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張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光合作用分子機理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挖掘作物光能利用潛力,為農作物高光效遺傳改良及育種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途徑。

  通過五年的合作攻關,該研發團隊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專業雜誌先後發表4篇研究文章,最近又在光合作用高光效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

  挖掘光合生物的基因資源

  張立新說:「經過38億年的進化,不同的光合生物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進化出了非常豐富的基因資源和代謝途徑,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寶藏;充分探索光合作用的奧秘,挖掘豐富的基因資源,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原理並應用於生產實踐有著重大的意義。」

  利用晶體結構解析以及冷凍電鏡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對最原始的光合生物藍藻、紅藻、硅藻到高等植物的光合膜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解析,探索光合作用體系高效吸能、傳能的分子機理。

  他們發現了藍細菌中獨特的四聚體PSI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PSI寡聚化在環式電子傳遞和類囊體膜重排過程中光系統I複合物的重要功能;揭示了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捕獲藍綠光並高效傳遞能量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揭示光合作用光反應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獲傳遞光能機理,以及硅藻超強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依據。

  研究團隊還從原子水平揭示了高等植物光系統I-捕光天線(PSI-LHCI)各組分的精細分布,發現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

  葉綠體的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是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轉化和利用的必需條件。他們首次篩選出調控葉綠體發育的RNA分子伴侶蛋白BSF,揭示其對葉綠體mRNA穩定性和翻譯活性的調控作用;發現參與PSI組裝調控的新關鍵因子Pyg7,並解析了Pyg7參與PSI複合物組裝調控的分子機理。

  這些成果為揭示光合作用高效吸能、傳能和轉能的機理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張立新說,這些基因資源的挖掘有助於深入了解植物葉綠體的生物發生機理,以及葉綠體響應外界環境變化維持高光效機理。

  導入高光效基因實現精準分子育種

  水稻為C3(碳三)植物,而玉米高粱等作物為C4(碳四)植物。C4植物葉片具有花環狀結構,其光能轉化效率高於C3植物。所以一直以來,研究C4植物高光效機理,挖掘其基因背景,用於提高水稻產量一直是水稻育種的一個重要方向。

  項目組開展了大規模水稻C4解剖學結構突變體篩選,以及葉脈密度變化突變體規模化篩選,獲得了一批光合效率高、葉脈密度相關的水稻突變體材料,鑑定了控制葉脈密度性狀基因TWI1,揭示了其調控水稻葉脈發生與發育的機制。

  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加強機理與應用相結合,著力於將光合作用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到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實踐中。

  他們建立了水稻高光效篩選平臺、挖掘出高光效最優等位變異,將高光效位點導入到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種中育成高光效新品種4份,光合作用效率平均提高10%以上,具有高產、米質優、抗逆性強等優良農藝性狀。

  同時,研究團隊通過定向改良,在小麥優良農藝性狀選擇的基礎上,結合早代光合速率測定,選擇高光合速率單株以及高代群體光合測定進而培育高產品種的育種策略,培育出小偃108等高光效小麥新品系;育成了花後「源」功能顯著改良的鄭麥7698等,並榮獲了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立新表示,隨著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相關技術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運用,光合作用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已經從分子水平得到揭示,正孕育著一系列重大突破。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具有巨大應用前景。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11-20 05版)

