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2020-12-23 人民網

原標題: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2014年12月12日,錢理群先生在「《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出版座談會」上宣布告別學術界,但不會告別學術研究,座談會上的發言《告別的時刻到了》在網上熱傳,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迴響。2014年12月20日,錢理群又來到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與青年人交流,以《我與青年》為題再次演講,意在向青年告別。在演講中,他告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不要濫用學術權威,「跟青年人交流要理直氣不壯,很多知識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氣壯得不得了。」他期望青年人要有信仰,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人物檔案】

  錢理群:1939年出生於重慶,在南京讀小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錢理群一直關注教育問題,多有撰述並為此奔走。他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新書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反思

  濫用學術權威會成為擋路石

  在題為《我與青年》的演講中,回顧幾十年來與青年的交往,錢理群稱有很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比如有的學生很喜歡他的課,會完全認同他的思想。「我一聽,說糟了,也就是說我控制了這批學生,他的思想跳不出我講課的範圍,這和我的初衷非常不一樣。你的言說當然希望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這種吸引力如果變成控制力,就會導致對你對象的壓迫。」他告誡逐漸成為學術權威的人,一定要對學術權力保持警惕,「如果濫用權力你會成為新的擋路石。」

  錢理群回憶,在北大有次博士生考試,一位博士極度自信,說了很多不著邊際的話,這讓他很生氣,連續問了六個問題。「那個學生有點兒目瞪口呆,他突然以一種非常失望的眼神看著我,那一瞬間我就發現錯了。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不能以勢壓人。」他也告誡現在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跟青年人交流要理直氣不壯,「我覺得現在最大的矛盾是很多知識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氣壯得不得了。」

  談到與50後、60後等幾代青年人的交往,錢理群覺得對一些青年人心懷愧疚。在「文革」初期,一個本來跟自己沒多少交往的青年學生受到牽連投湖了,他常常因此感到恐懼和自責。「我說我用學生的生命之重,換起自己苟活之期。這個夢魘永遠沒有離開過,我和青年之間永遠橫著一座壓在心上的墳。」

  期望青年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很多年前曾流行對80後群體的質疑,錢理群是站在80後這邊的,「我研究中國百年歷史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下一代,而且不滿意的理由都差不多。」他認為:「為下一代人擔心實在是杞人之憂,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最終得靠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談到80後、90後群體,錢理群認為,他們既不同於40後、50後關心政治問題,也不同於60後、70後關心思想、文化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個人的生存、經濟問題,首先是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問題。」

  錢理群稱自己是一個喜歡輕信別人的人,他告誡現在的青年人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提到了海涅的一句話,「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錢理群說:「這些青年缺少真正的信念和信仰,支配他們的還是個人的名和利。當他用利益來支配自己的時候,他是非常容易由龍種變成跳蚤的。所以很多騙我的是高智商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後隱藏著深重的社會背景。」

  在錢理群看來,這一代青年人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從小就以考大學和考名牌大學為自己人生目的,如願以償進入大學後,就失去了目標和方向,還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問題。他建議青年人從改變自己的存在開始,從改變周圍的存在開始,「在這個追逐物質享受的消費社會裡,我們這一群人嘗試著物質簡單,精神豐富的生活。在許多人奉行極端利己主義拒絕任何社會承擔的時候,我們這批人嘗試著利己利他,自助助他的新倫理。」

  據《京華時報》 田超

  錢理群先生筆耕33年,寫作了一千三四百萬字。三聯書店將陸續出版「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11冊,已刊四種包括《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叢書分為專著和文集兩種類型,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專著和隨筆。整套叢書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陳獨秀開始,到今天的某位精神流浪漢結束,書寫了近百位「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談到這套叢書,錢理群說:「如果做一個概括,就是用文學的形式來研究歷史、研究現實、書寫現實。我其實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主要講大時代裡個體生命歷史的故事。

  在錢理群看來,他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書寫現實,關心的始終是人的精神和心靈,大時代裡人的存在。「在人的存在中,我更關心的是個體生命的存在,更要追問人的生存困境和背後人性的某些困惑。我在寫作的時候非常強調歷史細節的呈現和文字的表達,我追求我的文字表達要有生命的溫度。」

  【連結】

  告別的時刻到了

  錢理群

  今天是2014年12月12日,我想起了2002年6月27日,我在北大上最後一課的情景。上完課以後北大的網上立刻傳出了600來個帖子,中心意思是錢老師「一路走好」。

  我最認同的是其中的一個帖子,它說錢老師該說的已經說了,願意聽的人也聽了,不願意聽的也就不聽了,也該退休了。今天的會使我想起了這段話,就是我該寫的寫了,願意看的看了,不願意看的他也不看了,應該告別了——具體來說,是告別學術界,而不是告別學術。

  實際上最近這兩年,我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準備收手。我今年做了幾件事情,出了幾本書,都是收手之作。

