到叫停的信號。
光是重複行為也不足以解釋強迫症。大部分情況下,強迫症患者明知道沒有意義,還是遏制不了心中邪惡的衝動,根本原因是在他們的大腦裡,不僅是收信人不見了,小火車脫軌了,連信號站也壞了。
一項針對上海市心理健康中心的研究表明,77%的強迫症患者至少有過一種童年精神創傷。相比普通家庭,他們的家人幾乎不會表達「愛」,娛樂活動少到令人髮指,經常吵架,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常常爆表。
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心智往往不夠健全,更容易被同學朋友孤立,甚至遭受性侵害。而患者本人也一直對父母的傷害耿耿於懷。
簡單來說,童年的創傷越嚴重,患上強迫症的風險越高。
但目前在中國,只有34%的強迫症患者在尋求醫學治療。想治,但醫生不足也是一個問題。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精神科執業 (助理) 醫師共2.77萬人。事實上中國人對精神科醫生的最基本需求在4 萬以上。心理治療師在治療中也不可或缺,但全國僅有約5000名。
加之中國人對精神病的普遍恐懼和諱莫如深,耽擱了很多人的病情,寧願花錢請法師做法,而不願意將孩子送到醫院。一項針對國內某高校1869名學生的調查告訴我們,大學生強迫症的終生患病率非常高,為17.1%。不管是沒意識到自己病了,還是逃避,都非常危險。
正是因為強迫症的致病因素非常複雜,又難以量化,所以至今為止,強迫症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
1954年,有個叫小李的年輕人生活陷入了煩惱。小李懷疑他的妻子被一個編號為67的精神病患者殺死了,但其實,他的妻子是得了精神病自殺身亡,小李自己也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傷,而所謂的「67號病人」就是小李自己。
這是電影《禁閉島》中的情節。電影的結尾,小李的醫生告訴他,如果他還不能清醒過來,就不得不對他進行「道德性措施」了——切除前腦葉白質。
這個手術就是打開你的顱骨,向前腦葉注射乙醇來殺死神經纖維。後來還改進了器具,專門設計了「前腦葉白質切除器」來損毀神經。
最可怕的是傳說中的「冰錐療法」,醫生直接用錘子將一根大概筷子粗的鋼針從病人的眼球上方鑿入腦內,而後徒手攪動那根鋼針以摧毀病人前腦葉。
首先醫生會把你害怕的東西按照引起焦慮的程度分級,是不是有點像打地下城了。在第一層打怪,打了一段時間通關了,通關的標準就是你不再做強迫性行為了,比如說摸到一張不知道哪裡來的看起來乾淨的紙,不會跑去洗手,那就說明你過關了。然後去打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不過一旦中間做了強迫行為,就會被傳送回第一關,重新開始打怪。重複適應,來擺脫焦慮。
強迫症的治療極為漫長,國內強迫症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大概平均要經歷17年。而與之相反的是,疾病的娛樂化。試想一下,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他有強迫症,你是不是呵呵一笑,「處女座」就完了?
你卻不知道,那個深陷痛苦的年輕人,每分鐘都在想自殺。
參考文獻:
1.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2017
2.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university of Exeter,2014
3.Diagnostic Criteria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DSM-5,2013
4.criteria for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s,DSM-5,2013
5.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ons,Sabina Dosani,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 2003, 183 (6) 567; DOI: 10.1192/bjp.183.6.567
6.Michele Fornaro, Filippo Gabrielli, Claudio Albano,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9, Volume 8, Number 1, Page 1
7.Waters, T.L. & Barrett, P.M.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00) 3: 173.
8.Gomes JB1, Van Noppen B, Pato M, Braga DT, Meyer E, Bortoncello CF, Cordioli AV.Patient and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accommoda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14 Aug;68(8):621-30. doi: 10.1111/pcn.12172. Epub 2014 Apr 13.
9.Mathews CA1, Kaur N, Stein MB.Childhood trauma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Depress Anxiety. 2008;25(9):742-51.
10.Caspi A1, Vishne T, Sasson Y, Gross R, Livne A, Zohar J.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ase control study.Isr J Psychiatry Relat Sci. 2008;45(3):177-82.
11.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CASE CONTROL STUDY
Z. Wang, X. Wang, H. Xu, H. Zhang, Z. Xiao,European Psychiatry,Volume 26, Supplement 1, 2011, Page 981
12.Battle against extremes By Wang Hongyi (China Daily USA),2014
13.Li Y1, Marques L, Hinton DE, Wang Y, Xiao ZP.Symptom dimens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CNS Neurosci Ther. 2009 Fall;15(3):276-82. doi: 10.1111/j.1755-5949.2009.00099.x.
14.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15. Li-Chung.et al. Psychiatry research 220(2014),335-341
16.鄭涵之,CSP2016:司天梅教授報告「強迫症的臨床診療及評估管理,丁香園,2016
17.國家衛計委,心理健康大數據,2017
18.An Inner Look into the Minds and Brains of People with OCD.
19.Complete Disruption of the Kainate Receptor Gene Family Results in Corticostriatal Dysfunction in Mice
20.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and regulatory information with a multispecies approach implicates genes and pathway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2017
21.寇長貴,謝冰,史傑萍,孟祥飛,張鳳蘭,孫爽,於雅琴,黃悅勤. 在校大學生強迫性神經症現況調查[J].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5(02):38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