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

2020-09-05 思廬哲學

錢理群

我出生於1939年,按今天流行的說法,應屬於「30後」那一代。我最感自豪的是,我與以後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六代人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40後」、「50後」,「60後」、「70後」與「80後」、「90後」。

我於1960年大學畢業,經過一番曲折,最後被分配到貴州安順衛生學校教語文。那年我正二十一歲,我的學生年齡和我差別不大,都屬於「40後」。我出生在一個上層社會的舊式大家族,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長大,小學、中學與大學讀的都是名牌學校,自己也是以當作家、學者為追求。

因此,一下子到了最邊遠,也最底層的中等專科學校教書,這樣的反差實在太大,可以說,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最尖銳的形式突然呈現在我面前,要如此年輕的我獨自直接應對:如何面對現實?還要不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又如何堅持?開始我有不知所措之感,但冷靜下來,就作出了此後決定我的一生的選擇:對於我這樣的天生的理想主義者,放棄自己的追求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對嚴厲的現實,我又必須作出某種調整。

我一到貴州,當地人事部門就宣告:進入貴州大山,就別想出山。我曾經想考研究生,但由於家庭出身,學校明確表示不準報考。這樣,我就必須作好長期(甚至一輩子)待在貴州的準備。

那麼,我又如何堅持理想呢?情急之中,我突然想起了「狡兔三窟」的成語:是不是也應該將自己的理想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現實的理想」,即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理想。

於是,我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儘管受我的家庭出身的影響,學校對我多有防範,連班主任都不讓我當;但總還是給了我一個課堂,一個和青年人接觸的機會。於是,我決定就以「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現實理想,由此而開始了我自覺地充當青年的朋友的人生之路。我不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而且搬到學生宿舍裡,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由於我和學生年齡差別不大,因此很快就打成一片,我們一起學習,逛街,踢球,爬山,演戲,辦壁報,我的周圍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學生,我真的成了最受歡迎的老師。

幾十年後,當年的學生每次聚會,回憶學生時代的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前幾年我到貴陽,還有學生從幾百裡外趕來看我。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從與學生的交往,特別是學生的成長中,感到了生命的意義,獲得成功感,享受著教師的快樂,從而獲得了堅持理想的力量。也就是說,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者夢,只是把它作為一個「現實條件不具備,需要耐心等待,作長期準備」的「未來的理想」。因此,在學生睡覺以後,我又挑燈夜讀,主要是繼續我的魯迅閱讀與研究,現在我還保留著當年所寫的數十萬字的《魯迅研究札記》,並且有了更為明確的「回到北大講魯迅」的夢。

上海魯迅紀念館,1924年至1925年北京女師大風潮中在該校任教的魯迅。(翻拍)澎湃資料圖

這是一段漫長的準備與等待,一直等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我才獲得報考研究生的最後機會,最終回到北大講臺,這一等就是整整十八年。回顧這段歷史,我總要感激我的貴州的「40後」的學生,如果沒有和他們休戚與共的生命交織,我早就被現實壓垮或變形了,根本不可能堅持十八年的理想,保持生命的本色不變。

但我與「40後」青年學生的交往,我們彼此都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我就被打成了「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許多在我身邊的學生都被打成「以錢理群為首的三家村」裡的「小牛鬼蛇神」。而尤其讓我震驚的是,一個學生竟為我付出了生命!那是一位護士班的叫陳某某的女學生,她其實並不是我的圈子裡的學生,只是隨著其他同學到我那間小屋坐過一兩次,因此連她的面貌我都記不清楚。

「文革」開始在批鬥我時,她僅是出於年輕人的正義感,在小組會上針對批判我時橫加的某一具體罪名,說了一句「上綱上線太高,不符合實際」,就被打成「公開跳出來為反革命錢理群鳴冤叫屈」的「現行反革命」,她想不通,再加上家庭出身不好,壓力更大,就投湖自殺了。我為此感到萬分恐懼,而且不斷進行自我拷問:「即使我真的罪孽深重,與生俱來,也應由自己一人默默承受;為什麼偏不甘寂寞,要用青年的熱情慰藉一顆孤寂的心,結果卻讓他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這豈不是用青年的生命之重換取了自己的苟活之輕?!——我終於發現,並承認:在無辜的青年面前,我有罪!從此,這年輕人的屍體,這有罪感,便如夢魘陰影般永遠沒有離開過。」在我與青年之間,永遠橫亙著一座「壓在心上的墳」。