  一本是《我的家庭回憶錄》。家族背景對我非常重要,我的精英意識可能跟家族有關係,如果我不到貴州去,可能就不會有什麼平民意識。

  第二本書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解讀》。這是我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告別之作,我特地把這本書送給了將近100個第一線的中學語文老師,在給每個人的書裡都寫著這樣一句話:「這是我最後的服務。」在我可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以後,我把最後的祝福送給仍然堅守在崗位上的老師們。

  還有我跟青年的關係——實際上我也準備和青年告別了。我寫了兩篇在我看來非常重要的文章,一篇是網上正在傳的,我對韓國青年發表的一個演講,介紹我所看到的當代中國青年的新動向。在我看來一部分青年正在尋找自己的道路,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而這一點恰好是我們成年人,包括我們知識界忽略的。還有一篇是《青年朋友,你們準備好了嗎?》我提了一個問題,未來的四五十年你們將遇到什麼問題?我能想到的是三個:人和自然的關係,對人類文明的全面反思,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我們想像不到的問題——但我只能提出問題,我無法解決。

  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可能在特定階段對中國的教育界、思想界、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已經結束了,是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

  但是我仍然有事情要做,我並不悲觀,我現在的任務是如何地完成和完善我自己。我在這裡也不妨宣布,我還要寫八九本書……把這幾本書寫完,我就完成和完善我自己了。

  (節選自錢理群先生在「《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來源: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錢理群談魯迅與當代中國:在基層看到中國的希望
    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錢理群對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持續關注,在學界與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近年來,他聚焦於魯迅對當代中國,尤其是當下年輕人的影響與意義。錢理群認為年輕人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健康、快樂、有意義地活著,正如魯迅所說,要「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一個人的幸福觀背後,隱含著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人既是物質動物,也是精神動物,幸福就是要在物質要求和精神要求之間取得某種平衡。「你完全物質化,實際上沒有意義;你完全精神化,也是不可能的。怎樣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中取得一種平衡、合理的狀態,這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
  • 錢理群: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
    錢理群我出生於1939年,按今天流行的說法,應屬於「30後」那一代。我最感自豪的是,我與以後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我也大概從2002年退休以後,和「80後」,後來又和「90後」的青年有了不同程度的聯繫。應該承認,「80後」、「90後」和我熟悉的前幾代青年,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 90後出納入職一年貪720餘萬:最可怕的,是在欲望的路上裸奔
    在同居期間,他們會一起瀏覽一些成人視頻。 時間長了後,他們發現只要在網上發布成人視頻或是成人尺度大的圖片,就可以從中獲得回報。 2019年6月,兩人畢業了,但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們覺得靠本本份份上班賺錢太難也太慢了。
  • 低級欲望靠物質滿足,中級欲望靠煎熬滿足,終極欲望的滿足這樣做
    富農回答:為了養更多的牛……在欲望的驅使下,人們思維無限膨脹得隴望蜀欲求不滿,逐漸忘記了停下腳步去享受生活,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在於這個世界不能夠滿足他無休止的欲望,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認為幸福存在於你的感知中,幸福存在於你內心衝突消逝後的寧靜中,幸福存在於你的意識中。但首先要做的你就必須變得自律。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最近,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行的「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見面上如是說。  「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將由三聯出版社出版,擬分11冊,分為專著和文集兩種。系列整合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專著和隨筆,它既是對錢理群學術思想的階段性總結,也試圖呈現出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目前,已出版4種包括《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
  • 女人談錢就是物質?
    01愛我,就得陪我吃糠咽菜,除了不能抱怨什麼,還不能追求優越的物質生活,這套邏輯的背後,簡直不近人情,呈綁架姿態。我們從來都不能以「愛」之名,去剝奪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權利。愛情,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質,是生活上的需求,兩者並不衝突,但想不通為什麼有些人老是給混為一談?
  • 80後90後談"精神時尚":我們的生活不只是物質的
