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復仇》教學設計
富陽職教中心語文組 謝紅旺 項律朏
【課時】
一課時
【授課班級】
高一年級醫藥4班、人數40人
【教材簡析】
《甜蜜的復仇》選自浙江省中職實驗語文教材上冊詩歌單元,單元的知識點是變形。但變形的概念對教師、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純粹的從知識入手,這樣容易成為閱讀本位課堂,這樣的課堂容易陷入凝滯、生澀的境地。
這首詩選自組詩四首之一,共19個字,如何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文本本身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可否先把詩歌陌生化,打碎、再重組、再還原,觀察其變與不變的區別,理解變形帶來的效果。
【學情分析】
1.學生富有一定的感受力、想像力,可能缺少組合的想像生成能力。
2.學生喜歡有懸念、思維爭鳴、火花碰撞的課堂,給他們言說表達的支點,可以生成豐富的課堂。
3.學生的個體閱讀經驗如何成為打開文本的一個切口,這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移詞、易詞、填詞、評詞,直觀呈現詩歌的變化,讓學生感受、理解、運用變形。
2.藉助打碎,重組、還原等手段,採用陌生化的詩歌教學,激發學生對想像力,表現學生的思維及言說能力。
【教學重點】
如何在陌生化的詩歌中感受、理解變形,然後學會運用變形。
【教學難點】
學生閱讀經驗與文本、作者的創作之間有落差。
1.學生的讀詩歌往往太過於「實」,字面意義的理解會限制其想像力的運用。
2.學生習慣於讀者視角,對作者的情緒體驗往往不夠細膩。
【教學方法及策略】
1.陌生化教學手段 ,從詞——句——分行——詩歌還原——評價詩歌
2.基於教學內容的需要,採用小組合作、質疑、爭辯的活動,更好的理解詩歌的變形。
【教學過程】
一、組詞
1.教師只給一個詞:酒。讓學生組詞、造句。
2.然後教師逐漸給一個句子「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等老的時候下酒。」
設計意圖:採用陌生化效應,吸引學生興趣,達到引文、引思考的目的。
二、驚詞
1.請同學們找出感覺獨特怪異的詞,並闡述理由。
2.教師追問:如果沒有前面醃製的對象「影子」,你還會覺得「風乾」「醃」「鹽」等詞「奇」嗎?
如「影子」加點「鹽」,「醃」什麼?
為什麼要到「老的時候」呢?拿什麼下酒?
3.教師追問:「影子」換用其它詞「身體」效果會一樣嗎?
設計意圖:基於學生的閱讀初感,建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到陌生的詞語組合,這之間能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容易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也能很好的激發學生進入課堂的興趣。張定浩說:詩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陌生的東西,在陌生的東西裡感受到熟悉。詩歌教學不僅要尋奇,更重要的是挖出奇之後的「熟」來。
三、分行
請同學們按照詩歌的形式,給這個句子分行,變成一首詩。
學生活動:(略)
1.教師追問:為什麼這麼分?有沒有合理的依據?
2.教師呈現詩人分行,比較異同,總結詩歌分行的作用及要求。
設計意圖:藉助分行,感受詩歌形式的變形 。學生的分行實際上是一次創作,它包含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重組、創作過程。學生原生態的呈現可以使他們的思維可視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創作進行引導,提煉出詩歌分行的作用及要求。
四、補題
1.請同學們為自己參與創作的詩歌取一個題目
學生活動
教師追問:為什麼取這樣的題目?
2.假意還原作者標題為「復仇」,觀察他們會不會有不同意見。
學生活動(略)
3.給「復仇」加一個修飾語「 的復仇」
學生活動(略)
教師追問:為什麼用了這樣的修飾語?為什麼修飾語「甜蜜」帶來的衝擊力更大?
設計意圖:通過補題,觀察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觀察學生對前面「驚詞環節」的接受程度,這是一次再創作的過程。學生從熟悉到陌生,再從陌生到自然,明白「變形」之後的效果,體會詞語非得這樣說才更有張力。
學生的補題也許沒有達到變形的效果,但也是對詞語變形之後效果的一次總結。所以,教師的再補題環節,意在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體會「甜蜜」與「復仇」的無理之妙。
五、作業
根據關鍵詞語,自由組合,運用變形,以「復仇」為主題,創作一首詩歌。
子彈、身體、血液、墳墓、床、淚水。
設計意圖:作業意在觀察學生的創作力,其實不在乎學生能寫得多好,更在乎學生創作過程中是否感受到詩歌的變形,以及運用變形表達的自我判斷、分析、評價。
【創新點】
陌生性——文本打碎、重組、還原、再創作,整個過程充滿者質疑、碰撞、生成,學生的思維在整個課堂裡流動、交融、可視。
活動性——圍繞教學點,尋找契合學生的支點,藉助學生的閱讀經驗,很好的開展學生活動,在活動中轉化知識,引導學生很好的理解運用知識,做到活而有效。
有趣性——這是有懸念的課堂,也是有趣的課堂。正是因為問題的層層深入,學生的好奇心與期待心理沒有受挫,所以,整個課堂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並獲得心理需求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