或許正是因為這具沉重的屍體的存在,我後來義不容辭地參加了「文革」「造反」隊伍,因此走出學校大門,走向工廠、農村,以至兵營,接觸到了更廣大的社會人群和青年人,我的影響也逐漸擴大。

於是,大概在1974年左右,我的周圍就聚集起了一批愛讀書的年輕人,有學生、知青、工人,還有社會青年,年齡在二十歲上下,都是「50後」了。我們這個小群體,大概類似於今天的讀書會,「文革」後期是相當盛行的,研究者將其命名為「民間思想村落」。

這樣的民間聚集,有兩個背景與推動力。一是大家都陷入了精神的困境:我們這些人大都有造反的經歷,但最終卻發現,「文革」並沒有解決我們期待解決的「官僚主義者階級」的問題,「文革」中產生的以「四人幫」為代表的「新貴」很壞,面對「文革」進入絕境的現實,我們就面臨著「中國向何處去,我們(我)向何處去」的問題。我和我的「40後」、「50後」的學生這三代人,都是把中國的選擇和命運與自己的選擇和命運聯結在一起的;而在我們的觀念中,中國的問題又是和世界的問題聯結在一起的,因此,提出的問題是:「中國—世界」與「我們」向何處去?與此同時,我們又意識到,當「文革」陷入危機,也是一個轉機:中國正面臨一個巨大變革的前夕;當然,我們並不能預知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但卻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為這樣的不知何時、以什麼方式到來,卻必然要到來的社會變革作理論的準備。

而要作理論準備的第一步就是讀書。這就意味著,我們當時是為了一個宏大高遠的目標聚集起來讀書的;這和我們當時的身份、地位—邊遠地區、社會底層的、文化程度很低的年輕人(除了我這個大學生之外,都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只讀過小學和中學的「半大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們連最起碼的書都沒有,就只能偷;能夠讀的就是馬列主義、魯迅的書;而且讀書,特別聚集起來讀書本身,就有風險:後來我們才知道,這群人從聚集起來開始,就受到當地公安部門的特別關注,而且「文革」後期也確實有人因組織讀書會而被捕,甚至被處以極刑的。

對此,我們都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誇大一點說,我們是為追求真理而讀書,並且準備作出犧牲的。當然,我們一起讀書,也不全是如此嚴肅,畢竟都是年輕人,大家經常在一起唱歌、朗誦、爬山、遊泳、做遊戲,甚至談戀愛。後來,一位朋友曾賦詩一首,描述我們當年的生活:「更難忘,婁山湖畔(這是我所住的地方),登吟《井岡》(指一個雪天的早晨,我們一伙人爬上附近的山崗,齊聲朗誦毛澤東的《井岡山》);陋室聚首,魯迅文章;朝來暮往,笑語喧堂。遙望共產主義理想,眼前燒餅和清湯。」可以說,我和「40後」、「50後」兩代青年的交往,是真正的理想之交、生死之交。

1978年,我考上北大研究生,離開了這批患難與共的朋友。但我們依然保持密切的聯繫,直到今天。這本身就構成了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到了北大,閉門讀了七年書,到1985年正式開課講《我之魯迅觀》(在此之前曾代一位老師給81級學生講現代文學史),接觸的就是「60後」、「70後」的青年了。他們或多或少有「文革」經驗與記憶,因此和80年代的啟蒙主義思潮有著先天的契合。在《我與北大》一文裡,我談到80年代和「60後」、「70後」的青年一起讀魯迅,課堂上就形成一股「魯迅—我—學生」心心相印、聲氣相通的氣場,那幾乎是以後時代很難重現的。後來這些學生紛紛投入社會,當然不是偶然的。