    「社會上對我們90後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們是物質化的一代。其實我們宿舍所有的人都是青年志願者,我們並不只是物質的,恰恰覺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享受要充實幸福得多。」李育寧說。  精神偶像並未過時  李育寧現在的偶像,不是當紅的那些歌星或者影星,而是德蘭修女。
  • 錢理群:基本解決溫飽後我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
    [摘要]理想的幸福生活,有一個基本思路,就是要在各方面取得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進取和散淡之間的平衡等。最核心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間的平衡,在我的理解裡,這是「幸福的度日」的關鍵。 現在有人宣傳幸福不在於物質,而在於個人心靈是否平靜,對這樣的要求我們「安貧樂道」的說教,應該保持警惕。相反,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物質利益,爭取自己的基本生存權和溫飽權,物質基礎是人的幸福的基本保證和前提。尤其在今天的中國,還有相當部分的人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是已經和潛在的失業工人、農民工,還有2009年議論得最多的「蝸居」的「蟻民」。今天我們還是要強調物質對於幸福的基礎性意義。
  • 都急著借錢給90後,但不想害他們的就不多了
    報告數據顯示,90後九成有負債,不考慮花唄、白條這些消費分期,也有六成90後有實質性借貸。改革開放帶來了物質和文化的豐富,也讓這屆年輕人成為最敢花錢的一代。這群剛剛邁入「而立」的社會中堅力量,被所有人盯上了錢包。尤其是在消費逐漸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市場擴容的主要動力,都放在了年輕人身上。
  • 蘇格拉底:幸福是精神體驗,物質的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
    02物質滿足不等於幸福幸福的多少不是物質生活是否滿足決定的,蘇格拉底是個不折不扣的窮人,但是他真誠追求自己的理想價值,所以他是個幸福的人。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精神的體驗,物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所以物質的豐富程度遠不能掩蓋住精神的空虛程度。
  • 最近很火的「頹廢風」QQ分組:滿足你喪喪的欲望,00後的最愛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著畢,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最近很火的「頹廢風」QQ分組:滿足你喪喪的欲望,00後的最愛 連家長和老師看到了都覺得不理解,簡直是秀兒們的標配,00後的最愛,下面我們共同來看看吧!
  • 錢理群:這是我給自己80歲壽辰的禮物
    錢理群:這本攝影集很大程度是因為「錢理群的作品」而出版的,因此,我建議讀者朋友把它和我其他的著作一樣看待,這也是我的一次「發言」,一次「自我表現」。只不過以往的發言,談的是我和社會、人的關係,因此全用文字來表達;這本書談的是我和自然的關係,就用攝影來表達,但也必須同時配以文字。
  • 70後談存錢,80後談還錢,90後談花錢
    消費型品牌做如此大的動作,背後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如果此刻不進行年輕化調整,註定將會與下一波真正有決策權的消費用戶擦肩而過。90後、95後的消費習慣在發生變化,而發生變化的本源不是因為事兒變了、產品變了,而是因為消費者的消費動機變了。
  • 未滿足的欲望(歇斯底裡)vs不可能的欲望(強迫症)
    但是他不能停止計劃他們什麼時候做愛,並要求另一個女人在那個時間打電話給他。他不會讓電話鈴聲響起,也不會在接電話時停止做愛。相反,他一邊接電話,一邊和打電話的人交談,一邊和他的愛人做愛。他的伴侶因此被解除或中立,他不必考慮自己在任何方面依賴於她,或依賴於她對他的欲望。
  • 2未滿足的欲望(歇斯底裡)vs不可能的欲望(強迫症)-弗洛伊德的例子
    換句話說,她在丈夫身上發現了一種未曾察覺的欲望,並試圖成為它的客體(通過識別)。這給了她一種存在感,一種存在感——也就是說,是另一個人缺失的客體,是完成另一個人所需要的客體。然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因素:為了認同她的丈夫,她自己渴望她的女性朋友。
  • 錢理群:「好玩」是一切讀書和研究的真諦
    大家都熟悉、都羨慕的楊振寧、鄧稼先,他們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人們在回憶他們時,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在一棵大樹底下背誦古典詩詞的畫面,他們有很高的古典文學造詣。前幾年我看了幾篇楊振寧先生關於美學和外國文學的論文,談得非常到位,造詣很高。在這裡我不妨談談我的大哥錢寧——著名的科學院院士、黃河泥沙專家。我大哥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 石家莊90後姑娘低欲望生活細節曝光:需要新陳代謝的,除了身體還有生活
    我們這一代物質其實沒那麼豐富,尤其是像我們這種農村出來的孩子,小時候很多東西沒嘗試過,當然也不會被滿足。長大後,能自己掙錢,自主支配,或多或少有些「報復性」補償心理。加上又想減少「浪費」的負罪感,捨不得扔,東西累積得越來越多。
  • 我們就是自我、物質、媽寶,離婚不奇怪|90後成離婚主力軍
    很多人都提出,90後作為最不靠譜的一代,追求個性、叛逆的標籤讓他們結婚、離婚都很隨意。而有的人在瘋狂相親,有的人在忙著離婚,更是90後較為突出的婚戀現象。雖然不贊同如此標籤化的論斷,但是也不能不承認,在一浪浪的離婚熱潮中,90後確實經常露臉。
  • 「90後出納貪720萬」:能過好這一生的人,都是控制得住欲望的人
    01 我在網上看到一則很震驚的新聞——90後出納入職一年多貪720萬。 此新聞一出,震驚了無數網友。 她貪掉的這些錢,除了拿來交友之外,多用於購買個人奢侈品,新聞稱「僅僅是她購買的60多個奢侈品包及珠寶首飾、衣服的鑑定工作,就進行了整整一天。」 真是難以想像,一個人會為了奢侈品,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可以完全不顧自己的前程,親手葬送自己的未來,實在是太可怕了。
  • 欲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深度好文)
    欲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