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90後談"精神時尚":我們的生活不只是物質的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12月5日,本報《社會周刊》一版刊發消息《「志願者」已成年輕人「精神時尚」》,同一天,本報二版刊發評論《志願者,因為有你而不同》,對近年來中國青年志願者的大量湧現給予肯定。

  這兩篇報導見報後,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許多讀者希望就年輕人的「精神時尚」問題展開深入報導和討論。從本期開始,本報《社會周刊》推出「特別報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時尚』」,希望大家踴躍發表見解。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山東省某高校22歲的本科生李育寧和他的同學在路邊向過往的行人發放關於愛滋病的宣傳材料,普及相關防護知識,並呼籲大家關愛愛滋病患者。

  自從2007年在大學裡正式註冊成為「青年志願者」以來,李育寧每年都會參加學校和志願者協會組織的活動,比如為農民工子女免費提供家教服務;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陪老人們聊天散心;去特殊兒童學校,陪伴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等等。

  「社會上對我們90後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們是物質化的一代。其實我們宿舍所有的人都是青年志願者,我們並不只是物質的,恰恰覺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享受要充實幸福得多。」李育寧說。

  精神偶像並未過時

  李育寧現在的偶像,不是當紅的那些歌星或者影星,而是德蘭修女。「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李育寧說,他做志願者,就是想像德蘭修女那樣,儘自己的能力去關愛身邊需要關心的人,傳遞溫暖與關愛。

  比李育寧大5歲的姐姐李育宜,她的偶像則是「提燈女神」——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李育宜現在是山東一家醫院的護士,她在輪休的時候會去社區的6位五保戶家為他們量血壓,做健康跟蹤。這件事從她成為護士起就一直在堅持做,到今年已經是第4年了。李育宜說,在護校的時候讀南丁格爾的傳記很感動,當她真正成為護士後,她決心以南丁格爾為榜樣,盡力去照顧好身邊的困難病人。

  現在,像李育寧和李育宜這樣,以道德楷模作為自己的偶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筆者通過電話對山東某高校進行調查,在接受採訪的51個人中,以道德楷模作為自己偶像的人有19人,約佔37%,這些偶像包括雷鋒、張海迪、白求恩、郭明義等。

  2009年5月,由中國共青團網、騰訊網聯合開展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雷鋒、張海迪、李素麗等,至今仍被青年人視為學習的榜樣,傳統的青春偶像現在仍未過時。

  調查顯示,在「誰是你的青春榜樣」一題中,「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得票數高居榜首(1168票,14.16%);「身殘志堅」的張海迪位居第三(1007票,12.21%)。此外,還有不少網友表示,會選擇「為地震災區重建捐款捐物獻愛心」、「做名志願者,到西部到基層去服務」等方式來追求人生價值。

  在北京西單一家T恤店裡,店主對記者說,這些年,買印有雷鋒、白求恩頭像的T恤的人越來越多。李育寧和姐姐李育宜每人有一件印有雷鋒像的T恤。「不能否認很多人買這個就是覺得好玩,但是我們買來穿在身上,就是想時刻提醒自己要像雷鋒那樣多做一些好事。」李育寧笑著說,「這就算我和姐姐的精神LOGO(標誌)吧!」

  精神時尚融入生活

  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一代曾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在隨後如火如荼的激情歲月裡,青年們努力補回失去的時光,積極向上投身建設,相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隨後,獨生子女一代逐漸長大,恰逢社會轉型期,當被物質化包圍的一代走進公眾視野,伴隨著一些負面報導,社會的鏡頭過多地對準了80後、90後的缺陷。「拜金、無所事事、沉迷網路遊戲、精神萎靡」成為社會對80後、90後一代的「解讀」和「認識」。

  直到2008年,80後、90後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才讓社會正視到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時尚』,並不能因為我們成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就忽視了我們在精神上的追求。我們在物質追求上是比過去多了,但我們在精神追求上也有新的高度。我們80後、90後也有自己的精神LOGO。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表達,或許就是『志願者』。」馬永紅這樣告訴記者。

  馬永紅是陝西省洛南縣麻坪鎮合興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大一下學期的時候,一次下鄉支教活動,讓他決定休學一年回鄉支農。當他背著鋪蓋卷回到家鄉時,父母都哭了,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西北政法大學的學生,怎麼能返回一貧如洗的家鄉呢?