我也因此陷入了和前述「40後」、「50後」一代交往時同樣的矛盾心境中:既理所當然站在學生這一邊,又為他們可能付出的代價而擔憂,更為自己無力和學生一起承擔後果而痛苦地自責。這裡所暗示的我與青年交往中的有罪感,是延續至今的。我總覺得,我們成年人沒有把國家搞好,卻要讓本應該只是學習的青年學生來擔負社會的責任,付出代價,這過於殘酷,我們成年人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2002年退休以前,我在北大的最後一批學生,是80年代上半期,也即1980—1983年出生的,我也就有了機會接觸「80後」的青年。但我真正關注與思考這一代人,卻要到退休以後。記得是2006年,我應邀到北大演講,題目就是《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話題?原因是我看到了《中國青年報》的一個「青年調查」,其中有兩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報告透露,我國「80後」的青年有將近兩億人,而且他們將要或者已經開始接班,這就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了。二是談到圍繞如何看待這一代人,社會的評價與「80後」的自我評價出現了巨大反差。許多人以「生活離不開網絡」,「重視外表,講究穿著」來概括這一代人,這也是「80後」可以認可的;但他們又批評「80後」「永遠以自己為中心」,「道德觀念、是非觀念、責任感普遍不強」,「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等等,這引起了「80後」的不滿,因此發出了「請別誤讀這兩億青年」的呼籲。

我的演講就是響應「80後」,為他們辯護的。我的想法和說法很簡單:「我在研究近百年歷史時,早就發現,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於下一代,而且批評的言辭都差不多。」我舉出來的例子是,作為五四那一代人的代表的劉半農,曾寫過一篇文章《老實說了吧》。他的「老實話」就是看不慣30年代的青年人,批評他們「不認真讀書,又喜歡亂罵人」。

我是「30後」,也應該是挨罵的對象;但我讀了劉半農的文章就笑了:今天「30後」、「40後」、「50後」,以至「60後」、「70後」某些人不是也在責罵「80後」「不認真讀書」嗎?連罵的理由也差不多啊!但「歷史照樣前進:每一代人都被上代人所不滿,最後還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以至有資格再來批評下一代人」。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實在「為下一代人,特別是年輕人擔憂,是杞人之憂。

每代人都會有他自己的問題,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終也得靠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時間:這大概也是我的兩個基本信念。」現在,距離我講話的2006年已經有八年了,「80後」開始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完全不一樣了。而「80後」的某些人又開始對「90後」指手畫腳了。這樣的歷史循環,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也大概從2002年退休以後,和「80後」,後來又和「90後」的青年有了不同程度的聯繫。應該承認,「80後」、「90後」和我熟悉的前幾代青年,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40後」、「50後」,是「文革的一代」,他們關心的主要是政治問題;「60後」、「70後」,是「改革的一代」,關心的主要是思想、文化問題;那麼,「80後」、「90後」,就成長於經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時代,他們最為關心的,是個人生存、經濟問題,首先是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對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我和幾代人關係的變化:如果說,「40後」、「50後」和我的年齡與精神氣質都比較接近,我可以說是他們中間的人,我是把那些貴州青年朋友視為「精神上的兄弟姐妹」的;在「60後」、「70後」青年面前,我扮演的是名副其實的老師、父輩的啟蒙主義者的角色,但我們之間的交往,還是少有距離的,就像一位當年的學生回憶所說,他們是隨時可以闖門而入,和我神聊到深更半夜的。

對「80後」、「90後」來說,我已經是爺爺輩的人了,我的年紀越來越老,已經沒有精力和他們過於密切地交往,他們接近我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更重要的是,我已經無法和所有的「80後」的青年作心心相印的交流了。我經常想起魯迅的話:青年是不一樣的,有睡著的、玩著的,也有醒著的。對「80後」睡著、玩著的青年,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已經無法和他們對話,他們對我也毫無興趣,至多保留一點有禮貌的尊敬,這也屬於正常。我能夠交流的,是魯迅說的,覺醒的,或要覺醒的青年;所謂「覺醒」,就是在堅持自己時代對個人物質利益的合理追求的同時,又有所質疑,希望有新的突破,尋找在物質、精神兩個方面更為健全的發展。

我因此把他們稱為新一代的理想主義者,既在根本上和我這樣的老理想主義者有相通之處,又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就在這樣的意義上,我這個「30後」就與「80後」的部分青年相遇了。

我們共同的話題是什麼呢?