相關焦點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科學家發現新型的光合作用
    然而,當一些藍藻細菌在近紅外光環境下生長時,含有葉綠素-a的標準系統就會失效,而被含另一種葉綠素——葉綠素-f的系統接管。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葉綠素-f能吸收波長大於760nm的光,是已知能吸收最大波長的光的葉綠素。
  • 「無光」也能生長,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這個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按照這個思路,人類可在基本沒有可見光的深海海底,或地外行星上,尋找新的生命。」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許曉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為了生存,這種動物會偷取植物基因進行光合作用
    對現代人來說,必會經歷每日三問: 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有時實在想不出來,就乾脆不吃了。 要是我們曬太陽就能填飽肚子,那該有多好。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知道動物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實現太陽光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在科學家的眼中,樹葉能完成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陽能的「高手」,人類所需的氧氣、食物和能源都來自於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都可以通過綠葉的光合作用酶吸收太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氣。然而,任何一片綠葉都能做的這種最簡單最普通的「工作」,對於科學家而言卻是最具挑戰的課題。
  • 非洲發現綠色人種,血液特殊僅靠陽光就存活,人類也會光合作用?
    筆者:三體-小遙面對神奇的大自然,人類即便已經擁有發達的科技,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破解所有的奧秘。尤其是無數種生命中,植物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我們對此只了解了冰山一角。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感到十分好奇,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能夠利用特殊的機制將陽光轉化成為能量,還有這種獨特的能力或許能夠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科學家們發現,世界上除了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外,也有動物擁有同樣的能力,甚至地球上還存在一種能夠「光合作用」的人種。
  • 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光合作用是人類最愛的化學反應之一,它把無機物轉成有機物,才讓世界充滿色彩,才有了人類。人類希望光合作用的量可以更快更多,這樣溫室效應就離我們更遠,樹木可以更綠,我們呼吸的氧氣更多。他們通過基因改造,得到一種不斷進行光合作用,並能直接生成蔗糖,且把蔗糖排出體外的藍藻。在這種藍藻身上,光合作用的反應量是沒有瓶頸的,藍藻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光合作用。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0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葉綠素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這一成果由中國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並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這種神奇的動物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美國東部海岸線水深較淺的地方以及一些鹽沼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身影。如果說要拿一種類型的人來描述這種動物的外貌,那就是文藝少女。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了小麥赤黴病的相關研究,但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因此抗赤黴病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關鍵性突破。 孔令讓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小麥抗赤黴病遺傳及品種改良研究工作,經過20餘年的不懈攻堅,終於找到了解決赤黴病世界性難題的「金鑰匙」。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
  • 科學家創新制氫方法:截取光合作用高能電子,激發化學反應!
    科學家重新進行光合作用以推動我們的未來。2020年5月7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家指出,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商品,每年在全球生產超過6000萬噸。但是,其中95%以上是通過化石燃料的蒸汽重整生產的,該過程耗能高並產生二氧化碳。
  • 哪些基因控制著這些性狀?北京專家找到關鍵因子
    新華社資料圖北京市農科院蔬菜中心許勇研究員團隊近日在植物學國際知名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最新論文,揭示了新型糖轉運蛋白ClVST1是調節西瓜果實糖分卸載的關鍵因子,從分子層面揭示了西瓜變甜的秘密,為選育高品質西瓜提供了有力支持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
  • 僅靠「吃陽光」就能活下去的神秘海洋生物!
    但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有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小 動物,既能吃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能「吃」看得見但摸不著的陽光。  是什麼動物有如此奇特的本領,敢挑戰生物學基本生存法則呢?原來,它是一種奇特的海蛞蝓!
  • 北京專家找到西瓜變甜關鍵基因 為選育高品質西瓜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本報訊(記者 孫雲柯)北京市農科院蔬菜中心許勇研究員團隊近日在植物學國際知名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最新論文,揭示了新型糖轉運蛋白ClVST1是調節西瓜果實糖分卸載的關鍵因子,從分子層面揭示了西瓜變甜的秘密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這種蝸牛並不是天生就擁有這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而是靠後天的基因轉移。這種蝸牛在吃掉藻類後,會吸收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來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種,然後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擁有了這種新的基因後,這種蝸牛隻需要靠陽光就能產生出自己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後茁壯生長,但是如果這種蝸牛長時間沒有見到陽光就會死亡,只能說它也是靠天吃飯,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還是不錯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進化出這種基因。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6期:新基因療法或可治早衰症 已在老鼠...
    專家透露,廣東省已設立量子技術重點專項,同時在深圳成立了量子技術創新研究院,正與行業巨頭開展晶片和基因計量研究。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
  • 萬物生長靠陽光,那麼在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用光能,將相關物質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其主要物質來源就是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以及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的水,在陽光的推動下,轉化為可以儲存能量的有機物,然後釋放出氧氣。
  • 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
    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 2019-04-08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這些寄生蟲擁有被稱為質體(植物和藻類細胞發生光合作用的部分)的細胞區室。最著名的頂復體就是引起瘧疾的寄生蟲。  10多年前,科學家們在健康珊瑚中發現了與頂復體相關的光合藻類,這表明,它們可能是從附著在珊瑚上的光合作用生物進化而來,然後變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寄生蟲。  生態學數據顯示,珊瑚礁中含有幾種頂複合體,但corallicolids至今尚未被研究過。