  2005年獨自回鄉後,馬永紅獨自辦起了夜校,給農民教書識字,普及法制教育,甚至還請來農業大學的志願者給婦女們傳授養殖技術,組織志願者來給孩子們支教。但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讓他知道孤軍奮戰是不行的。2009年,他成為西安市長安區炮裡鄉南桑村的大學生村官。

  「這類基層經歷會改變年輕人很多東西。」大學生村官網創辦人孟召臣向記者表示,「經過基層的磨練,大學生村官在從基礎上一點一滴改變農村面貌的同時,他們本身也在不斷成長。」

  去年全運會期間,山東某高校的田龍是一名普通的城市志願者,全運會結束之後,作為青年志願者,他依舊在學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志願者的精神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看到有人迷路或者老人上車不方便,我就會很自然地去幫助他,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每次人家說謝謝,我就覺得很快樂、很開心。」田龍說,「並不是我去參加某一個活動的時候我才是志願者,我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志願者。」

  同田龍一樣,雖然北京奧運會、全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已經結束,但很多人繼續用志願者的行為來踐行志願精神。

  23歲的薛陽現在是青島市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雖然她不是註冊的青年志願者,但是她也像那些青年志願者們一樣踐行著志願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今年,青島、威海、昆明等地出現不同程度血庫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啟動二級預警,造成全國範圍血荒。薛陽在輪休的時候和同事們一起去獻血。

  薛陽說,「我們都是『80後』,但是我們並不缺乏奉獻、互助和關愛他人的意識。這對於我們來說,就像血液一樣流在我們的身體裡。」

  文明社會的成熟表現

  談起80後、90後的「精神時尚」, 薛陽如是說,「我個人覺得,物質上『豐滿』的同時不能讓精神上太『骨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能夠概括我們這些人現在追求的精神時尚,而這些追求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不可或缺。」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王忠武教授說:「從社會學角度看,志願者如此大量湧現,是文明社會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現,也是社會公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誌。」

  他認為,志願服務是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徑,志願精神正是一種可貴的公民意識。

  宋樂永教授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了年輕人的「精神時尚」追求。

  他認為,年輕人做這麼多善行、義舉、志願行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一個,就是「仁愛之心」,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禮運大同篇》上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就是社會一直在追求的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範靜這樣闡釋了她的理解:「在這個年代,志願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他們關注的不同,行動的方式不同,但是包含在其中的『愛』和『奉獻』卻是相同的。我們所追求的精神時尚就是愛,是大愛,就是要讓這個世界充滿愛,讓荒蕪的沙漠上盛開玫瑰!」

  北京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公務員說:「每一代人,都會有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精神特徵,都會去追求這個時代所彰顯的『精神時尚』,用他們喜愛的方式,擔當起屬於他們的使命。」(實習生 尹曉鵬 記者 趙昂)