這也是我和「80後」青年對話時,談到的對「80後」的看法的第二個方面。年輕人問我:你認為我們這一代存在什麼問題?我的回答是:「你們這一代人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從小就以考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現在如願以償,進了大學,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後,就突然失去了目標與方向。這背後其實是一個信仰的缺失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也有,『上帝死了』,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這一代曾經以『革命』為自己的信仰,現在我們卻發現革命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反省,也就有一種失落感。不過,我們已經老了,可以按照原先的慣性生活,而諸位不行,一切都這樣糊糊塗塗地過下去,於是就有了許多苦悶與煩惱。」這樣,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建我們的理想、信念,以至信仰,就成為我和「80後」的新理想主義者進行精神交往的聚合點。

如前文所說,我需要通過與生活在社會底層、具有活力的年輕人,主要是兩個群體—青年志願者與青年讀書會的朋友的聯繫,藉助他們的思想力與行動力,給自己不斷補充生命力量;我也可以把我及我們幾代人的人生經驗教訓,以及我自己對中國問題的研究、觀察與思考,告訴年輕人,為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參考。

我對年輕人的建議,通常有兩條:一是要抓緊年輕時代的大好時光,自由讀書,儘可能廣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精神資源,為建立自己的信念與理想,打下知識與精神的底子。二是在可能範圍內,適當參加社會實踐,特別是到底層、到農村去,了解中國國情,與中國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聯繫,這是建立信念與理想之根。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自己,我們這幾代人的成長之路,人生基本經驗;在我看來,這對今天的中國青年,也還是有意義的。

現在,回想起來,退休後的十二年來,我和「80後」、「90後」的青年,主要討論了以下五個思想與精神命題,也可以看作是前述意見的一個深化和展開。

一、「沉潛十年」

「真正有志氣的青年,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不要迷惑於眼前的一時一地之利,更應該擺脫浮躁之氣。真正有力量、有自信的人是不會追求那些表面的炫目的浮光的」,「要沉潛十年」,「沉潛到民間、底層,沉潛到生活的深處,生命的深處,歷史的深處」,「沉潛十年,必然是苦痛的沉默的十年,而『新的生命就會在這苦痛的沉默裡萌芽』(魯迅語)。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民族,都是如此。」

二、「認識腳下的土地」

「我們現在面臨『釜底抽薪』的危險:當人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生養、培育自己的這塊土地一無所知,對其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廝守其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上產生疏離感、陌生感時,就在實際上失落了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家園」,「這不僅可能導致民族精神的危機,更是自身的存在危機:一旦從養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據,成為無根的人」,「正是出於這樣的可以說是根本性的憂慮,因此想發出一個呼籲: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三、「想大問題,做小事情」

「這是將思想的天馬行空與做事的腳踏實地結合起來,將由於對自己的信念的堅守而表現出來的思想的徹底、激進,與現實操作中的低調行事結合起來,在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張力」,「這樣做,既可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為理想之光所照耀,於是所做的小事也就被賦予了一種詩意;同時這樣的理想的追求又可以落實到日常具體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而避免了空談與無所事事。

而在內心世界裡,又可以在總體的焦慮中獲得每一個生命瞬間的踏實感。」這正是所謂的「低調的現實的理想主義」:「想大問題」即是堅持大的社會關懷、人文關懷、底層關懷,這是對前輩理想主義的繼承;但「堅持和平、漸進的改革,著重點滴的力量,從小事做起」,這又顯示了新時代的理想主義的特色。

四、「靜悄悄的存在變革」

當下中國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普遍存在焦躁、牢騷和怨憤的情緒,又不甘於無所事事,怎樣擺脫這樣的困境?「從改變自己的生活開始,從改變自己的存在開始。以建設你自己,作為建設社會的開始」,我們「就按照自己認定的新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自己行動起來。在這個追逐物質享受的消費社會裡,我們這一群人嘗試物質簡單、精神豐富的生活方式;在許多人奉行極端利己主義,拒絕任何社會責任和承擔時,我們這一群人嘗試利己利他、自助助他的新倫理;當許多人奉行將他人視為敵人的叢林法則,進行殘酷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時,我們這群人嘗試著把他人當作兄弟姐妹的志願服務;在充斥著謊言的社會裡,我們這一群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努力生活在真實裡」。

