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馬麟,麟一作驎,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南渡後三代居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馬世榮之孫,馬遠之子,生卒年不詳。馬遠是宋光宗、宋寧宗兩朝(1190—1224)畫院待詔,馬麟畫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用筆圓勁,軒昂灑落,畫風秀潤處過於乃父。寧宗嘉泰(1201—1204)間授畫院祗候,頗得寧宗趙擴、恭聖皇后楊氏及楊妹子(娃)稱賞,每於父子畫上題句。在《層疊冰綃圖》中題詩云:「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畫史會要》謂:「麟不逮父。遠愛其子,多於己畫上題麟,蓋欲其章也。」
李迪,《紅白芙蓉圖》是南宋畫家李迪繪製的絹本設色畫,共二幅,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該圖畫紅、白芙蓉各一幅,線描有黃筌畫風的精神。該畫的描寫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餘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宋,佚名 荷蟹圖絹本,設色,縱28.4cm,橫28cm。是宋代佚名創作是一幅中國畫。圖中殘敗的荷葉枯黃斑駁,半浸於水中,一隻團臍雌蟹揮螯伏於葉上。潺潺流水中生長、飄浮著紅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葉片邊沿均已泛黃,顯示出時已臨秋,金秋時節,正是蟹美膏肥之時,荷葉的頹勢與雌蟹的鮮活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刻意求真,荷葉用雙鉤夾葉法描繪,葉之葉筋、斑紋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筆縝密嚴謹。此圖畫面意境生動,題材別出新意,為宋人寫實畫作的典範。
宋 佚名 晴春蝶戲圖 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冊頁 縱23.7cm,橫25.3cm 本幅無款識。鈐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原載《四朝選藻圖》冊,舊籤題「李安忠作」。裱邊鈐「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 圖中繪體態雍容華麗的鳳蝶、嬌小素淨的粉蝶等蛺蝶15隻和胡蜂1隻,或平展雙翼,或振翅飛舞,在明媚的春光下宛若俏麗的花團漫天綻放,形象生動地體現出 「蝶戲」的創作主題。在蜂、蝶的塑造上,勾勒與渲染渾然一體,先以極細而淡的線條勾勒輪廓,然後再「隨類賦彩」,或以粉白、土黃多層積色,或在墨線中填重彩,暈染工細而色澤豐富,展現出蛺蝶翅翼的絢爛之美。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七言詩一首:「蝡肖翹高復低,春園風物已昌兮。宣和畫院曾經試,何未明拈逐馬蹄」。鈐「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 等印。
宋夏圭雪堂客話圖 ,紙類文物,書畫 。【年代】宋 宋夏圭繪製,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格】絹本,設色,縱:28.2釐米,橫:29.5釐米 《雪堂客話圖》設色畫江南雪景,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線條禿筆直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雖師李唐,但又各有所長。馬達用筆剛勁而偏於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 此圖畫江南寒江雪景。山林房舍為皚雪覆蓋,寒氣襲人。二人於室內對話。一漁翁划槳衝寒而來,以打破畫面的沉寂。圖中山巒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以表現山石方硬奇峭而又蒼潤渾融的質感。天空和水略染淡墨,以烘託大雪的潔白和寒氣襲人的氣氛。構圖採取[邊角式]局部取景法。全圖筆法蒼勁深厚、豪放典雅。夏圭、馬遠同師李唐,但又各有自己的風格。馬遠用筆剛勁而偏於露,而夏圭用筆清勁而偏於含畜;馬畫[意深],夏畫[趣勝],此畫較多地表現了這些特色。畫面左側署有[臣夏圭]三字款。 這幅《雪堂客話圖》是夏圭傳世的一幅精品佳作,為其早期作品,絹本,淡設色,縱28.3釐米,橫29.5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畫中描繪了雪後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遠景用勁利方折的線條勾勒出遠山一角的輪廓和紋理脈絡,少皴多染,以顯其陰陽向背和層次變化。坡腳則隱沒於淡墨暈染的煙嵐霧靄之中。畫面左下方的景物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巖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遠處山頂與近處枝權之上有未融化的積雪零星點綴。由於經過近九百年的氧化,絹已發黃、變暗,使得用蛤粉點染的白雪歷久彌新、晶瑩璀璨。畫面右下角為細波蕩漾的湖面一隅,一葉小舟漂於湖面之上。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夏圭的繪畫風格雖與馬遠多有相類,然又不乏其獨特的個性特徵。曹昭《格古要論》評曰:「夏圭山水,布置、皴法與馬遠同,但其意尚蒼古而簡淡,喜用禿筆,樹葉間夾筆,樓閣不用界尺,信手畫成,突兀奇怪,氣韻尤高。」他作畫用水較多,故畫面更顯溫潤秀逸、水墨淋漓,人稱「拖泥帶水皴」,又喜在染後用禿筆焦墨點垛,所謂「泥裡拔釘皴」是也。相對馬遠的峭拔犀利,夏圭則絲毫不露圭角,蘊圓渾於蒼勁,於疏鬆中見俊秀。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有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曾言「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而若隱若沒,寓二米墨戲於筆端」。夏圭多少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以貌取神。夏圭的畫缺少馬遠畫中那種富貴、矜持的氣息,卻多了幾分散淡、荒率的野趣,其中的宮廷氣息相對來說已淡化了許多,但有時也失之於細碎、散亂。