相關焦點

  • 我們不是在生活,只是在拼命的活著,被房價後壓垮的90後
    前一段時間聽到一篇報導說剛畢業的90後在北京房價平均7萬一平的情況下要不吃不喝努力工作到80歲才能在北京有個小小的房子,聽到這裡很多人震驚了。是啊90後的年輕人一畢業就得步入中年時期早出晚歸只為在大城市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窩,但是憑著他們可憐的薪水這個也就成了最大的夢想。
  • 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原標題: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2014年12月12日,錢理群先生在「《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出版座談會」上宣布告別學術界,但不會告別學術研究,座談會上的發言《告別的時刻到了》在網上熱傳,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迴響。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談種地,90後不會種地,以後誰種地?
    在我們裱花間有四個裱花師,我是70後,我們的老大是80後,另外兩個師傅,一個是90年出生的,年齡最小的也是94年出生的小帥哥,他倆都是標準的90後。我們這四個人,都是農民出生,戶口都在農村,而且家裡都還有田地。
  • 90後偷笑!深圳蓮花公園相親角,將80後劃為中老年組
    80後在相親市場上,已經屬於將要被淘汰的「中老年組」!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相親角,就在這樣劃分的。尷尬的80後80後是個尷尬的年齡,比90後更扎心!如果你沒結婚,那談愛情已老,就連相親角都把80後劃入中老年區!談死亡又有點早,畢竟還有幾十年。跟年輕人談理想,又有點幼稚。說說人生故事,經歷還差點。
  • 70後談存錢,80後談還錢,90後談花錢
    95後、00後這些小朋友對於高級的追求遠遠超過我們這些有消費實力的人。同時,他們對高級的追求會帶動我們跟著發生變化。就連所有大品牌的年輕化,都是被那些邊緣品牌帶起來的。對年輕人而言,好看的皮囊很重要,有趣的靈魂同樣重要,他們極其注重的是意識形態。年輕人的消費特徵是這樣的:70後談存錢,80後談還錢,90後談花錢。
  • 80後,90後,00後,10後。哪個0後的壓力最大呢?我看到70後在笑
    作為一個80後,我感覺這個年紀實在是太尷尬了,談愛情已老談死又太早,和你們年輕人談經歷太幼稚,和老人在一起談故事又太小,閒在家裡無聊,出去瘋又怕吵,時尚點說你妖,樸素點兒說你老。對於90後來說生活就是一個天上下錘子的過程,房價工作車貸壓得喘不過氣,總有人覺得九零後享有充分的辭職自由,事實上卻是幹最多地活接最大的鍋,但他們有可能是中國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這一切九零後看似吊兒郎當,其實他們想得很多很遠,超過九成的九零後願意生孩子,但是他們認為應該做好經濟上心理上準備後再生育,九零後傾向於拓展更多副業,減少對工資的依賴,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
  • 80後不想生孩子,00後忙著談戀愛,而90後……
    在這個經歷井噴式發展,節奏快速轉換的時代,我們這群遠離家長在外漂泊的年輕人還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沒有那些詩情畫意,沒有那些閒情逸緻去談論結婚這個話題,有的只是想著怎樣才能從這個城市生活下來。現在的戀愛過程已經跟不上愛情觀巨變的90後了。
  • 00後創立襪子品牌瓦倫希,思維和80後90後完全不同,我們都老了
    不一樣的思維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在是一個扎心的事實,也是一個讓人感到高興的事實,扎心的是00後都這樣敢於拼搏了,而身為95後的布穀好像目前還一事無成,所以感到一陣後怕,但是讓布穀感到高興的是00後這麼有出氣,祖國的未來有希望了。
  • 啟蒙讀物:80後、90後的小人書、00後的繪本,繪本更容易幼兒閱讀
    作為80後出生的人,現在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哪有什麼給我們啟蒙的讀本。要是有的話也就是我們當時風靡全國的小人書了,當時的小人書可以說是我們童年的樂趣所在。80後的童年沒有動畫片,沒有兒童繪本,在家陪伴我們的只有小人書。可以說小人書就是我們的啟蒙讀物。
  • 80後眼中的怪象正中90後下懷?
    顯然,多種不同皮膚有聲化設置是衝著滿足90後個性化需求來的,80後你們就「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吧。 類似的網際網路內容「怪象」還有許多,TFboys、鹿晗這些網際網路上火得一塌糊塗的小鮮肉,大部分80後根本不care是誰,更別說SNH48了,一堆00後小女生衝上去叫王思聰老公、叫馬雲乾爹這樣的行為更是讓人無法理解。
  • 我們就是自我、物質、媽寶,離婚不奇怪|90後成離婚主力軍
    很多人都提出,90後作為最不靠譜的一代,追求個性、叛逆的標籤讓他們結婚、離婚都很隨意。而有的人在瘋狂相親,有的人在忙著離婚,更是90後較為突出的婚戀現象。雖然不贊同如此標籤化的論斷,但是也不能不承認,在一浪浪的離婚熱潮中,90後確實經常露臉。
  • 80、90後,二胎生還是不生?