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立意志的表現。「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人性發展的要求的,它就具有內在的力量,現在我們又組織起來,形成集體力量。只要我們做得好,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力,就會像滾雪球那樣,不斷擴大。從改變自己的存在,到改變周圍人的存在。」

五、「健康地、快樂地、有意義地活著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由『物質主義』的時代向『後物質主義』的時代過渡的歷史轉折期,也許現在許多人還是延續著物質主義時代的思維與習慣,沉迷於物質與欲望的『小時代』,但有思想、有覺悟的青年,應該看到時代發展的新趨向,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更自覺地追求健康、快樂、有意義的新生活。」「魯迅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健康地快樂地活著,幸福地度日,背後有一個幸福觀的問題,核心是如何處理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有意義地活著,合理地做人,背後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核心是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群體的關係」。「健康地、快樂地、有意義地活著,講起來容易,實際上內涵很豐富,需要我們去研究、琢磨,更需要我們去實踐。」

不難看出,這些命題既關係青年的成長,也關乎我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的選擇。這是我這個「30後」與「80後」、「90後」的共同話題,我們都從相互探討中獲益。好多青年朋友都對我說,這些命題都成了他們的座右銘,我聽了也很高興。

還要說說我和臺灣青年的交往:2009年我有機會到臺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講學,我開了兩門課,系統地向臺灣青年介紹魯迅與毛澤東。我上課一開始就宣布,希望能夠和臺灣青年進行心靈的溝通。

因此,我除了每周兩次講課,每次都在三小時以上,還留下一個晚上和學生聊天。我接觸的這些臺灣學生,以「80後」為主,也有「90後」、「70後」、「60後」的。他們開始和我交流,還有些拘謹,但很快距離就越來越近了。我發現,海峽兩岸各代人其實還是有相通之處的。比如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和「40後」、「50後」青年一起在貴州山城夜讀禁書時,臺灣大學的同齡人也在偷偷地讀國民黨當局嚴禁閱讀的左翼書刊。

而兩岸的「80後」、「90後」,就都成長在經濟發展的時期和網絡時代,相近處就更多。當然區別也是明顯的,我的感覺是臺灣青年相對單純,用不著提防,可以比較輕鬆地相處。因此,我在課程結束後的《感言》裡,相當動情地這樣說道:「相信這短短的三個月,在我的心中,在大家心裡,都會留下一個不會磨滅的美好的記憶:曾經在這麼一個地方,這麼一段時間裡,我們這麼一群人,以美好的心靈相互交流,互相觸動,使彼此的生命得到一種升華。因此,我們應該相互感謝。」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錢理群