宋 佚名【芙蓉圖】 25×26.2cm
《秋蘭綻蕊圖頁》,宋, 佚名,是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國畫,清《石渠寶笈》著錄。圖繪秋蘭數莖,蘭葉修長勁挺,蘭花吐蕊,清麗雅逸。蘭葉用雙鉤填彩法描繪,筆觸粗重勁利,以深綠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點畫,墨、色交融。構圖簡潔。本幅無款。鑑藏印鈐「明安國玩」、「交翠軒印」、「仲珪」3方。對開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寫蘭反楚辭,亦足終古矣。底識其為秋,疏葉濩冷蕊。意出常人表,或遠代其子。」鈐「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太上皇帝之寶」等璽印。
宋 佚名《梅竹圖》
宋人,《紫薇圖》,佚名。絹本設色,工筆,扇面 橫25.3cm 縱23.8cm(原寸) 一枝紫薇花於畫面中昂首朝上,構圖完美精妙。花瓣翻轉變化,豐富而不瑣碎。
宋人,《猿猴摘果圖》,佚名,團扇,絹本,設色畫。縱:25釐米,橫:25.6釐米。 此圖繪深山野林中,三隻猿猴攀援棲止於樹枝上。其中兩猿正品果嬉戲,另一猿右臂抓樹,左臂摘取紅果,形象生動可愛。作者運用極為工細的筆法,描繪猿猴茸茸的細毛、靈巧的動態以及老樹的虯枝和枯葉,顯示出深厚功力。圖中坡石用小斧劈皴,枝葉用雙鉤填色,筆法精工巧麗。
宋 佚名 荷花圖頁
《寒塘鳧侶圖》頁,南宋,絹本,設色,縱16.6cm,橫20.8cm。 此圖無款,舊籤題為「趙昌寒鳧侶」,但究其畫,近似馬遠畫法,帶有南宋畫風的痕跡,與北宋趙昌無涉,故改為佚名之作。 圖左側塘岸土坡,白梅一枝斜出,枝上梅花怒放,枝下茶花、水仙盛開。一對野鴨嬉戲於水中,顧盼生姿,逗人喜愛。對岸土坡敗葦稀疏,兩隻藍色的小鳥前後相隨飛向遠方,隨之視去畫有盡而意無窮。 對開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平湖已動鯉魚風,湖岸秋花色尚紅。波上雙鳧多樂意,依稀識者有吳融。」
【 南宋 馬麟(傳)《梅花雙雀圖》 】絹本設色,28×29cm,山本達郎氏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圖在日本自足利將軍家以來,一直作為馬麟作品而流傳於世。圖中無落款,是否為馬麟作品尚不確定,但從梅枝的筆法表現與馬遠派相通,此外,梅花、雀等的表現手法細膩,屬於南宋院體畫的特色。
宋 李椿 牧牛圖 25x26.7cm,字壽翁,洺州永年人,進士起家,靖康之難,升翼其父,以背受刃,與長子俱卒。椿年尚幼,藁殯佛寺,奉繼母南走,艱苦備嘗,竭力以養,以父澤,補迪功郎,歷官至寧國軍節度推官。治豪民偽券,還陳氏田,吏才精強,人稱之。
南宋,《無花果》李迪,絹本,設色,24.8*25.3cm,故宮博物院藏。圖上無花果果實已經成熟,外殼破開,露出果肉;樹葉長勢茂盛。技法上,果實含苞者敷以石綠色,綻開者用白粉染出;葉片以墨綠自葉尾部開始,再用清水將綠色向葉尖暈開,綠意濃厚。
北宋 宋徽宗(趙佶) 《竹禽圖》卷 絹本 設色,縱33.8釐米、橫55.5釐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繪石崖伸出兩根竹枝,兩隻禽鳥相對棲於枝上,用筆細膩工整,但竹子的枝頁、棘條都用色敷染而不勾勒,崖石的畫法可見生拙之筆。此作與《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那種雙鉤細筆的畫法有所不同,與《柳蘆雁鴉圖》、《池塘秋晚圖》的畫法也不一致。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1082-—1135),河北涿縣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大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令花鳥畫步入其全盤時期。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導下,還編撰了《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兩部圖書,輯錄了大量名家書畫,成為我國書畫史上的重要資料。這位皇帝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其對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應予肯定。
馬世榮,《碧桃倚石圖 》興祖子,公顯弟。紹興(1131-1162)間授承務郎,畫院待詔,賜金帶。善花鳥、人物、山水,得其家傳,作有《圖繪寶鑑》。
《宋馬麟橘綠圖》是南宋畫家馬麟所創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宋馬麟橘綠圖》本幅款識「馬麟」。鈐明代項子京朱文鑑藏印4方:「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神」、「品」。裱邊題籤:「南宋馬麟橘綠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材質為紈扇頁,絹本,設色,尺寸為縱:23cm,橫:23.5cm。 《宋馬麟橘綠圖》圖中橘子由綠轉黃,滿壓枝頭。畫家以粗細勻整的用筆流暢地勾畫出橘葉的外形輪廓,並以黃綠色填塗葉面,葉片雖然不多,但其充滿生命力的色彩為畫面增添了幾許活力,而側、轉、反、正的種種姿態又為全圖帶來靈動的節律。橘子的畫法一改平塗暈染,直接以筆著色粉戳染成形,從而生動地表現出橘皮粗糙不平的質感。雖然畫作歷經磨損,許多白色粉點已經剝落,並露出了黃色的絹底,但仍然可見馬麟的非凡技藝。
需要高清圖的可以聯繫我。O(∩_∩)O哈哈~大家一起交流學習。下一期,為大家分享元代精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