    年輕夫妻們,是生還是不生啊?生養孩子,從金錢上、身體上和精神上都需要很大的需求。從懷孕到出生,媽媽的身體上承受了很多。而養育孩子,也需要金錢上的支持,奶粉、尿不溼、嬰兒用品等物品必不可少。孩子成長過程中,不但需要物質上的需求,還需要精神上的陪伴。爸爸媽媽們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和教導孩子。
  • 90後的愛情,發生了什麼變化?
    時間的長河慢慢流逝,如今,90後已經徹底踏入了人類中流砥柱的年紀,30+。很多人感慨,我們還沒有敘述完80後的故事,90後就以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大勢,佔領了社會敘事各個方面的主流。80後已經踏踏實實的結婚生子,被歸類為不再討論情感的「中年人」,幾乎退出了愛情的故事和相親的市場。
  • 日本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和我們的有啥差別?
    要說起日本當時的電話就當屬這種轉輪黑電話啦。這其實不局限於日本,那個年代全世界都是用這種電話吧。如今喜歡復古風的人們還會用這種造型的固話。●80年代後半偶像全盛期,聖子髮型、單馬尾泡沫經濟時期,女性強勢風格就是緊身衣。迷你裙、體現身體曲線的緊身服飾。
  • 《棋王》:我們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如何活出價值才更重要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要,從這點來說,物質生活很重要,物質是人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沒有物質,人失去了生存基礎,人及人的精神將不復存在。在沒有物質生活的前提下,談其他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凡事有個度,不能過分在乎物質的東西。物質生活太豐富,人就會迷失自己。所以,人要知足,知足常樂,也是一種幸福的心態。人有了精神才談得上生活在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後,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但有了精神才談得上生活。
  • 80後那一代悲慘,90後這一代已經提前退休了
    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實用主義」顯然已經無法融入時代,人們越來越考慮的應該是生活質量。而90後顯然走在了最前面,一切只為自己喜歡,當然前提是建立在自己有消費能力下。小時候家裡吃飯的時候,要是晚上有一點剩飯剩菜,媽媽總是會吃掉,還告訴我們說不能浪費。我總是很不理解,明明已經吃飽了,再吃不是自己找難受嗎。但這樣的想法又讓我覺得愧對祖輩的勤勞節儉美德。我現在明白,我是對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人就得追求不是90後不節約,是90後更懂得取捨。這裡的取捨是金錢,是時間,也是自己的心情,自己要喜歡。
  • 很多80、90後男生為什麼不結婚,問了10位30歲左右男生,充滿現實
    文/莫醒呢喃現在關於80後、90後是「迷失的一代」或者「垮掉的一代」的討論很少了,但是聚光燈依舊還是打在這兩代人身上,落在了婚姻狀況上。為什麼都快30歲,或者都30好幾快40歲的男孩子女孩子還不結婚?這不僅是咱們80後、90後頭疼的話題,也是讓爸媽天天頭疼的話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問了很多人,相當於採訪吧,說實話,現在年輕人還是願意跟半生不熟,或者不是家裡人吐露真實的想法和看法。採訪了20位全國各地的80後、90後男性朋友,今天就把10條比較有特點的看法總結出來。
  • 當今社會的「孩子」,比80後、90後小時候都有哪些不一樣呢
    我們祖先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無論是古代的人還是高度發達的現代人,其實生活就是圍著這四個字進行的。但是不同時代的孩子,生活條件是非常不一樣的。首先我們談一下80後的孩子,進入2020年,網絡上有句話叫做再也沒有二十幾歲的80後了。但是好多80後還覺的自己是孩子,自己還是寶寶。其實有這樣的心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 視頻:駱新六點半-物質改善後需豐富精神生活
    知名學者葛劍雄認為,事實上,物質生活的改善,人類壽命的延長,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不斷開創新鮮事物,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價值觀念,推動時代的進步。精彩語錄:葛劍雄:人活的味道是什麼?意思是什麼?如果僅僅滿足於有吃有喝,或者你的事情都有代做了,那麼你的生命難道就是弱化了嗎?
  • 為什麼越來越多90後寧願娶80後,也不娶95後?
    我身邊有一位95後的女同事,這個五一假期又回去相親了。剛畢業的她從大學時代就被家人拉去相親,到現在至少有八次以上了,而她的幾個相親對象最後都娶了80後的女生。她再觀察一下身邊人,發現越來越多90後寧願娶80後,也不娶95後。不是說好80歲還是18歲男人都愛18歲的女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