徐英瑾:儒家如何看待大數據技術?| 邏格思第1期

一個哲學博士的真實寫照:禿頭、迷惘和糖尿病2020-08-15

馮友蘭:人性的本質是什麼2020-08-14

陳嘉映:不要因習於抱怨而放鬆自己、放縱自己2020-08-13

讓好文與你的好友不期而遇

相關焦點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莫言說自己是講故事的人,其實我也是。今天我就講講我和青年交往半個世紀的故事。」最近,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行的「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見面上如是說。  錢理群出生於1939年,說到自己和青年的交往,他分成了「六代三個階段」,他說:「我非常自豪的是我和六代青年都有交集。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40後、50後,二是60後、70後,三是80後、90後。」  錢理群認為,40後、50後的特點,是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60後、70後的青年,與1980年代啟蒙主義的氛圍非常投合。
  • 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新書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反思   濫用學術權威會成為擋路石   在題為《我與青年》的演講中,回顧幾十年來與青年的交往,錢理群稱有很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我一聽,說糟了,也就是說我控制了這批學生,他的思想跳不出我講課的範圍,這和我的初衷非常不一樣。你的言說當然希望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這種吸引力如果變成控制力,就會導致對你對象的壓迫。」他告誡逐漸成為學術權威的人,一定要對學術權力保持警惕,「如果濫用權力你會成為新的擋路石。」   錢理群回憶,在北大有次博士生考試,一位博士極度自信,說了很多不著邊際的話,這讓他很生氣,連續問了六個問題。
  • 錢理群:這是我給自己80歲壽辰的禮物
    錢理群:這本攝影集很大程度是因為「錢理群的作品」而出版的,因此,我建議讀者朋友把它和我其他的著作一樣看待,這也是我的一次「發言」,一次「自我表現」。只不過以往的發言,談的是我和社會、人的關係,因此全用文字來表達;這本書談的是我和自然的關係,就用攝影來表達,但也必須同時配以文字。
  •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錢理群作品精編9種
    :天地玄黃》、《我的精神自傳》、《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情系教育:教師與青年篇》、《漂泊的家園》錢理群是當代思想學術界的傑出代表,他的研究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思想創造的欲求,在思想史、文化史的視野下,充分運用歷史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審思,並經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生命體驗的碰撞後,呈現出對時代風雲與思想脈搏的把握,他的寫作也得到了學界內外的普遍認可。
  • 北大錢理群:我曾把希望寄託於70、80後,事實卻證明不過是一場夢
    錢理群先生曾把希望寄託於當時二三十歲的大學生、研究生,即「七〇後」「八〇後」的青年,但以後的事實發展,卻證明了,我的這一期待,不過是一場美好而不現實的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十年後崛起於思想文化學術教育界的年輕一代中。
  • 錢理群:我曾把希望寄託於70、80後,事實卻證明不過是一場夢
    我和唐小兵只見過兩面。第一次是2003年我退休後到復旦大學講學,唐小兵也剛考到上海讀研究生,就來聽我的課,後來寫了一篇《與錢理群相遇》,其中談到了我面對「精緻的冷漠和世故的清醒」的青年聽眾所感到的寂寞與尷尬,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將其收入了《錢理群講學錄》一書裡。
  • 錢理群談魯迅與當代中國:在基層看到中國的希望
    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錢理群對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持續關注,在學界與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近年來,他聚焦於魯迅對當代中國,尤其是當下年輕人的影響與意義。在《魯迅與當代中國》一書中,錢理群從「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魯迅與當代青年的相遇」和「重看歷史中的魯迅」三重視角重新審視了魯迅與時代的關係,在急速變化的當下,我們更應重拾魯迅精神,抵抗新的時弊,努力尋找新的出路。錢理群說,魯迅是一個非常不合時宜的人,因為他的思維太怪,超出了我們習慣的範圍。人們美化過去、未來和死亡,不過是想找一個精神的避風港而已。
  • 清華大學教授汪暉被指抄襲 錢理群稱並非剽竊
    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昨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反抗絕望》可能確實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規範的問題,但不能簡單稱之為剽竊。錢理群同時表示,該書的核心觀點應該是汪暉獨立思考的結果,汪暉對魯迅研究的貢獻不能否定。
  • 錢理群:「好玩」是一切讀書和研究的真諦
    北京人藝版《原野》,主演胡軍、徐帆等我們中國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三代自然科學家,他們都是在兩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所以有人說「錢理群走在魯迅的陰影下」。不是我不想跳,我當然想能跳出來超越魯迅,能成為魯迅的對手——那是什麼境界啊!所有的學者都嚮往這樣一個境界。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學力量,沒有足夠的思想力量,沒有足夠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跳不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你失去了自我,所以這是更難的一點。記得當年聞一多先生去世的時候郭沫若對他的一個評價:「聞先生終於進去了!
  • 著名學者錢理群: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
