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梅 張紹城
■春風送暖 張紹城
■茶馬古道 張紹城
張紹城1944年出生於廣西合浦縣,客家人,1963年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畢業。1993年至2004年任廣州畫院院長,1995年至2005年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為廣州畫院名譽院長兼藝術指導,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學術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廣東中國畫學會藝術指導,廣東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委,廣州市文史館館員。
■炊煙繚繞 張紹城
廣州畫院名譽院長張紹城:
日前,「先生之範——張紹城藝術品鑑會」在廣州畫院先生畫館舉辦,此次展覽作品展示的是張紹城先生近期的精品力作,是對張紹城的藝術創作歷程與成就的一次薈萃總結,也是對張紹城先生近階段繪事的梳理、交流與品鑑。張紹城圍繞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探索以及早年間受海派代表任伯年的影響等話題,與收藏周刊進行了深入探討。
把虛幻的墨跡 加工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收藏周刊:通過您的畫面,感覺到您用了不少材料技法,現在對筆法與墨法,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張紹城:繪畫領域裡,每個人都可以隨自己的天性而發揮,它不同於戲劇、音樂、電影,作品要很多人配合,要經過多個程序,才到觀眾那裡。繪畫實驗成本很低,中國畫只要紙、筆、墨,顏色也多是花青、赭石兩種,我以前用了明礬,近五年用拓印手法,也不是新材料,不過是把墨塗在宣紙上,再復上去,用手拓,不是什麼秘笈。拓出的斑斑駁駁的肌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古人潑墨之法有相似之處,有如象棋,開局只有三兩種套路,很難看出有什麼水平,到了殘局,能起死回生,才叫本事。材料、辦法、特技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審美的品位,對形象、構圖、虛實、意境的把握,對各種可能的選擇,才能最終把虛幻的墨跡加工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我最近展出的山水畫,多是這樣鼓搗出來的。竟受到陳永鏘等傳統畫法的權威代表認可,亦使我深受鼓舞。
收藏周刊:您說現在創作每一幅作品,都幾乎「廢紙三千」,是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作品可能更強調「偶然性」?您怎麼看這種「偶然性」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張紹城:蘇東坡主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我的「新意」只在山石,而樹木、屋宇、小橋、溪流、點景的驢、馬、牛、人物都十分遵守傳統,而這些「童子功」是「出新意」的前提。我從少年時起,便臨摹《芥子園畫譜》,學素描、水彩、插圖、連環畫、油畫。七十年來畫了上萬幅各種類型的構圖。下鄉勞動,乘坐飛機上天,下煤礦入地,隨軍艦出海,出國週遊,人生歷程在腦子裡便積累了無數形象。所以,可以在一片混沌中,理出脈絡,作出合理的布局,比如開出一條小溪、小路,遠處放一兩間茅舍,路上加個牽牛的村姑,山石間種上大小樹木或梅花、桃花,偶然性便服從了必然性。
曾模仿任伯年畫詩人騎毛驢
收藏周刊:最近有展覽梳理海派代表人物任伯年對廣東美術界的影響,您曾經也學習或臨摹過任伯年嗎?
張紹城:近百年來,任伯年無疑是一位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人物、花鳥自不用說,《芥子園畫譜》裡收錄他的那三四幅山水,也顯得十分灑脫,草草數筆,便具大師風範,我在少年時學過他,用透明紙勾描他的作品,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模仿他畫一些詩人騎毛驢的畫,這是中國人的元素,形象符號,在市場很受歡迎。
我在兩個方面用了他的辦法,一是畫人物只勾線不染明暗,人物概念化;二是人物縮小些,以配動植物,便於構成畫面;三是用穿插的辦法,把畫面主體處於環境之中,他畫的人物很少盡露在觀眾眼前,這樣的構圖就很活、很美,因此,任伯年的構圖能力,無人能出其右。我畫的人物小品有他的影響。
收藏周刊:您怎麼看任伯年的花鳥和人物畫?他對廣東美術界的影響有幾何?
張紹城:任伯年在評論界一直受到爭議,認為他不如其學生吳昌碩,缺乏文化底蘊,行筆太快,線條「釘頭鼠尾」,鋒芒外露,又未見他題過詩詞,因此,算不上正宗文人畫,人們往往認為他的花鳥比人物好,我認為並非如此,他畫的吳昌碩像、《寒酸尉》、《群仙祝壽圖》超過其同時代畫家。以任伯年為代表的「海派」,對廣東的影響,主要是潮汕一帶,那裡的人們到上海學畫,成為嶺東派,以劉昌潮、王蘭若為代表,他們更偏重於傳統筆墨,而略有任伯年瀟灑的用筆,但因為在關、黎之下,一直在廣東未成為主流。而目前,潮汕籍畫家進入廣州越來越多,嶺東派後人逐漸取得了主導地位。
人物花鳥山水兼備
方能運作自如
收藏周刊:如果要學習任伯年,您認為他的哪些地方最值得學習?
張紹城:不管人們如何評價,任伯年是近代繪畫中繞不開的畫家。而畫中國畫的人,須人物花鳥山水兼備,方能運作自如。近幾十年來,我們一些很有名氣的人物畫家,偏於寫實,又偏於人物寫生,因而不會配景,不會畫小品,比如蔣兆和、徐悲鴻等大師,畫人物小品,十分費勁,而黃胄、程十髮等繪畫小品,往往被認為「千人一面」,受到批評。花鳥中,可以千花一面、千鳥一面,為什麼人物不可以呢?任伯年的人物從陳洪綬來,以成「任家人物」,方便了他在小品畫裡發揮筆墨,我們應從這一點上學習,各自形成自家人物式樣,才能取得筆墨的自由。回看任伯年,應從這方面得到啟發。
人物介紹
張紹城1944年出生於廣西合浦縣,客家人,1963年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畢業。1993年至2004年任廣州畫院院長,1995年至2005年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為廣州畫院名譽院長兼藝術指導,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學術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廣東中國畫學會藝術指導,廣東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委,廣州市文史館館員。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