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長河慢慢流逝,如今,90後已經徹底踏入了人類中流砥柱的年紀,30+。很多人感慨,我們還沒有敘述完80後的故事,90後就以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大勢,佔領了社會敘事各個方面的主流。
80後已經踏踏實實的結婚生子,被歸類為不再討論情感的「中年人」,幾乎退出了愛情的故事和相親的市場。此時,90後大步而來,開始定義這一代的愛情和婚姻。
顯然,90後的愛情與70後大相逕庭,與80後略有相似,但卻獨具自己的風格,尤其在95之後,這種個性特徵更加明顯:
第一,人們普遍感覺,90後對於愛情和婚姻,沒有那麼熱衷了。
很多的社會調查和文章分析中,都認為90後中的許多人,都不再以愛情和婚姻作為人生的重大任務目標。一度流行的佛系,喪系觀念,都表示不會主動追求所謂愛情和婚姻,甚至覺得這些都很麻煩,不如自己一個人簡單的生活。
此外,在90後生活的時代中,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都呈現井噴式的增長,也就是說,能夠吸引他們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愛情的比重逐漸縮小,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生活選擇。
許多90後談起愛情,覺得它很麻煩,還要付出很多物質代價和時間,還不如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比如和朋友出去旅遊,不願意用愛情捆綁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和觀念下,90後對比70後,80後,確實沒那麼緊張愛情和婚姻了。
第二,90後的愛情模式,已經開始慢慢分化,不再有固定的一套話語體系了。
不說別的,這一點從90後關注的,熱搜的各種話題,文化書籍等當中就能看出來。80後尚有瓊瑤,席娟成為感情教母,尚有能夠大眾化普及的愛情故事敘述。
到90後之後,未能出現得到全體90後認可的感情模式和愛情敘事,而是成為了一個一個的小圈層,比如耽美圈,古風圈,故事的模式也變得模糊,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敘事套路。
此外,社會輿論和文化環境的逐漸放鬆,使得人們能夠開始接受許多不同的愛情觀點。比如,徐靜蕾冷凍卵子,把生育這件事當成一個選擇;再比如,同性戀群體的被接受;還有,徐錚和陶虹公開提出開放式婚姻關係,也並沒有遭到山呼海嘯的抵制,反而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認同,很多人甚至開始實踐這種模式。
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婚姻關係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人們開始自由選擇自己的婚戀觀點和狀態,形成了許多的小眾愛情模式。
第三,即使踏入愛情和婚姻的90後,也沒有從一而終,堅持到底的觀念了,而是很在意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的質量,如果不合適,能夠很果斷的分手,所以離婚率不斷增高。
90後的生存及生活環境,物質豐富程度遠高於70後和80後,這為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帶來兩種潛在的影響:一是不會大幅度因為生存和經濟的需要形成「捆綁式」婚姻;二是物質的富足,使得他們從小就可以去探索、尋找更多的精神領域、空間。
這兩種影響帶來的90後擇偶觀點中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合得來。並且,這個「合得來」要求還比較高:要求「門當戶對」,階級相近,要求興趣價值觀一致,要求心靈相通,要求能玩在一起,能形成特立獨行的,有顯著特徵、讓別人羨慕的、引領潮流的、區別於其他群體的「二人小世界」。比如說擁有共同的亞文化圈層的小愛好,追求小眾品牌或限量服飾裝扮的「酷」,「時尚」等等。
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生活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對方很無趣,不是自己的菜,於是很快選擇分手。
每個時代的愛情,都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社會大環境的變換而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所以對於出現的很多關於愛情與婚姻的現象,都不必大驚小怪,而是試著去包容和理解它們的存在。
但無論何時,愛情都有著它恆久流傳的核心與魅力,只要人類的情感不曾消逝,愛情就永遠是值得喜怒悲歡,值得追求,值得歌頌,值得書寫的情感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