    [摘要]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說,北大是「精神流浪漢」心目的一塊聖地,經濟越發展,就越需要精神的聖地,也應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與職責。在當今之中國已經是不合時宜,現在中國的大學走上商業化的不歸路。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文中談到的常俊曙是他們中的一員。之前出書的北大保安甘相偉對此也印象深刻:「我不問你宗教信仰是什麼,也不問你哲學思想是什麼,但我要問你痛苦是什麼。」精神超越物質的追求,是出於人的本性、本質。當大多數人趨向於物質的享受時,總會有人做出逆向的選擇,更渴望精神的豐富。儘管是極少數,但在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裡,也會是個相當可觀的數量。
  • 我是這樣做中學老師的
    今天下午,錢理群教授將繼續為杭州第十四中學生作人文講座。      ■為什麼要到中學去教書?      錢理群教授以他一貫的直率開門見山地說:「我為什麼要在高中開設魯迅的選修課?這與我的基本理念有關。每個國家一般都有自己原創性的大作家、大思想家作為其精神來源,每個人的基礎教育階段都受到過他們作品的薰陶。
  •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比如你想去留學,70分的績點和90分的績點可能就是一個200名外的學校與哈佛的距離。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關鍵洞察力:有效溝通的秘密》,博雅公關全球總裁五十年從業心得:有效溝通是公共關係的本質。錢理群說,「知識結構的背後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的問題,而一個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我在前邊也提到過,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包括他的興趣愛好、思維創造能力、想像力、審美力等等。而要在大學四年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 住房創新|德國科隆多代屋:營造多代交往的無障礙社區
    「多代屋」項目作為社區適老化改革的方式之一,近年來在德國發展迅速。其核心內容是構建無血緣關係的多代居民會面的公共場所。該項目希望促進兒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在社區層面的交往,激發社區活力。住宅型多代屋(Mehrgenerationen-wohnen)是「多代屋」的一種形式,它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活動中心,同時配套相應的住宅單元。
  • 北大教授錢理群: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便是這一說法的提出者。在他為馬小平老師著作作序時,他直言不諱的說到: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在培養的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這些精緻利己主義者中,他們有著高智商、優異的成績,甚至一切在表面上看來毫無紕漏、毫無瑕疵的教養以及忠誠;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精緻、忠誠,卻不過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
  • 「周一問候」人際交往的六條潛規則
    周一問候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農曆十月三十和大家一起分享《人際交往的六條潛規則》例如,不想買衣服時,會說:「我待會再過來試一下吧。」他人請吃飯時,會說:「我最近太忙了,改天吧。」「我可能沒時間」是一種婉拒,「改天吧」更多是在表達算了。在交往藝術中,沒有堅定的提出,就是客套;沒有爽快的答應,即是拒絕。
  • 我是怎樣和家長、學生交往的
    一、首先談談我與家長的交往:眾所周知,在農村中學,不少家長的整體素質相對較低,我們的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往往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如重視對孩子智商的開發,而輕視情商啟蒙;關心孩子的考分與名次,不注意孩子是否保持著健康狀態;用自己的思維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維與想法;只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而忽略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給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等。
  • 講好教育故事 共創美好實驗 記「我和我的學校——六新實驗青年教師成長故事匯」活動
    三尺講臺,總有一段經歷,影響著專業的成長;              立德樹人,總有一個故事,記錄抹不去的時光……2021年2月1日下午2點在武漢市實驗學校2505錄播室,開展了一場走進心靈,對話成長的活動——「我和我的學校
  • 延續6代財富超萬億的洛克菲勒家族交友原則:這輩子別跟2種人交往
    有人說,他一生都在各種不同角色和層層神話的掩飾下度過。但也有人評價說,跟和他同時代的巨富們相比,洛克菲勒的財富是最不骯髒的。世界首富比爾 蓋茨甚至把洛克菲勒作為自己唯一的學習對象: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
  • 《六代樂舞》
    在歷年音樂考研過程中,中西方音樂史中會出現很多高頻考點的內容,時至今日,2021考研的同學們已經在數倒計時了,中公考研的老師們會陸續給大家整理相關的高頻考點,幫助大家深入了解知識點內容,更好的進行備考和考試,這一期首先給大家整理的是六代樂舞:六代樂舞是遠古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集器樂、聲樂、舞蹈為一體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大型樂舞。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聽聽錢理群等全國學者如何評價
    錢理群、沈固朝、王金會、劉江、田文軍、王本朝、藍勇、歐陽禎人、高文強、張曉芝等省內外專家學人,以及《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會部分委員、編輯委員會委員,《貴州文史叢刊》省內外部分作者、新老編輯,本省部分社科期刊代表等70餘人共聚一堂,回顧歷史足跡,推進期刊建設,共議核心期刊創建之道。創刊於1980年的《貴州文史叢刊》,是改革開放以後我省率先創辦的學術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