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5日,本報《社會周刊》一版刊發消息《「志願者」已成年輕人「精神時尚」》,同一天,本報二版刊發評論《志願者,因為有你而不同》,對近年來中國青年志願者的大量湧現給予肯定。
這兩篇報導見報後,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許多讀者希望就年輕人的「精神時尚」問題展開深入報導和討論。從本期開始,本報《社會周刊》推出「特別報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時尚』」,希望大家踴躍發表見解。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山東省某高校22歲的本科生李育寧和他的同學在路邊向過往的行人發放關於愛滋病的宣傳材料,普及相關防護知識,並呼籲大家關愛愛滋病患者。
自從2007年在大學裡正式註冊成為「青年志願者」以來,李育寧每年都會參加學校和志願者協會組織的活動,比如為農民工子女免費提供家教服務;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陪老人們聊天散心;去特殊兒童學校,陪伴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等等。
「社會上對我們90後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們是物質化的一代。其實我們宿舍所有的人都是青年志願者,我們並不只是物質的,恰恰覺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享受要充實幸福得多。」李育寧說。
精神偶像並未過時
李育寧現在的偶像,不是當紅的那些歌星或者影星,而是德蘭修女。「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李育寧說,他做志願者,就是想像德蘭修女那樣,儘自己的能力去關愛身邊需要關心的人,傳遞溫暖與關愛。
比李育寧大5歲的姐姐李育宜,她的偶像則是「提燈女神」——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李育宜現在是山東一家醫院的護士,她在輪休的時候會去社區的6位五保戶家為他們量血壓,做健康跟蹤。這件事從她成為護士起就一直在堅持做,到今年已經是第4年了。李育宜說,在護校的時候讀南丁格爾的傳記很感動,當她真正成為護士後,她決心以南丁格爾為榜樣,盡力去照顧好身邊的困難病人。
現在,像李育寧和李育宜這樣,以道德楷模作為自己的偶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筆者通過電話對山東某高校進行調查,在接受採訪的51個人中,以道德楷模作為自己偶像的人有19人,約佔37%,這些偶像包括雷鋒、張海迪、白求恩、郭明義等。
2009年5月,由中國共青團網、騰訊網聯合開展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雷鋒、張海迪、李素麗等,至今仍被青年人視為學習的榜樣,傳統的青春偶像現在仍未過時。
調查顯示,在「誰是你的青春榜樣」一題中,「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得票數高居榜首(1168票,14.16%);「身殘志堅」的張海迪位居第三(1007票,12.21%)。此外,還有不少網友表示,會選擇「為地震災區重建捐款捐物獻愛心」、「做名志願者,到西部到基層去服務」等方式來追求人生價值。
在北京西單一家T恤店裡,店主對記者說,這些年,買印有雷鋒、白求恩頭像的T恤的人越來越多。李育寧和姐姐李育宜每人有一件印有雷鋒像的T恤。「不能否認很多人買這個就是覺得好玩,但是我們買來穿在身上,就是想時刻提醒自己要像雷鋒那樣多做一些好事。」李育寧笑著說,「這就算我和姐姐的精神LOGO(標誌)吧!」
精神時尚融入生活
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一代曾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在隨後如火如荼的激情歲月裡,青年們努力補回失去的時光,積極向上投身建設,相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隨後,獨生子女一代逐漸長大,恰逢社會轉型期,當被物質化包圍的一代走進公眾視野,伴隨著一些負面報導,社會的鏡頭過多地對準了80後、90後的缺陷。「拜金、無所事事、沉迷網路遊戲、精神萎靡」成為社會對80後、90後一代的「解讀」和「認識」。
直到2008年,80後、90後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才讓社會正視到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時尚』,並不能因為我們成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就忽視了我們在精神上的追求。我們在物質追求上是比過去多了,但我們在精神追求上也有新的高度。我們80後、90後也有自己的精神LOGO。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表達,或許就是『志願者』。」馬永紅這樣告訴記者。
馬永紅是陝西省洛南縣麻坪鎮合興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大一下學期的時候,一次下鄉支教活動,讓他決定休學一年回鄉支農。當他背著鋪蓋卷回到家鄉時,父母都哭了,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西北政法大學的學生,怎麼能返回一貧如洗的家鄉呢?
2005年獨自回鄉後,馬永紅獨自辦起了夜校,給農民教書識字,普及法制教育,甚至還請來農業大學的志願者給婦女們傳授養殖技術,組織志願者來給孩子們支教。但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讓他知道孤軍奮戰是不行的。2009年,他成為西安市長安區炮裡鄉南桑村的大學生村官。
「這類基層經歷會改變年輕人很多東西。」大學生村官網創辦人孟召臣向記者表示,「經過基層的磨練,大學生村官在從基礎上一點一滴改變農村面貌的同時,他們本身也在不斷成長。」
去年全運會期間,山東某高校的田龍是一名普通的城市志願者,全運會結束之後,作為青年志願者,他依舊在學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志願者的精神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看到有人迷路或者老人上車不方便,我就會很自然地去幫助他,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每次人家說謝謝,我就覺得很快樂、很開心。」田龍說,「並不是我去參加某一個活動的時候我才是志願者,我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志願者。」
同田龍一樣,雖然北京奧運會、全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已經結束,但很多人繼續用志願者的行為來踐行志願精神。
23歲的薛陽現在是青島市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雖然她不是註冊的青年志願者,但是她也像那些青年志願者們一樣踐行著志願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今年,青島、威海、昆明等地出現不同程度血庫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啟動二級預警,造成全國範圍血荒。薛陽在輪休的時候和同事們一起去獻血。
薛陽說,「我們都是『80後』,但是我們並不缺乏奉獻、互助和關愛他人的意識。這對於我們來說,就像血液一樣流在我們的身體裡。」
文明社會的成熟表現
談起80後、90後的「精神時尚」, 薛陽如是說,「我個人覺得,物質上『豐滿』的同時不能讓精神上太『骨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能夠概括我們這些人現在追求的精神時尚,而這些追求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不可或缺。」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王忠武教授說:「從社會學角度看,志願者如此大量湧現,是文明社會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現,也是社會公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誌。」
他認為,志願服務是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徑,志願精神正是一種可貴的公民意識。
宋樂永教授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了年輕人的「精神時尚」追求。
他認為,年輕人做這麼多善行、義舉、志願行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一個,就是「仁愛之心」,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禮運大同篇》上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就是社會一直在追求的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範靜這樣闡釋了她的理解:「在這個年代,志願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他們關注的不同,行動的方式不同,但是包含在其中的『愛』和『奉獻』卻是相同的。我們所追求的精神時尚就是愛,是大愛,就是要讓這個世界充滿愛,讓荒蕪的沙漠上盛開玫瑰!」
北京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公務員說:「每一代人,都會有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精神特徵,都會去追求這個時代所彰顯的『精神時尚』,用他們喜愛的方式,擔當起屬於他們的使命。」(實習生 尹曉鵬 記者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