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2020-12-16 指尖科技說

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

光合作用是人類最愛的化學反應之一,它把無機物轉成有機物,才讓世界充滿色彩,才有了人類。

人類希望光合作用的量可以更快更多,這樣溫室效應就離我們更遠,樹木可以更綠,我們呼吸的氧氣更多。

但是光合作用的量,是有瓶頸的,它的瓶頸就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自身的需求。

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生物自身提供能量,生成有機物的量不會超過自身需求。

例如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最終是為植物自身生成碳水化合物,用於自身維持生命和生長。

生成的碳水化合物的量,總是不會超過植物自身的需求。

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突破了光合作用的反應量瓶頸,實現讓藍藻可以超量進行光合作用,並把生成多餘的有用碳水化合物直接排出體外。

可能很多人奇怪,為什麼用藍藻進行試驗?

其實在地球上,藍藻的光合作用對大氣氧氣的貢獻,比植物大得多,地球上大部分氧氣是由藍藻生成的。

藍藻,特別是深海藍藻是我們非常值得敬重的生物。

這次光合作用的突破,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實驗室。

他們通過基因改造,得到一種不斷進行光合作用,並能直接生成蔗糖,且把蔗糖排出體外的藍藻。

在這種藍藻身上,光合作用的反應量是沒有瓶頸的,藍藻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光合作用。

藍藻人造葉片系統

科研人員選擇藍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它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

人們在深海的高溫溫泉,甚至是缺水的撒哈拉沙漠也能找到藍藻。

利用基因改造藍藻的超量光合作用,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也能生存的特點,科研人員已開始研發藍藻人造葉片系統。

藍藻人造葉片原理圖

藍藻人造葉片,其實就是把藍藻封裝在一個類似葉片的充滿水的空間裡。

把這種葉片放在二氧化碳環境中,吸收陽光,就可以不斷生成氧氣和蔗糖。

生成的氧氣,直接可以為人類營造可以呼吸的環境;生成的蔗糖直接可以食用。

在地球上,可以做到,只要有藍藻人造葉片和光,人類就不愁沒吃的了。

所以未來人類帶著這個葉片,到地球任何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生存下來,完全就是探險神器。

人造地球不是夢

有了藍藻人造葉片系統,人類還可以製造各種人造地球,包括太空船、太空堡壘。

甚至改造太陽系其他行星,使之成為合適人類生存的環境,包括火星和金星等。

合成生物學實驗室的王文教授還表示,這種藍藻以及藍藻人造葉片系統,其實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現在得到的藍藻,所生產的蔗糖的量,還不算很高,按照濃度來算大概是每升水1克糖,未來還可以繼續提高;

另外藍藻人造葉片系統生成了蔗糖後,還可以搭配其他工程菌,生成維生素、胺基酸、能源、藥物、各類化工材料等等,最終形成整個人造生態系統。

而且這樣形成的人造生態系統,是高度可控的。

王文教授還描述了一個憧憬:未來人類在太空旅行,可以只需要背著一個背包大小的裝置,就可以維持氧氣和食物供應。

指尖科技說小編對這個憧憬充滿期待,這樣的未來,別說地球,整個太陽系都是我們可以活動的家園了。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科學家成功造出合成氣,人造樹葉立功
    人類對於傳統能源的開發,已經讓地球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只有尋找可代替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最好是清潔能源,才有可能拯救地球的生態環境,讓人類在成功飛出地球之前,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點。什麼是清潔能源呢?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2020年5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環球科學要聞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圖片來源:中核集團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HL-2M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這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約為1500萬到2000萬攝氏)度的近10倍,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日本科學家邁出一大步:創造光合人造細胞,可像植物一樣獲取能量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大自然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吸收的二氧化碳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自身能量,如果把葉綠體「移植」到人類細胞中,是否可以實現同樣的過程?近日,日本科學家們通過模擬植物細胞,成功創造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人造細胞,這是人造仿真細胞技術邁出的一大步。來自日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各種生物結構進行整合,創造的人造細胞中含有兩種關鍵的蛋白質成分,即ATP合成酶和細菌視紫紅質。ATP合成酶可以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並為人體供能,而細菌視紫紅質的作用是從環境中收集太陽能進行生物催化。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學術頭條光合作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於2009年,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來自中科院植物所、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遺傳發育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等優勢單位聯手組建了一支研究隊伍,在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主持下,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理及其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基礎研究」。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工光合作用把陽光變燃料!再也不怕汽油漲價啦?
    他們利用一種叫做半人工光合作用的技術,其基於植物吸收太陽光線轉變為能量的同一過程。氫氣產生於水分解過程,有望成為一種綠色和無限可再生能源,研究人員通過激活氫化酶來實現,氫化酶存在於藻類生物,它們可以將質子轉變為氫分子。氧氣產生於植物吸收水分出現「分裂」時,這是光合作用的副產物。這是植物重要的一項反應,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差不多提供了地球上所有的氧氣。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地球的還原性環境,其能夠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光合作用(圖1),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