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吉晴 通訊員周婧雯
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大武漢恢復了往日的勃勃生機。位於東西湖區張家墩社區的碧桂園海昌天瀾小區設置了進出登記與測溫的關卡,通過關卡的居民踏上了上班、買菜的路上。
「現在的景象和兩個月之前完全不一樣。」馬超站在自家畫室二樓,通過落地玻璃窗看著馬路上的人來人往,心中感慨萬千。他腦海中的那一片「紅色」又重新浮現在了眼前,「疫情最吃緊的時候,路上一個普通的居民都沒有,從早到晚都是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作為一名美術老師,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手中的畫筆記下這歷史的瞬間。
下定決心自駕回漢完成心願
今年1月份馬超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到了孝感的老家,「原本以為過完年就可以回來了,沒想到疫情來襲,我在武漢所生活的小區開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馬超告訴記者,當他從電視上看到武漢疫情的消息時心急如焚,他很難過自己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候幫不了忙,為了更好的了解社區動態,他每天都會通過手機聯繫社區副書記樂勝利,問問社區的工作人員好不好,「我知道那時社區工作者的壓力很大,希望通過溫暖的問候讓他們心理得到舒緩。」
身上掛滿藥袋子的志願者、社區工作者護送病人前往方艙醫院、深夜小區門口一袋袋的物資抵達,通過社區群,馬超看到了小區內一線抗疫的一幅幅場景,這些場景從那時起就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腦中,「那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將這些畫面永久的記錄下來」。3月23日,馬超帶著妻子自駕返回武漢,他囑咐妻子將自家的早餐店開了起來,為志願者和一線工作者提供早餐與熱水,自己則在畫室中開始構思抗疫一線寫生圖。
兩幅長圖再現一線「暖心」瞬間
怎樣的呈現模式才適合表達對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感謝?馬超腦海中令他動容的場景就如同用放映機滾動再現。「讓我感動的瞬間太多了,我決定用長圖的形式。」作為一名美術老師他知道長圖寫生費時費力,一旦下錯了筆,一整張圖就白費了,在經過10天的構思後,4月3日馬超正式開始下了第一筆,每天八小時,他雷打不動的在畫架前作畫,「每畫完一個場景,我自己都鬆了一口氣,有時候作畫忘我起來飯都不記得吃。」
5天之後,兩幅分別長2米的長圖製作完成。記者在馬超的畫室看到,第一幅長圖以一線工作者與志願者為原型,整張圖片以素描為主,而紅色的馬甲成為了畫中唯一的色彩。「小區一片馬甲紅。」馬超告訴記者,他那時坐在畫室的二樓看著馬路上來來往往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與一線工作人員,紅色成為他們最鮮明的標記。「正是有了抗疫一線志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奉獻,社區的居民才有了保障,而這些背後的辛酸也很少被人所熟知。」馬超指著畫中安保人員蹲著吃飯的場景介紹道,他回到武漢的第二天去社區辦抵達手續,當辦好手續出門的時候,看到穿著紅馬甲的安保人員蹲在地上吃盒飯,「由於沒有戴口罩,看到有人來了,他們還不好意思的背過去吃,那一瞬間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們為了居民到處奔波,而吃飯卻這樣的將就。」
社區工作者被畫中的自己感動
除了兩幅2米的長圖,馬超還將創作的8張原圖速寫,總共24個場景,174張面孔入畫,「我希望儘可能的將所有的抗疫一線具有代表性的瞬間都記錄下來。」落日下醫護人員推著病床打出勝利的手勢;環衛人員清早背著消殺工具噴灑城市每一個角落;人民警察伸出手臂獻血,這被人所熟知的畫面都在馬超的畫中真實再現。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在抗疫期間做的事情有多麼的偉大,但是看到馬超創作的畫,那時的不容易又擁上了心頭。」作為社區的副書記樂勝利從抗疫戰鬥一開始堅持工作到現在,每天忙到昏天黑地,再苦再累也沒掉一滴眼淚,但是看到長圖中自己的身影她流下了眼淚,「當我的同事們看到這兩幅長圖時,大家都抱著一起哭。」樂勝利指著畫中的場景說道,「這是為了能保證居民吃上十元愛心菜,我們自己跑到菜地裡去拉菜,那時天還蠻冷,凌晨五點就出發了,而前一天的晚上大家還為了分發物資忙到12點。」樂勝利告訴記者,她認得出馬超畫中的每一位志願者和工作人員,「我們打心底裡感謝馬超,正是因為有了他的畫,才讓我們能好好感謝那時堅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